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5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评价和比较超声引导下压迫法(UGCR)和注射凝血酶法(UGTI)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临床特征,以及序惯接受UGCR和UGTI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男5例,女16例,平均年龄(66.5±5.2)岁.发现股动脉PSA至接受治疗为平均(2.6±3.7)d,PSA平均直径(3.5±1.5)c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的疗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二科共收治前足胫侧列缺损患者22例,其中11例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设为观察组;另外11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修复,设为对照组。一期手术2组均为清创后采用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固定骨折及脱位,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二期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时,观察组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进行修复。观察皮瓣是否成活、是否有血管危象和感染发生;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微信、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后24个月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足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其中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计算患者足功能恢复优良率;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提出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标准,分别在术后6、12、24个月对2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对照组1例分别于术后1、2 d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缓解。观察组1例出现皮瓣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静脉滴注抗生素后缓解。术后24个月足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优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0.9%;对照组:优1例,良3例,可7例,优良率36.4%。观察组足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8,P=0.024)。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8.0(4.0, 8.0)、12.0(12.0, 16.0)和16.0(16.0, 16.0)分;对照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4.0(4.0, 4.0)、12.0(8.0, 12.0)和12.0(12.0, 12.0)分。相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5、-2.280、-3.031,P=0.030、0.023、0.002)。 结论带血管的髂骨瓣及腓骨瓣为足部骨质缺损提供理想供骨;足底内侧皮瓣为修复前足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良好的供区,修复后足部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良好、外观满意、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良好,足底皮肤耐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虽能覆盖创面,但术后外观差,感觉恢复较差,易滑移及破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开放性、复杂性胫腓骨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外固定支架对开放性、复杂性胫骨骨折行固定,辅以抗炎祛腐生肌中药煎剂局部治疗,分期植皮等中西医两种方法治疗。结果8例手术顺利,术后骨折对位对轴良好,39例骨折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4周。术后随访1~5年,按JohnerWmh评分标准:优31例,良8例,差2例53例获得骨折愈合,治愈率94.6%,平均愈合时间:18周。结论本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国产多西他赛注射液联合多柔比星治疗经一线化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并对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对88例经含铂类药物化疗后进展的NSCLC患者,使用多柔比星40mg/m2静脉冲人,第1天;国产(试验组)或进口(对照组)多西他赛注射液70 mg/m2静脉滴注,第2天.21d为1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试验中不预防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疗效及抗肿瘤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评价疗效及毒性,卡式评分评价身体状况变化.结果 88例人组受试者中,81例可评价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CR患者,试验组PR、NC和PD患者分别为7、26和8例,对照组分别为3、26和11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7.1%和7.5%,临床获益率分别为80.5%和72.5%.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均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脱发及消化道反应等,未见水纳潴留,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多西他赛注射液可用于含铂类药物化疗后进展的NSCLC的治疗,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醋瑞因联合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双醋瑞因治疗难治性R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把难治性RA活动期患者60例,按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来 氟米特(LEF)10 mg,2次/d,甲氨蝶呤(MTX)10 mg,1次/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双醋瑞因胶囊50 mg,2 次/d.治疗4、8、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病情活动性指标(如晨僵、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双手平均握力、DAS28评分),并采用目视10 cm模拟标尺法(VAS)由患者和医生评估病情的整体变化程度,同时监测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隐血、肝功能、肾功能、血压、心电图、血糖等指标.[结果]到第12周 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87,P<0.05);治疗组患者 的临床病情活动性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0.131,P> 0.05).[结论]双醋瑞因联合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对难治性RA的疗效优于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心肌纤维化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中,心肌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其病理变化、发病过程及发病机制上对这些差异进行比较,并对ACEI预防和逆转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及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2004-03/2004-10住院的冠心病患者45例,年龄39~7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0例(男11例,女9例)为对照组,年龄30~64)岁。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和含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用Logistic回归做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反应性充血内径变化率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变化率: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2±1.42)%,(7.6±1.12)%,(15.46±1.2)%,t=2.357,P<0.05。而两型心绞痛患者变化率基本相似(P>0.05)。②血浆一氧化氮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52.18±16.55),(77.72±21.05)μmol/L,P<0.05。③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425.8±108.2),(225.3±103.8)μg/L,P<0.05。④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明显低于对  相似文献   
18.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血管紧张素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情况和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变化 ,分析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AngⅡ的相关性 ,探讨AngⅡ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 ,18例对照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在行经皮冠脉介入手术中采集主动脉、冠状窦和外周血液标本 ,测定 :①冠状窦血液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含量和循环内皮细胞 (CEC)数量 ,以此反映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情况 ;②主动脉与冠状窦血液中AngⅡ的浓度 ,计算二者之间的差值 ,以此代表心脏局部产生的AngⅡ浓度 ;③外周血中AngⅡ浓度。结果 心绞痛患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血中NO浓度明显降低 ,ET浓度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P <0 0 1或P <0 0 5 ) ,同时 ,心脏局部和外周血中AngⅡ浓度均明显增高。心脏局部AngⅡ浓度与冠状窦NO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1) ,与ET浓度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与CEC数量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而外周血中AngⅡ浓度与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各项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心脏局部AngⅡ密切相关 ,与外周血中AngⅡ无明显相关性 ,提示冠状动脉内皮损伤的发生发展中更多的是心脏局部的因素在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76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肺癌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ER、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结果76例NSCLC的ER的阳性表达率为69.7%(53/76),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48.7%(37/76)。临床分期低、无淋巴结转移和中高分化的ER表达要高于临床分期高、有淋巴结转移和低未分化的的肺癌组织,临床分期低、有淋巴结转移和低未分化的VEGF和MVD的表达要高于临床分期低、无淋巴结转移和中高分化的的肺癌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ER的表达与VEGF和FⅧ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肺癌组织中ER、VEGF和MVD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共同起作用。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共同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和小儿死亡指数(PIM)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中适用性。方法应用PCIS及PIM对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中符合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定义的ARDS患儿进行评分,选取4个时段,即入PICU1h、在PICU病情最重时、入选ARDS1h、ARDS病情最重时的评分结果。PIM直接通过因特网(http://www.sfar.org/scores2/pim22.html)进行计算,根据存活或死亡的临床结果进行分组,比较PCIS及PIM评分结果。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软件。两组间人口学资料、住院时间及评分的比较使用曼-惠特尼U检验,组间病死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分别建立两种评分法相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该曲线下的面积(AUC)是评估评分法分辨能力的重要参数,该值≥0.75被认为有临床意义。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ARDS病情最重时PCIS(P=0.006)及PIM(P=0.013)评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入选ARDS1h的PIM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各时段PCIS与PIM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0.75。结论PCIS和PIM虽然对评估ARDS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有一定帮助,也可初步判断预后好坏,但对预测死亡风险的价值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