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神经危重症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7月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20例神经危重症患者,根据是否拔管成功分为拔管成功组105例、拔管失败组15例,分析影响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拔管成功组的脏器功能不全、营养不良、咳嗽反射差的比例均低于拔管失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上述指标为影响神经危重症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率的高危因素。结论:脏器功能不全、营养不良、咳嗽反射差会导致神经危重症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失败,提示临床应重视患者的全身状况、呼吸咳嗽情况以及营养状况,以促进气管插管拔除成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3月18日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现住址为湖北省的COVID-19确诊病例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重症或危重症,把患者分成两组:轻型/普通型患者及重型/危重型患者。描述两组患者一般特征和暴露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COVID-19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确诊病例48 814例,其中轻型/普通型患者38 730例,重型/危重型患者10 084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4(41,65)岁。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男性、离退休人员/居家办公者、武汉市民、外来人口、发病到诊断更长的时间间隔、低温、高浓度PM2.5/PM10/SO2/O3暴露增加COVID-19患者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 结论 高龄、男性、离退休人员/居家办公者、武汉市民、外来人口、发病到诊断更长的时间间隔、低温、大气污染暴露是COVID-19患者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应重视具有这些特征人群的疫情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1例高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气管插管患者的高压氧治疗(HBOT)经验,为拓展HBOT在COVID-19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和结果 患者男,87岁,2020年2月3日出现昏迷症状,行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小片状模糊影,2月5日肺泡灌洗液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确诊COVID-19。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于2月22日拔除气管插管,但因患者无咳嗽、排痰能力于2月24日再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判断病情为危重型。2月29日患者首次接受HBOT,医护人员经专用通道进入高压氧舱全程陪同。HBOT治疗4次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趋向稳定,CO2潴留现象缓解,肝肾功能有所改善,凝血功能恢复,3月6日查SARS-CoV-2 IgM阴性、SARS-CoV-2 IgG阳性,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结论 HBOT有利于缓解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CO2潴留现象,对降低机体缺氧损伤、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有积极作用。整体HBOT感染控制程序可行,通过合理设计能够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患者行气管插管时,医务人员如何做好防护措施有效避免被感染.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5日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行气管插管抢救的COVID-19重症患者(n=5)为研究对象,在行气管插管操作前均严格按照三级防护流程进行.插管操作由麻醉科医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和病情演变,提高对重症患者诊治的认知,为其早期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收治的76例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包括好转出院的59例患者(非死亡组)和死亡的17例患者(死亡组),比较分析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结果等。结果 死亡组伴有肿瘤的比例更高(35.3%vs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高于非死亡组(均P<0.05),影像学提示死亡组50%以上肺受累破坏患者比例也高于非死亡组(P<0.05)。17例死亡患者中D-二聚体数值升高13例(81.25%),与非死亡组相近(86.4%),但平均数值高于非死亡组(P<0.05);在死亡组中,有11例患者检测了IL-6,其中数值升高7例(63.6%),高于非死亡组的29.0%(P<0.05)。合并肿瘤、50%以上肺受累、MODS可作为患者死亡预后的独立因素(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因素及对策。方法对10例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非计划拔管主要有患者、导管、医护人员3个方面的因素。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护理干预对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气管插管患者中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方法:将78例呼吸内科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规范护理操作、加强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比较,干预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两组效果,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护理干预,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不停麻醉药拔管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复苏期的影响。方法:将该院120例行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平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停用麻醉药物后拔除气管导管,研究组在血药浓度在1.3μg/ml 的基础上,拔除气管插管后再停药。结果:研究组拔管后5 min 呼吸频率、心率与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同期更为稳定(P <0.05)。结论:不停麻醉药拔管可以有效保证全麻气管插管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为术后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心肺复苏抢救中,尽快施行气管插管,建立有效的机械通道,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15例气管插管抢救中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5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男12例,女3例,18~75岁。主要病因:有机磷中毒,CO中毒、溺水、电击、头颅外伤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变化和治疗康复情况,分析影响患者康复时间的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将2020年1月10日-2月10日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发热门诊治疗的308例COVID-19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和治疗康复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和患病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日—2020年2月20日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隔离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123例,采用问卷调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运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SAS评分(37.23±12.59)、SDS评分(51.94±5.38)均高于全国常模(P<0.001),焦虑、抑郁所占比例分别为32.5%(40/123)、41.5%(51/123)。单因素χ2检验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年收入及出院诊断结果是焦虑的影响因素,年收入是抑郁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年收入<1万、1~<3万元、3~<5万是焦虑的危险因素,年龄组30~<50岁是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焦虑、抑郁水平较高,患者年收入是焦虑的影响因素,年龄是抑郁的影响因素,需要对住院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户晶  李阳  李雯雯  张嘉熙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2):1188-1192
目的 了解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护士的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临床一线护士的焦虑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4日—2020年2月25日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的196名临床一线护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临床一线护士的焦虑状况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一线护士焦虑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判断该模型对临床一线护士焦虑的预测能力。结果 临床一线护士196人中,82人有焦虑,构成比为41.8%(82/196)。单因素分析显示,容易疲劳、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格类型、告知家人在一线、独生子女、恐慌及睡眠质量与临床一线护士焦虑有关(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容易疲劳[OR(95%CI)=1.952(1.204~4.216)]、性格内向[OR(95%CI)=1.846(1.115~3.938)]、恐慌[OR(95%CI)=2.428(1.537~6.620)]及睡眠质量差[OR(95%CI)=2.713(1.715~7.258)]是影响临床一线护士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OR(95%CI)=0.628(0.316~0.964)]及告知家人在一线[OR(95%CI)=0.593(0.248~0.917)]是临床一线护士焦虑的保护因素(P<0.05)。该模型 ROC 曲线下面积为0.928(95%CI:0.868~0.984,P<0.05)。结论 部分抗击新冠肺炎临床一线护士存在焦虑,其影响因素较多,应采取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等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护士的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15.
营养支持治疗是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危重型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COVID-19危重型患者常处于高炎症、高应激、高分解代谢状态,机体能量消耗显著增加。所有COVID-19危重型患者需早期采用NRS-2002或Nutric评分工具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若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则进一步采用主观整体评估(SGA)或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倡议(GLIM)等工具进行营养不良的评估。评估完成之后,结合病情,首先确定患者每日所需的能量、蛋白质、电解质及液体量等,然后再根据患者胃肠道功能受损的程度,选择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两者联合的方式进行营养支持;对于胃肠道功能正常需俯卧位通气或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患者,建议首选肠内营养。此外,在患者营养实施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腹胀、腹泻、反流、静脉炎及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营养方案,保障营养支持的顺利实施。基于COVID-19危重型患者的代谢特点,本文从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营养治疗目标量、营养干预和治疗、特殊人群的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建议,以期充分发挥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作用,为COVID-19危重型患者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上海市2022年3月以来新一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4月6日—5月11日,采用横断面研究、方便抽样法,应用微信小程序“同心守沪”对上海市3所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采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调查心理健康状况,并初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268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心理症状检出者261例(97.4%),其中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疑病症状检出率分别为80.6%、69.8%、89.6%、75.4%、41%。心理健康总评分影响因素有年龄(P=0.008)、躯体疾病(P=0.03)、既往是否有精神心理问题(P<0.001)、疫情对心身的影响程度(P<0.001);抑郁评分(P=0.019)和神经衰弱评分(P=0.021)还受教育程度影响;神经衰弱评分还受性别影响(P=0.024);疑病评分还受新冠肺炎认知程度影响(P=0.007)。结论上海市方舱医院集中隔离治疗点内患者恐惧、抑郁、强迫-焦虑症状多见,心理异常症状严重程度以轻、中度为主。随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患者、有躯体疾病、既往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对新冠肺炎认知程度低、疫情对心身影响程度越大,心理症状总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糖代谢情况。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于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收治的123例疑似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确诊COVID-19组(确诊组)和排除COVID-19组(排除组),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确诊患者分为轻型组、普通型组、重型组和危重型组。收集患者入院后血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确诊组73例血糖升高27例(36.99%),排除组50例血糖升高9例(18.00%)。确诊组73例仅1例有糖尿病史且平常血糖控制正常。与排除组相比,确诊组血糖水平升高(P<0.05)。重型组血糖升高较轻型组和普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死亡。结论 COVID-19患者血糖水平明显升高,新型冠状病毒可影响感染者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143-145
目的分析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危重患者意外拔管发生原因,并探讨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3月ICU接收的262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循证护理为分界点,将其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n=128)给予基础护理配合,循证护理组(n=134)根据意外拔管发生原因进行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夜间高危时段意外拔管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为1.49%(2/134),夜间高危时段发生率为0.75%(1/134),常规护理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11.72%(15/128),夜间高危时段发生率为6.25%(8/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组满意度为93.28%(125/134),常规护理组为79.69%(10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循证护理理念服务模式应用于ICU危重患者护理有助于控制意外拔管风险事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轻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20年1月21日至3月6日在浙江省多家医院收治的11例轻型COVID-19患者及117例非轻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轻型患者在流行病学、人口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的特征。结果:11例轻型COVID-19患者中位潜伏期为10(7~14)d,非轻型COVID-19患者为6(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20,P<0.001)。轻型组女性患者(8例)较男性(3例)多,与非轻型组相反。轻型组患者中位年龄(28岁)较非轻型组(48岁)小(Z=-4.070,P<0.001)。轻型组基础病史1例(占9.1%),非轻型组40例(占34.2%)。轻型组发热患者比例较非轻型组低(36.4% vs. 73.5%,χ2=4.984,P=0.026)。轻型组CRP升高患者比例较非轻型组低(9.1% vs. 59.0%,χ2=8.184,P=0.004)。2组白细胞减少患者比例相近。轻型患者接受氧气吸入治疗比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比例较非轻型组低(36.4% vs. 96.7%,0 vs. 6%,均P<0.001)。截至2020年3月6日,10例(占90.9%)轻型患者已治愈出院,明显高于非轻型组(18例,占15.4%,P<0.001)。1例病情缓解,无死亡及加重病例。2组患者中位病程相近,但轻型组女性患者中位病程较男性短4 d。结论:轻型COVID-19患者表现隐匿,潜伏期长、症状轻、CRP正常率高、CT正常,可能引起漏诊,增加病毒传播风险。轻型患者预后好,但仍需综合治疗,密切观察。此外,女性轻型患者可能较男性多,且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20.
陈万  罗先海  秦书雯 《西部医学》2013,25(5):769-771
目的分析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及特点,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6将31例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原因的频次进行统计;再将每例病员存在原因按只有一个原因分为一类(单因素),存在两个原因的分为一类(双因素),存在三个或以上原因的分为一类(多因素),统计三类病员比例;同时统计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时间段及再次插管率。结果 31例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中医护操作不当2人次,肢体约束不当12人次,插管固定不当10人次,病员未镇静6人次,病员镇静不充分20人次,发生在每日唤醒中12人次;31例病员中单因素占13%,双因素占45%,多因素占42%;31例病员中68%发生在白天,32%发生在夜间;31例病员中有84%需再次气管插管,16%无需气管插管。结论病员镇静不充分、肢体约束不当、每日唤醒、插管固定不当、病员未镇静等为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常见原因;及时进行系统呼吸功能及气道评估,减少拔管延迟;强调重点时段、常见原因的综合预防可降低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