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2.
广西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CA1基因 (breastandovariancancersusceptibilitygene)是乳腺癌发生的易感基因 ,在调节细胞周期进程、DNA损伤修复、细胞生长与凋亡及转录活化与抑制等多种生物学途径都起重要作用[1 ] 。我们应用PCR 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BRCA1基因的突变 ,探讨广西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特点。材料与方法1 标本 :收集我科 2 0 0 0— 2 0 0 3年手术切除乳腺癌标本89例 ,均为女性 ,年龄 2 0~ 6 5岁。非癌乳腺组织标本 30例作对照。2 DNA提取和PCR扩增 :常规酚 氯仿法抽提DNA按BRCA1的DNA序列设计引物共 15对。3 SSCP分析 :取PCR产…  相似文献   
43.
γ探测仪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γ探测仪在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SLN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99m锝-右旋糖酐(99mTc-DX)作为前哨淋巴结(SLN)示踪剂,应用γ探测仪定位对29例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病人实施SLNB,随后进行常规腋窝淋巴清扫术,分析SLNB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SLN转移率为41.67%,非SLN转移率仅为22.54%,两者有明显差异(P<0.001).在19例常规病理SLN阴性病人中,连续切片发现2例SLN微转移.在12例SLN癌转移中,5例(41.66%)SLN为惟一的转移部位.有1例SLN阴性病人"跳跃转移".本组SLN的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4.12%,假阴性为7.69%,准确率达96.55%.结论:SLN能准确反映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连续切片能提高SLNB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4.
对非同位素PCR-SSCP检测基因突变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适合本实验室条件的非同位素PCR-SSCP-RFLP基因突变分析技术。方法:应用银染PCR-SSCP技术检测石蜡包埋复发肝细胞癌(Hepatocelularcarcinoma,HCC)组织中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突变。采用系列步骤克服非特异扩增;分析影响SSCP诸参数的优化;并与RFLP结果相印证。结果:检测复发HCC标本22例,SSCP阳性率77.27%(17/22),249位点突变率72.72%(16/22),RFLP与SSCP分析结果符合率100%;另有2例发生249位点以外的突变。结论:该实验流程可靠、高效,适合大量标本的基因突变筛查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初步探讨AR抑制剂比卡鲁胺在不同AR表达量乳腺癌细胞株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7例乳腺癌组织中AR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DA-MB-231、MDA-MB-453、MCF-7乳腺癌细胞株中AR的表达,用不同浓度的雄激素抑制剂比卡鲁胺作用于以上3株乳腺癌细胞株,用MTT法分别绘制细胞株6天的生长曲线,最后予30μmol/L的比卡鲁胺持续作用以上3株细胞6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用药前后AKT及AR的表达量。结果 AR在127例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4.29%,其中在三阴型乳腺癌(trip-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阳性率为44.68%,在4种分子分型乳腺癌中阳性率最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及患者月经状态具有明显相关性(P=0.026,P=0.048),但与临床分期、患者年龄、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等病理参数无关。MTT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R强阳性细胞株MDA-MB-453在给予30μmol/L比卡鲁胺作用5天后,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Western blot结果提示,用药后MDA-MB-453中AKT的表达显著降低(0.651 4±0.134 8 vs 0.461 1±0.0759 3,P=0.049)。结论 AR可以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靶点,AR抑制剂比卡鲁胺对AR强阳性乳腺癌细胞株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AR介导,从而抑制PI3K/AKT/m TOR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6.
背景肿瘤患者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受到抑制.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TL)的活性是提高过继免疫治疗效果,促进肿瘤康复的有效途径之一.目的对转导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的CTL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探讨细胞因子基因疗法和过继免疫治疗肿瘤的新途径.设计随机区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实验中心完成.从人肝细胞癌组织中分离淋巴细胞,用BEL7407和IFN-r诱导得到CTL.BALB/c裸小鼠28只,雄性,4~6周龄,体质量18~20 g,购自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SPF级,合格证书医动字第01-3048号)干预用重组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对CTL进行TNF-α基因转导.于每只裸鼠右前肢腋窝皮下注射注射BEL7404,建立荷瘤裸鼠模型,28只裸鼠按体质量分为4组,每组7只.观察转基因CTL对肿瘤原位(右前肢腋窝)及异位(左前肢腋窝皮下)注射治疗效果,分别用生理盐水注射治疗作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①检测TNF-α基因转导前后CTL的生长形态,增殖能力,TNF-α分泌量、细胞表型.②体外不同作用时间和效靶比浓度对BEL7404的杀伤效应.③各实验组的肿瘤生成时间,生长速度及肿瘤生成率.结果转基因CTL的生长形态、增殖活性及细胞表型与CTL相似,但具有持续、高效表达TNF-α的能力,72 h表达量达410 ng/L.转基因CTL对BEL7404具有较高的体外杀伤作用,其杀伤活性与作用时间及效靶细胞比正向相关.当效靶比达201时,杀伤活性接近100%.效靶比浓度为51和201时转基因CTL的杀伤活性高于CIL(q=7.965 8,4.189 7,P<0.05).转基因CTL对荷瘤裸鼠肿瘤生长部位进行过继免疫后,移植瘤的生成延迟、生长减慢,成瘤率降低,与异位注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转基因CTL可持续表达的TNF-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转基因CTL构建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提供新型的效应细胞,对防治肿瘤转移和复发,促进肿瘤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 HBV 相关肝细胞癌(HCC)肿瘤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水平与 HCC 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获取资料,对 HSP70基因表达与 HCC 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变量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HSP 与 HCC 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 P <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HSPA4L、HSPA6、HSPA13高表达患者 HCC 主瘤体>5 cm 的比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 值均<0.05);HSPA1A、HSPA6低表达组合并肝硬化的比率明显低于高表达组(P 值均<0.05);HSPA5、HSPA13高表达组 AFP >300 ng/ml 的比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 值均<0.01)。合并肝硬化和(或)主瘤体>5 cm 的 HCC 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P 值均<0.05)。经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HSPA4L 高表达可促进 HCC 瘤体生长[OR =1.019,95%可信区间(95%CI):1.006~10.032,P =0.003];HSPA1B 高表达的 HCC 患者合并多发结节的风险较大(OR =1.002,95%CI:1.000~1.004,P =0.003)。结论HSPA4L 及 HSPA1B 的表达与 HCC 临床病理学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为 HCC 治疗靶点及预后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健脾软肝方治疗脾虚瘀结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5例脾虚瘀结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加服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组加服健脾软肝方。两组疗程均为1年,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慢性肝病量表(CLDQ、CTP)评分、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HBV-DNA)、肝纤维化指标、肝脏B超及硬度值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和75.61%;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治疗后比较,CLDQ与CP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ALT、AST、TBIL、HBV-DNA降低与ALB、CHE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组间治疗后比较,HA和Ⅳ-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组间治疗后比较,MPV、SV、脾长、脾厚、硬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健脾软肝方治疗脾虚瘀结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疗效满意,可有效改善肝功能与肝硬化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9.
远端脾静脉-肝动脉分流术治疗猪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小型猪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建立远端脾静脉-肝总动脉分流术(下称脾肝分流术)后降低胃脾区静脉压力的效果.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猪各15头分别建立脾肝分流术,对照组猪术后处死不饲养,实验组猪术后饲养30d处死.结果 脾肝分流术后胃脾区静脉血入肝亚甲蓝肝脏染色良好.维持静脉血入肝的脾静脉压力对照组为(20.51±0.74) cm H2O(1cm H2O=0.098 kPa),实验组为(23.09±1.36) cm H2O(P<0.05) 脾肝分流术建立后静脉和动脉两端形成压力差,对照组为(7.17±1.02) cm H2O,实验组为(9.55±1.32) cm H2O(P<0.05).术后实验猪无肝坏死及肝性脑病发生,脾肿大消失,肝功能等生化代谢指标术后7d波动最大,14 d逐渐恢复,30 d恢复到成模时状态. 结论 压力差是维持静脉血入肝降低胃脾区静脉压力的原始动力.术后肝功能等生化代谢指标紊乱需要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50.
乳腺癌术后即刻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是众多术后重建方法中的一种,具有手术操作技术相对简单易学和易推广、术后恢复快、创伤小、适应证广、并发症少且易处理等诸多优点,近年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有关乳腺癌术后即刻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文献报道数量的变化、我国公开发表的文献对乳腺癌术后即刻假体植入乳房重建的评价和手术存在的问题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