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5篇
  免费   598篇
  国内免费   227篇
耳鼻咽喉   80篇
儿科学   50篇
妇产科学   61篇
基础医学   359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1083篇
内科学   429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119篇
特种医学   295篇
外科学   315篇
综合类   1651篇
预防医学   631篇
眼科学   95篇
药学   775篇
  21篇
中国医学   757篇
肿瘤学   213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371篇
  2022年   332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378篇
  2019年   378篇
  2018年   339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432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402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型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9例因 COVID-19需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型患者,根据患者拔管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气管插管时相关实验室检查动态变化,并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拔除气管插管的因素。结果69例COVID-19患者中,有46例(66.7%)拔管失败。拔管失败患者插管当天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D-二聚体明显高于拔管成功患者(P<0.05)。住院期间,拔管失败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插管当天LDH>400 U/L、D-二聚体>4 g/L,住院期间血小板和肌红蛋白水平恶化是拔管失败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水平下降是拔管失败的独立预后因素(OR=6.05,P=0.012)。结论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影响COVID-19危重患者拔管结局的重要因素。LDH>400 U/L和D-二聚体> 4 g/L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早期预测拔管失败的患者。此外,住院期间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或肌红蛋白水平升高可以用来预测拔管的结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讨论具有微绒毛特征的CD3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对1例76岁女性的颈部肿大的淋巴结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EBER原位杂交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组织病理学示,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形态单一的、胞质丰富的异型细胞呈片状增生,部分区域可见异型细胞淋巴窦内生长模式.免疫组织化学示,异型细胞CD20+、CD79a+、PAX-5+、CD10+、bcl-6+、MUM-1+,40%肿瘤细胞CD30+,80%肿瘤细胞Ki-67+,肿瘤细胞不表达CK、CD3、CD5、CD15、CD56、EMA、bcl-2.电子显微镜观察,瘤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瘤细胞表面大量微绒毛,微绒毛长短不一,粗细较均匀,少数有分枝.结论 微绒毛淋巴瘤是一类具有独特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和超微结构的淋巴瘤.  相似文献   
993.
侯桂红  刘莹莹  牛静 《光明中医》2016,(10):1445-1446
目的探讨隔姜灸中极穴对腰椎手法复位术后尿潴留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腰椎复位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排尿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措施的基础上给予隔姜灸中极穴,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同时间段排尿率和导尿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排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姜灸中极穴配合常规措施对腰椎手法复位术后尿潴留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94.
目前的涩味表征主要采用感官评价,具有高度的主观性与模糊性,缺少客观、统一、量化的评价指标,不利于涩味强度的精准表征。为此,该文建立了基于动物偏好指数与电子舌评价体内外关联的中药涩味整体量化表征方法。首先,采用涩味标准物鞣酸进行双瓶喜好实验的方法学优化及验证,确定标准实验动物为140~180 g的雌性大鼠,得到鞣酸浓度-动物偏好指数的函数关系Y=ln(1.682 6-0.441 66X),r=0.997 3。然后,利用优化后的方法对典型涩味中药诃子、矮地茶、青果、儿茶、大腹皮进行评价,计算其2 g·L~(-1)时的涩味强度分别相当于0.56,0.29,0.24,0.34,0.25 g·L~(-1)鞣酸的涩度。最后,采用电子舌进行验证,将其主成分分析(PCA)图中欧氏距离与样品偏好指数及换算的鞣酸浓度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上述体内、体外实验结果相互佐证,共同表明由动物偏好指数换算得到的结果客观、真实、可靠。该方法的建立,为中药涩味的精准量化以及掩味效果的客观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工具,也为药品、食品领域其他味觉的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例。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建立一种采用柱前衍生RP-HPLC检测女贞子中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用异硫氰酸苯酯进行柱前衍生,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检测女贞子中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含量。结果:21种氨基酸线性范围在0.002~0.270 mmol·L~(-1),r均≥0.999 5;21种游离氨基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在88.33%~99.88%,RSD为0.6%~2.5%,水解氨基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0.32%~99.91%,RSD为0.5%~2.5%。结论:该方法适合测定女贞子中游离及水解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用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两组。西药治疗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中西药治疗组采用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的用药方案。比较两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乳酸脱氢酶,心肌钙蛋白I、T活性,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差异。结果中西药治疗组患者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治疗前两组乳酸脱氢酶,心肌钙蛋白I、T活性,肌酸激酶同工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中西药治疗组乳酸脱氢酶,心肌钙蛋白I、T活性,肌酸激酶同工酶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用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的用药方案,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无严重不良反应,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酶谱,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运用虚拟筛选技术从传统中药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 platform,TCMSP)中寻找HIV-1整合酶的中药小分子抑制剂。方法:以整合酶与细胞因子LEDGF/P75相互作用位点为靶点,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首轮筛选,然后运用ADME/T预测进行第二轮筛选,最后基于靶点与药物相互作用位点进行第三轮筛选。结果:以原配体(4-[(5-bromo-4-{[2,4-dioxo-3-(2-oxo-2-phenylethyl)-1,3-thiazolidin-5-ylidene]methyl}-2-ethoxyphenoxy)-methyl]-benzoic acid,D77)为阳性对照,筛选出2个类药性良好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二者与HIV-1整合酶亲和力及相互作用基团均优于D77(新型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并且确定了它们的中草药来源。结论:成功建立一整套高通量虚拟筛选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策略,该研究结果可促进从传统中药库中提取、设计以及实验合成新的抗艾滋病药物。  相似文献   
998.
微小RNA (microRNA,miRNA )作为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基因调控分子,其异常表达与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miRNA 在多种肿瘤中起着抑癌基因或是致癌基因的作用,因此,miRNA 已成为肿瘤学研究的新方向。miR-17- 5p 作为miR-17~92簇的一员,是近年来疾病研究的热点,多种肿瘤发生发展中均有涉及。本文主要对miR-17- 5p 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氨溴特罗口服液临床上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2岁以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采用氨溴特罗口服液,对照组采用盐酸氨溴索及沙丁胺醇片口服,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改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症状优于对照组,疗程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氨溴特罗口服液对改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症状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研究香鳞毛蕨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技术对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Bel-7402、HCT-8及A-54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共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京尼平苷(geniposide,Ⅰ)、3S,5R,6R,7E,9S-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7-烯-3,5,6-9-四羟基-3-O-β-D-葡萄吡喃糖苷(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Ⅱ)、(6S,9R)-3-酮-a-紫罗兰醇-9-O-β-D-葡萄吡喃糖苷[(6S,9R)-3-OXO-a-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Ⅲ]、香鳞毛蕨苷a(fragranoside a,Ⅳ).结论 化合物Ⅳ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Ⅰ~Ⅲ在鳞毛蕨属植物中均为首次发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Ⅰ、Ⅲ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