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浆cAMP和cGMP及其比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反搏过程中及反搏后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动态测定,探讨体外反搏对血浆cAMP和cGMP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且病人在药物治疗后,测定血浆cAMP和cGMP水平并无变化,而反搏组在反搏治疗后血cAMP和cGMP的浓度可明显升高,并随着反搏治疗的疗程延伸而累积增加,以反搏第2、3疗程末最明显,反搏后1个月,增高的优势仍然保持,cAMP/cG  相似文献   
22.
23.
24.
目的分析患者对体外反搏治疗的依从性变化及其原因。方法符合ISFC/WHO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在2002~2007年接受体外反搏治疗者为研究对象,按每一年1组共分为6组。分析各组的平均治疗时数(h)、平均依从率(基础疗程为36h,依从率=患者实际治疗时数/36×100%)、复搏率(连续3年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患者占各组的百分率)。结果2002—2007年各组平均治疗时数(h)分别为26.64±10.1、28.99±16.02、39.96±26.63、39.39±24.49、40.24±21.24和42.64±24.62,平均依从率(%)分别为73.99±28.07、80.52±44.49、111.01±73.97、109.41±68.02、111.78±59.01和118.45±68.39;2002-2005年各组复搏率(%)分别为19.70、31.94、36.47和37.04。以上三项指标呈逐年递增趋势,提示患者依从性逐年提高。结论体外反搏已被更多冠心病患者接受为长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5.
现根据当前医疗信息数字化、规范化和共享化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医学数字成像和通讯(DICOM)标准和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在增强型体外反搏医疗信息发展进程中的应用,进而提出了构建基于Web2.0的体外反搏医学信息平台,详细分析了该平台尤其是随访系统部分的功能与意义,结合我们正在研发的家用心电检测仪,分析了其应用于该平台的主要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 通过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评价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干预对心脏骤停(CA)自主循环恢复后(ROSC)犬脑水肿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16只比格犬,采用心外膜电致颤诱发心搏骤停,ROSC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EECP干预组,各8只.于致颤前和ROSC后连续3d采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进行4次脑MRI扫描.并记录动脉内血压、单侧颈总动脉流量、颅内微循环灌注量.两组间依据正态检验结果用t检验或用秩和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EECP对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影响(P>0.05),但可增加单侧颈总动脉血流量(P<0.05),增加颅内微循环灌注量(P<0.05).EECP增加复苏后当天、第3天水分子表观弥散系数值(ADC) (P <0.05),增加复苏后当天、第2天、第3天相对脑血流量与基础值比值(RCBF/ Baseline) (P<0.05).结论 EECP能改善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犬脑组织血流灌注,减轻脑水肿,从而减轻复苏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27.
为探讨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4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主要分支狭窄≥ 70 %的患者和 15例正常人的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 ,并作Leaman冠状动脉记分 ,左心室造影测左心室射血分数 ,研究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与Leaman冠状动脉记分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2 76 .12± 16 4.75ng/L比 411.44± 110 .32ng/L ,P <0 .0 1) ;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与Leaman记分呈显著负相关 (r=- 0 .6 1,P <0 .0 0 1) ,而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正相关 (r=0 .5 7,P <0 .0 0 1) ;患者全组Leaman记分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相关 ,但在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 <2 5 0ng/L的亚组 ,Leaman记分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 (r=- 0 .49,P <0 .0 5 )。结果提示 ,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左心室功能均有一定关系 ;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降低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随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而减退。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变化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降低的发病机制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8.
体外反搏对心肌梗死恢复期犬外周血管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血清IGF-I浓度检测对估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及冠脉侧支循环状况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l例冠心病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血清IGF-I浓度;冠心病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按Ren-trop法对侧支循环分级;左室造影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冠心病患者组血清IGF-I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07.92±44.74)n/mLvs(113.05±33.65)n/mL,P>0.05]。冠心病组中,IGF-I水平≥120ng/mL的A亚组LVEF及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均显著高于IGF-I水平< 120ng/mL的B亚组(LVEF0.62±0.13vs0.5l±0.12,P<0.01;Rentrop1.56±0.96vs0.12±0.33,P<0.001)。IGF-I水平与LVEF(r=0.45,P<0.001)及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r=0.74,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较高的IGF-I水平可能提示冠心病患者有较好的左室功能和冠脉侧支循环;血清IGF-I浓度检测可作为估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及冠脉侧支循环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30.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高血压患者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相关危险因素的现况,并评估高血压患者未来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深圳市福田区10个街道2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调查登记在册的年龄35~60岁高血压患者共5195例,分析高血压患病现况及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并利用"中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预测患者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结果高血压患者5195例中,血压控制达标者2172例(占41.8%);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个数≥2个2115例(占40.7%)。未来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的情况为:很低危者(5.0%)占81.2%、低危者(5.0%~9.9%)占16.7%、中危者(10.0%~19.9%)占1.6%、高危者(20.0%~39.9%)占0.5%,且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随着年龄、高血压分级的升高而升高(均P0.01)。与"中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参考标准比较,本研究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大于人群各年龄段平均危险度参考标准(均P0.01)。结论深圳市福田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35~60岁高血压患者未来10年ICVD发病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