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58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下颌骨动静脉畸型的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临床检查和血管造影确定畸形血管的血液供应,备术中结扎。采用颌下常规切口或口内升支前缘切口,暴露畸形血管的范围决定结扎血管的数量,去除颊侧骨皮质,刮除病变血管组织,如有松动牙可将其用单颌夹板固定。结果 2年后临床、X线和血管造影检查,下颌骨病变区完全骨化。没有复发,没有牙齿损伤,神经感觉恢复。结论 该手术方法可保留牙齿和下颌骨的连续性,可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翼腭管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为临床LeFortI型截骨手术提供指导。方法 对 30具国人头颅标本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在LeFortI型截骨水平 ,上颌窦内侧壁从犁状孔边缘至翼腭管的平均距离是 35 2 5mm。颧牙槽嵴至翼腭管 2 5 41mm ,翼腭管至中线 16 6 8mm ,犁状孔边缘至中线的距离是 13 87mm ,骨性鼻中隔长度是 46 2 7mm。犁状孔边缘至翼腭管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 6°14′。结论 本结果对LeFortI型截骨时上颌后区的解剖提供了数据 ,为避免损伤腭降动脉提供安全的指导  相似文献   
23.
目的 采用自选研制的颌骨牵开成骨装置,用于治疗和观察颌骨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术前设计,口内切开截骨,截骨断端两侧各钻入固定2根克氏针,另一端露出皮肤外,将骨牵开装置固定在克氏针上。1周后进行牵开,每1.0mm。结果 对下颌外伤骨缺损性畸形和下颌骨发育不良各1例成年男性患者进行治疗。颌骨牵开成骨长度为12.0~20.0mm。对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5例,均行上颌LeFort I型截骨后,行上颌牵开成骨。上颌牵开成骨长度为4.0~7.0mm。术后咬合关系及颌面外形恢复满意。结论 颌骨牵开成骨技术治疗颌骨畸形的手术范围和创伤小,操作安全,无需植骨和增加供骨区,避免了以往手术的并发症。是一项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经颌下-卵圆孔入路穿刺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第Ⅲ支病变导致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三叉神经第Ⅲ支病变导致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0例,采用经颌下-卵圆孔入路20例,采用Hartel前入路20例。两组均在三维CT定位下穿刺卵圆孔,定位成功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 两组术后各有1例治疗无效,有效率均为95%,未见严重的并发症和其他神经损伤。两组手术时间大致相同(P>0.05)。术后6个月随访,疼痛缓解效果相同(P>0.05)。结论 三维CT定位下,经颌下-卵圆孔入路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第Ⅲ支病变导致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且可弥补Hartel前入路方法的局限。  相似文献   
2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舌后区上呼吸道CT测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和健康人的舌体及舌后区上呼吸道的CT测量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OSAS患者共59例,年龄与性别相近的健康成年人57名,采用螺旋CT对上呼吸道进行连续扫描,观察2组舌后区上呼吸道形态学的差异,测量并比较舌后区气道和舌体各测量参数的差别。结果 患者多表现为气道前后径大于左右径、颏舌肌分离、舌根与软腭接触和舌正中切迹。患者组舌后区上呼吸道的横截面积、左右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咽侧壁软组织厚度、舌体宽度、颏舌肌宽度、舌骨舌肌宽度和舌体横截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呼吸道前后径、咽后壁软组织厚度和舌体长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OSAS患者舌后区上呼吸道较健康对照组狭窄,除咽侧壁软组织增厚外,颏舌肌、舌骨舌肌和舌体宽度的增加也是造成舌后区上呼吸道狭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6.
用初速1300m/s,重0.7g的钢珠致22只狗颌面软组织损伤。观察和测定伤后不同时间伤道组织的超微结构及ATP含量变化。结果证明皮肤及口腔粘膜的挫伤区仅为0.1—0.2cm,肌层的挫伤区为0.5—0.8cm。早期清创组织的代谢功能可能恢复。  相似文献   
27.
颌骨畸形600例正颌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正颌外科矫正颌骨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600例颌骨畸形患者进行正颌外科手术,其中上颌Le FortⅠ截骨与下颌体部截骨术212例,单纯上颌Le Fort Ⅰ截骨56例,单纯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SSRO)30例,下颌体部截骨145例,行Downfracture或Wassmund法矫治112例,下颌前突伴偏颌畸形行下颌体部截骨45例。结果 60X例中术后部分复发28例,完全复发2例,下唇感觉异常9例,术后感染6例,其余术后面容和咀嚼功能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上颌Le Fort Ⅰ截骨与下颌体部截骨术能较好地矫正上颌后缩及下颌前突畸形,但牙颌关系恢复不良。前牙根尖下截骨是纠正双颌前突畸形的理想术式,SSRO矫正下颌前突畸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8.
下颌前部水平截骨颏成形术的稳定性及颏神经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颌前部水平截骨颏成形术应用于临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对颏部显露的范围和颏神经的处理,以及是否设计软组织蒂,截骨的位置和固定方法等均存在争议。对接受改进的颏成形术的14例进行随访,以评价颏前移固定的长期稳定性及感觉状态。  相似文献   
29.
总结了26例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用以钛合金及碳/碳复合非生物材料制成的半关节行颞下颌关节半置换术,取得了较好效果。手术的成功不仅在于选择最佳术式还在于关节材料的选择。手术要点为:切除骨性融合区后的间隙应达2.5~3.0cm,否则易复发。要求依据张闭口及咬合关系维持置换侧下颌支的高度,并达到关节的点面接触,以防止术后错咬合且有利于咀嚼功能的恢复。同期行颏部水平截骨颏成形术,以取得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30.
两种不同方法断离面神经原位移植的比较研究华泽权,陈志洪,王王琴,宋福林,李超,赵玉尧,宋九余利用自身神经移植重建面神经的传导功能已在动物实验及临床上获得成功 ̄[1,2]。但对供区神经切取方法的研究报导甚少。本实验以面神自身断离的两种不同方法,即带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