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对12例12膝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手术前后拍摄患肢负重位全长X射线片,并进行评估和测量,同时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X射线片显示膝关节内侧间隙较治疗前明显增宽,膝关节内翻畸形基本纠正,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优良率为91.67%。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分析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撕裂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6例肩袖撕裂患者,其中小切口组(12例)在关节镜辅助定位下做一3~4cm小切口,直视下修复肩袖:全关节镜组(14例)在全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愈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变化和手术时间变化以判断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肩袖再撕裂等并发症。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3)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肩关节ASES和UCL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肩关节ASES和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切口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全关节镜组明显缩短,平均缩短(21.00~2.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ASES、UCL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4.6%、80.8%。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撕裂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损伤小、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特点,但因随访时间有限,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究全膝关节置换(TKA)后膝关节假体在不同角度屈膝过程中的应力变化。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术截骨,并装配后稳定型(PS)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CS)两种膝关节假体。根据步态过程中屈膝角度和轴向载荷间的变化,选择0°、10°、20°和30°四个角度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股骨假体、胫骨假体和衬垫上的Mises应力分布和接触面积,探究术后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行为变化。结果:在同一角度下PS型衬垫的应力峰值大于CS型衬垫,屈膝20°和30°时衬垫上出现Mises应力峰值最大值。PS型衬垫内侧的应力峰值大于外侧,而CS型则相反。衬垫的接触面积在多数情况下,外侧大于内侧。PS型衬垫内、外侧的接触面积相对平衡,但CS型衬垫则相差较多,且在屈膝10°时内侧的接触面积最小,这可能会引起衬垫磨损。金属假体的应力峰值位置多出现在与骨组织的连接部位。结论:随着屈膝角度的增加,衬垫内、外侧的Mises应力峰值表现出相应增大的趋势,应尽量减少大角度的屈膝行为,并配合适量的康复运动。同时,注意日常行走的步伐,避免内、外翻带来的假体单侧应力过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ST2)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对脓毒症休克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21年9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检测所有患者血清sST2与PCT水平,随访28 d,以近期预后情况将其分成生存组及死亡组,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统计82例患者28 d内预后情况,比较死亡组与生存组血清sST2与PCT水平,对比死亡组与生存组的一般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入院时血清sST2与PCT水平及二者联合对脓毒症休克患者28 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28d,82例患者中死亡24例,死亡率为29.27%,生存58例。死亡组血清sST2与PCT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入院时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尿素氮(BUN)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APACHEⅡ评分...  相似文献   
15.
准确构建个体化膝关节有限元解剖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多模态影像数据融合和多种建模软件协同应用的方法准确构建膝关节有限元解剖模型,为研究膝关节生物力学行为奠定基础。方法采集正常膝关节CT和MRI影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提取骨、软骨、韧带和半月板,分别构建三维工程化模型。以外部标记物为参照进行模型的配准融合。将膝关节工程化模型导入SC/Tetra和Hypermesh软件,分别进行干涉面删除、网格自定义划分、局部网格优化和体网格划分,构建包含多解剖结构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结果基于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出膝关节骨、软骨、韧带和半月板的三维工程化模型。以三维工程化模型为基础,多种建模软件协同应用构建的有限元模型充分保持了膝关节各结构的解剖学特征。结论利用CT和MRI影像数据融合和多种建模软件协同应用的方法可以构建活体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保持膝关节各解剖结构的解剖真实性,为准确模拟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16.
倒"V-Y"肌腱成形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跟腱陈旧性断裂的修复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自2000年2月~2007年6月共收治15例跟腱断裂患者,均采用倒"V-Y"肌腱成形术向下推移修复.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结果 进行倒"V-Y"肌腱成形术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根据Amer-Lindholm评定标准:优11例,良4例.未发现跟腱再次断裂.2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结论 用Abraham倒"V-Y"跟腱成形术重建陈旧性跟腱断裂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关节腔内注射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 组(0.25%罗哌卡因+0.25μg/kg右美托咪定);B 组(0.25%罗哌卡因+0.50μg/kg右美托咪定);C 组(0.25%罗哌卡因+0.75μg/kg 右美托咪定);D 组(0.25%罗哌卡因+1.00μg/kg 右美托咪定)。记录患者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等生命体征,术后24 h内的疼痛评分(VAS)、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4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h C和D组患者VAS 评分低于A、B 组,B 组低于A 组;C 和D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4 组时间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C、D组长于A、B组,B组长于A组,C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芬太尼用量C、D组低于A、B组,B组低于A 组,C 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和B 组未出现不良反应,C组出现低血压1 例、恶心呕吐1 例;D组出现心动过缓1 例、恶心呕吐1 例。结论关节腔内注射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其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呈浓度依赖性,综合考虑推荐其镇痛浓度为0.50 μg/kg。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研究轻度与重度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行为,阐述KOA进展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分别构建同一患者左侧轻度KOA(KL分级Ⅰ级)与右侧重度KOA(KL分级Ⅳ级)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在材料属性、边界条件、载荷等设定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轻度与重度KOA膝关节半月板、股骨软骨、胫骨软骨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及von Mises应力的变化特征。结果 重度KOA膝关节总接触面积和外侧室接触面积大于轻度KOA膝关节,而内侧间室接触面积小于轻度KOA膝关节。重度KOA膝关节半月板、股骨软骨和胫骨软骨上的接触压及von Mises应力峰值均大于轻度KOA膝关节;双膝关节外侧半月板上接触压及von Mises应力峰值均大于内侧半月板,双膝关节股骨软骨与胫骨软骨内侧间室接触压及von Mises应力峰值均大于外侧间室。结论 重度KOA膝关节应力分布不同于轻度KOA,接触面积、接触压和von Mises应力峰值的变化与半月板脱位、软骨缺损等因素相关,生物力学行为和解剖结构的改变促进了KOA进展。  相似文献   
19.
胫前外伤所致软组织缺损、伤口感染致内固定物暴露、慢性骨髓炎等愈合困难,处理棘手。文献报道可采用不同皮瓣进行修复,疗效不一。我院自1998年10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胫前组织缺损47例,分别采用小腿内侧皮瓣、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45例患者经0.5~3年的随访,疗效良好。本文对三种方法的适应证选择、预后及术中相关处理进行了探讨,总结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应力刺激对关节镜下骨铆钉治疗兔急性肩袖损伤后腱.骨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高强度组、低强度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建立兔肩袖损伤模型并采用关节镜下骨铆钉进行修复。术后1周开始功能锻炼,高强度组肩关节活动范围-60°~60°,低强度组肩关节活动范围-15°~15°,对照组自由活动,同期行肩关节MRJ检查。术后2、3、4周处死动物,检测冈上肌骨.肌腱交界面标本的刚度和最大抗拉强度。结果3组标本大体观察无明显差异。影像学显示低强度组肌腱信号均匀,未见明显关节腔内高信号影;而高强度组及对照组均显示肌腱内信号不均,关节腔内可见信号增高影。术后2、3、4周,低强度组刚度和最大抗拉强度均优于高强度组和对照组(P〈O.05)。结论在关节镜下骨铆钉治疗肩袖损伤的早期修复过程中,与高强度应力刺激相比,低强度应力刺激能够提高骨.肌腱交界面的力学强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