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推动江苏省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开展癌症重点病种的早诊早治,推行规范化、科学化和个体化的癌症治疗方案,笔者从建设癌症区域医疗中心的背景和意义出发,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实践,在打造高水平人才梯队、提升癌症相关诊疗技术服务能力、搭建高层次科研平台、夯实教学培训基础、提高智慧医疗信息化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就下一步建设工作进行思考并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温和灸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组织表面巨噬细胞及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影响,探讨温和灸干预难愈性创面瘢痕形成的效果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8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取72只,在其背部制造全层皮肤损伤开放性创面。予以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建立慢性难愈性创面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温灸组、TDP组,每组24只。不予任何干预的8只大鼠作为正常组。TDP组、温灸组取创面局部及双侧"肾俞"足三里"穴,分别以TDP照射或艾条温灸,每穴15min,每日1次。以HE染色法检测治疗第7、10、14天修复组织表面巨噬细胞数,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第7、10、14天修复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含量。结果:温灸组、TDP组、模型组创面修复组织巨噬细胞数均明显较正常组增多(P<0.05);在治疗第7天,温灸组表面巨噬细胞数多于模型组(P<0.05);在治疗第10天,温灸组、TDP组表面巨噬细胞数均多于模型组(P<0.05),且温灸组多于TDP组(P<0.05);在治疗第14天,温灸组、TDP组表面巨噬细胞数均较模型组减少(P<0.05),且温灸组少于TDP组(P<0.05)。大鼠创面修复组织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在治疗第7、14天,温灸组、TDP组均较模型组高(P<0.05,P<0.01);第14天温灸组高于TDP组(P<0.01)。温灸组、TDP组胶原蛋白Ⅰ/Ⅲ值均较模型组接近正常组;在第14天,温灸组优于TDP组(P<0.05)。结论:温和灸能促进创面愈合,且可降低瘢痕形成,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不同时间内创面组织巨噬细胞数和Ⅰ、Ⅲ型胶原含量及其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33.
虚拟关节镜手术系统的概述及定义 关节镜技术作为20世纪骨科领域的三大重要进展之一,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骨科关节伤病的治疗和诊断中.该技术具有手术创口小、术后痛苦少、伤口愈合快及可以通过关节镜探查使得诊断不清楚的伤病诊断明确的优点.但同时该手术也具有手术医生手眼协调困难、手术视野狭小、手术器械活动范围小、手术操作难度高的缺点,因此医生必须经过大量的手术操作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其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34.
背景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高、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除因以典型反流症状为主诉就医确诊为GERD外,以不典型症状被诊断为本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目的 探讨典型症状与非典型症状GERD患者在基本资料、反流特点及食管动力学方面的差异,发现不典型症状GERD的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不典型症状GERD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MII-pH)明确存在病理性反流,并同时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及胃镜排除其他胃肠器质性疾病。根据主要症状分为典型症状组和非典型症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反流特点〔pH<4总反流次数、长反流(>5 min)次数、pH<4时间百分比〕、病程及食管动力学参数〔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下食管括约肌残余压(LESRP)、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UESP)、上食管括约肌残余压(UESRP)、收缩前沿速度(CFV)、远端收缩积分(DCI)、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之间的差异。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的GERD患者共71例,其中典型症状组32例,非典型症状组3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及胃镜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发生率均高于反流性食管炎(RE)(P<0.05)。典型症状组pH<4总反流次数、pH<4时间百分比高于非典型症状组,病程短于非典型症状组(P<0.05);两组长反流(>5 min)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症状组LESP、DCI、LESL低于非典型症状组,UESP、UESRP高于非典型症状组(P<0.05);两组LESRP、CF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RD的好发年龄为40~60岁,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GERD患者的年龄无差异;GERD患者中NER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RE。非典型症状GERD患者反流程度低于典型症状GERD患者。非典型症状GERD患者UESP、UESRP下降的程度更为显著,但LESP及食管体部蠕动功能优于典型症状GERD患者,病程长于典型症状GERD患者。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对阴式子宫全切麻醉作用的对比。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阴式子宫全切手术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治疗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镇痛均较好,腰-硬联合麻醉组的麻醉效果好,优良率达到了100%,明显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80%;使患者血压维持正常水平;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比单纯硬膜外的麻醉效果要好,费用低,操作简便,易掌握,为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7.
[目的]通过建立新西兰大自兔急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验证植入式电刺激系统对于神经生长、防止肌肉萎缩的作用.[方法]选取2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建立急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左侧为实验侧,同时行自身对侧对照.模型成功建立2周后,于原神经外膜标记损伤缝线的近端与远端肌肉组织埋入电极,以磁力棒控制电刺激器的启动,对动物实施每日8h的间歇电刺激.术后2、4周,观察各组动物行为学改变情况,检测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测定腓肠肌湿重恢复率.分别于术后2、4周电生理检测后,处死动物并取材行组织学检测.取脊髓组织,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术后2、4周实验组手术侧胫神经、腓浅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肌湿重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周后实验组HE染色肌纤维退行性改变较轻,对照组肌纤维细胞萎缩明显,间质可见炎性渗出,局部可见纤维化.实验组、对照组肌细胞均表达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2、4周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电镜观察实验组神经轴突髓鞘结构正常;对照组神经均有髓鞘松弛、弯曲,髓鞘中间可见变性.RT-PCR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可见β-actin,nNOS mRNA,NGF tnRNA的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2、4周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在合适的刺激参数下,植入式电刺激系统有利于促进兔急性坐骨神经损伤的再生.  相似文献   
38.
目的总结应用改进设计的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探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本研究设计锁定加压钢板系统治疗的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治疗组,与采用DHS、GAMMA钉治疗的6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全部病例经过6个月以上随访,平均6.8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骨折骨性愈合率、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固定失败率、可靠性、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专用锁定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抗旋转、抗塌陷的优势,是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通过分析脊柱手术围手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建立合适有效的输血评估模型,为临床提供合适的建议及证据,优化输血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血资源并减少输血相关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接受脊柱手术2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记录患者基本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情况、术前状态评估指标及手术相关资料。采用单项因素比较,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输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构建输血量预测模型。[结果]单项因素比较表明,输血组的创伤、肝病、腰椎手术、减压融合术式和未使用抗凝药物的比率显著高于未输血组(P<0.05);输血组的术前ASA评级和切口愈合评级显著差于未输血组(P<0.05);此外,输血组的术前Hb、HCT、Alb浓度均显著低于未输血组(P<0.05);而输血组的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高于未输血组(P<0.05)。但是,两组年龄、性别和BMI,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肾脏疾病,以及术前PT和术前APT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表明:术中失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