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腰椎滑脱短节段固定器的初步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有限元方法对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进行力学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HOIST)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在复位和负重两种载荷下的生物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该器械在复位和负重时的不同应力分布图显示连接杆后方等处所受拉应力较大,但未超出器械设计强度。结论:利用有限元模型可对滑脱复位固定器械的受力进行分析,是一种对此类脊柱器械进行评价和预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2.
【同义名】单骨性纤维发育不良 JaffeⅡ型综合征 Jaffe-Lichtenstein-Uehlingen综合征 本病原因不明,但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多在儿童时期开始发病,仅侵犯骨组织,常为孤立的骨囊肿样改变,一般位于长管状骨的骨骺端,髓腔内的骨吸收形成空洞,并被纤维组织所替代,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α-细辛醚对KA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细胞凋亡调节基因Bax、Bcl-2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侧脑室注入SD大鼠制备癫痫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KA组)、α-细辛醚低浓度组(6mg/kg)、中浓度组(12mg/kg)和高浓度组(24mg/kg),另设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α-细辛醚组经腹腔注射连续给药10d后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Bax、Bcl-2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 α-细辛醚用药后,大鼠表现为明显的镇静、抗惊厥作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KA组、α-细辛醚低、中浓度组大鼠海马区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α-细辛醚高浓度组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KA组显著降低,α-田辛醚中、高浓度组升高(P均<0.05),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KA诱导的SD癫痫大鼠神经元存在Bax、Bcl-2的异常表达,α-细辛醚可能通过降低Bax和提升Bcl-2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SD癫痫大鼠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44.
患者 1男性,8岁,因"右小腿外侧酸痛"于2007年9月29日就诊.患者在外院查X线片发现不断进展的腓骨中段溶骨破坏、伴明显骨膜反应(图1),按"急性骨髓炎"更换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转入我院就诊.入库院体检:右小腿中段外侧轻度肿胀,皮肤温度较对侧略高,肿胀区触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第1小时30 mm,碱性磷酸酶245 U/L.MRI:腓骨中段及周围软组织广泛高T2信号(图2).术前X线检查显示病变呈膨胀性改变,溶骨破坏区界限开始清晰,逐渐形成"洞套洞"现象(图3).病变部位穿刺活检,病理报告"骨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图4).行肿瘤切除术,为保留腓骨,病变原位微波灭活、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钢板内固定(图5),术后病理诊断仍考虑LCH.患儿术后随访未见病变复发,26个月时骨质愈合(图6),取出内固定.  相似文献   
45.
青少年胸椎椎弓根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青少年胸椎椎弓根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正常青少年 42人 ,平均年龄12 .4岁 ,摄胸椎X线片 ,对 2 7人行全胸椎椎弓根CT扫描 ,分别测量各节段椎弓根横径、螺钉进钉点和深度 ,以及椎弓根轴线与矢状面夹角等 ,并根据X线测量方法 ,对 10 3例脊柱侧凸患者进行节段椎弓根螺钉器械矫正。结果 :正常C4椎弓根横径最小 (3 .9± 0 .66)mm ,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均位于横突根部上缘与中点之间 ,T11、12 椎弓根矢状角为负角 ,其余为正角。 10 3例患者共置入 10 8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 ,穿透椎弓根内外侧及椎前皮质的螺钉分别占 18.6%、 14 .5 %和 2 .1% ,仅 1例患者出现了与椎弓根穿透内侧皮质有关的神经系统症状 ,无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 :认真阅读X线片 ,了解与掌握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征及周围解剖关系 ,有助于进行正确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  相似文献   
46.
螺钉植入后椎弓根横径膨胀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椎弓根植钉前后横径是否存在膨胀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新鲜尸体骨标本T2~L1共4具,均为女性,年龄25~50岁,平均41岁。将标本分解为单个椎体48个,共96个椎弓根。植钉前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椎弓根横径,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随后对椎弓根进行骨密度(A)和直径比(椎弓根螺钉直径/椎弓根横径×100%,B)的3×3析因分组,共分为9组(A1B1,A1B2,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按分组情况,使用同一类型螺钉,遵循统一标准植入螺钉,植钉后立即测量椎弓根横径。结果11例数据失效,包括6例椎弓根崩裂,其中A3B3组4例。有效实验数据为85个,经统计学分析:椎弓根植钉前后横径存在膨胀现象,且椎体骨密度和螺钉直径/椎弓根横径比均对椎弓根的膨胀率有显著影响(P<0.05),但两者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行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时,应考虑植钉后椎弓根的膨胀现象,以及椎弓根膨胀率与椎体骨密度、螺钉/椎弓根直径比之间的关系。椎弓根膨胀可能直接或间接引发相关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7.
僵硬性脊柱侧凸前、后路松解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前、后路松解在僵硬性脊柱侧凸分期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前、后路松解的手术适应证。方法:79例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均为先天性或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一期行脊柱前路或后路松解,头颅骨盆环牵引2~5周,平均18d,二期行矫形内固定术。前路松解组40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2例。后路松解组39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9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0例。对两组患者松解术前、术后Cobb角及脊柱畸形改善率、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路松解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Cobb角由101°矫正至61°,特发性脊柱侧凸由96°矫正至53°;后路组先天性脊柱侧凸由106°矫正至78°,特发性脊柱侧凸由89°矫正至63°,脊柱畸形改善率前路松解优于后路松解(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前路松解的脊柱畸形改善率明显优于后路松解,前路松解更适合于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一期松解,不适合行前路松解的患者可选择后路松解。  相似文献   
48.
中上胸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中上胸椎骨折的损伤特点、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法。方法 对一组35例手术治疗的中上胸椎骨折(T1-10)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脊髓完全性损伤25例,不完全性损伤10例。比较不同手术时间的出血量、手术前后ASIA分级及感觉运动评分变化。结果 骨折合并脊髓不完全损伤10例,随访ASIA分级提高1~2级;骨折合并脊髓完全性损伤,不能改善ASIA分级,但能提高运动感觉评分平均20分。结论 中上胸椎骨折具有损伤累及节段多、脊髓损伤严重、功能恢复差的特点。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应尽早手术,完全性损伤宜在伤后2周手术。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中上胸椎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9.
目的 :介绍一种自攻型外固定针的研制及自攻性能。方法 :标本准备 :成人新鲜尸体胫骨 7根 ,取包埋后胫骨中段为针拧入测试区 ,确定进针点和方向 ,测量胫骨干近侧骨皮质厚度 (a)、髓腔直径 (b)、远侧骨皮质厚度(c) ;测量徒手操作时最大持续轴向压力和旋转力矩 ,借助特制省力扳手 ,将自攻固定针拧入标本 ,利用MTS机施以持续纵向压力 10 0N (A组 )和 15 0N (B组 ) ,操作者以≤ 5Nm的扭矩顺时针旋转扳手拧入外固定针 ,转速为 3 0转 /min。每种测试重复 8次 ,通过MTS传感器记录外固定针各部位在不同轴向压力下所需扭矩、时间和位移。根据时间和各部位的位移计算位移速度。对上述数据进行方差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外固定针均可被以≤ 5Nm的扭矩徒手拧入。另外 ,(1)每部位A、B 2组间最大扭矩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近侧皮质处 2组间位移速度比较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髓腔、远侧皮质处 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每组各部位间最大扭矩比较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每组近侧皮质处与髓腔、远侧皮质处的位移速度比较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后两者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改良外固定针具有良好的自攻力学性能 ,可以满足徒手操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晚期脊索瘤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晚期脊索瘤患者63例,其中失访病例24例,我们长期追踪到的39例为可评价患者。患者在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前通过病理组化检测 PDGFRβ蛋白表达情况,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所有患者均口服伊马替尼的剂量为每天400 mg ,每3个月进行1次 CT或 MRI 检查肿瘤生长情况,按照 RECIST 标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疗效的差别,并以 SPSS13.0作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结果免疫组化提示高表达PDGFRβ患者为25例,占64.1%,14例低表达患者,占35.9%;在39例可评价患者中,完全缓解(CR)病例为0例(0%),部分缓解(PR)病例为3例(8%),病情稳定(SD)患者为27例(69%),疾病进展( PD )病例为9例(23%);临床获益率为76.9%( CR%+PR%+SD%);中位无疾病进展期为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2个月。PDGFRβ高表达组临床获益人数为22例(临床获益率88%),低表达组临床获益人数8例(临床获益率57.1%);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282。结论本研究提示伊马替尼在治疗晚期脊索瘤方面具有抗肿瘤活性,临床获益率较好,同时在 PDGFRβ高表达的患者获得了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