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66篇
内科学   48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目的:筛选得到更优启动子,为血友病基础研究和基因治疗提供更有力的工具。方法: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高丰度表达持家基因的启动子,遴选潜在候选启动子;构建GFP报告基因载体,以EF1α启动子为对照,考察新型启动子载体的包装效率及报告基因的转录和活性;装载F9基因,考察候选启动子的活力。结果:筛选得到最具潜力的RPS6启动子;RPS6pro-LV和EF1αpro-LV在慢病毒包装上没有差异,二者病毒滴度一致。在293T细胞中,RPS6proLV和EF1αpro-LV的转导效率、平均荧光强度与慢病毒剂量成正比。两种启动子在不同类型细胞中的转导效率均呈现293T>HEL>MSC的规律;相较于EF1αpro-LV,RPS6pro-LV在MSC细胞中具有更高的荧光强度;对感染两种启动子病毒的HEL细胞进行长期培养,发现RPS6pro-LV具有更稳定的活性。K562细胞RT-q PCR、Western blot及细胞培养上清FIX活性(FIX∶C)检测结果显示,EF1α-F9、RPS6-F9组FIX表达均高于空载对照组,EF1α-F9与RPS6-F9组之间FIX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结论:经筛选...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应用性染色体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异性间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嵌合状态,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天津血液病医院行异性间allo-HSCT的32例患者,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不加任何刺激剂的骨髓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火焰法滴片,R显带.应用X/Y性染色体双色着丝粒DNA探针对骨髓间期细胞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移植后患者的嵌合状态.结果 32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115例次,其中111例次为正常供者核型,1例次受者核型,3例次分析失败,未能检测到混合核型.双色性染色体间期FISH检测163例次,129例次为完全嵌合,34例次为混合嵌合,检测成功率为100%.移植后2~3 w 32.2%患者为混合状态,移植后1 mo 76.7%患者为完全嵌合,移植后半年94.1%患者为完全嵌合.结论 性染色体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能够简便、快速、灵敏地检测出异性间allo-HSCT患者移植后的嵌合状态.  相似文献   
63.
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以儿童为多见。重者多死于儿童期。呈X-连锁隐性遗传。临床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湿疹和免疫缺陷三联征。WAS蛋白基因的发现大大加深了人们对WAS的发病机理的认识,本文拟对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4.
65.
患者,男性,69岁,因舌及口腔粘膜瘤样突起1年余,于1998年3月入我院。1996年初感冒后渐觉乏力,未就诊,1997年初舌部发现有数个瘤样突起,初为约0.5cm×0.5cm大小,散布在舌表面,以后渐增多,遍布全舌及两侧颊粘膜和口角,后瘤样突起融合成...  相似文献   
6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未明,可能是具有遗传素质的个体在环境因素或(和)性激素的影响下,促发异常的免疫应答,持续产生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导致各系统出现病变.血液系统常受累及,临床上合并血液病屡见不鲜.对于以血液病为首发症状者,容易误诊为血液病,本文将对SLE合并部分免疫相关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细胞疗法已成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新方法,本文就神经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8.
目的 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患者衍生9号染色体[derivative chromo-some 9,der(9)]部分序列缺失情况,探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der(9)部分缺失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150例CML患者采用不加任何刺激剂的骨髓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R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应用bcr-abl双色双融合DNA探针对骨髓间期细胞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der(9)部分序列缺失.结果 124例CML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3例分析失败,121例患者中典型Ph染色体易位97例,变异易位24例,同时伴附加染色体异常19例.150例CML患者均进行了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其中27例患者der(9)部分缺失,发生率为18.00%.9例为典型Ph染色体易位,占典型Ph染色体易位患者的9.27%;12例为变异易位,占变异易位患者的50.00%.变异易位患者中的der(9)缺失发生率明显高于典型易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CML患者中der(9)部分缺失的发生率约为18.00%,应用双色双融合FISH技术能够简便、快速、灵敏的检测出CML患者der(9)缺失.  相似文献   
69.
产后溶血尿毒症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后溶血尿毒症综合征(PHUS)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报告1例PHUS患者,并复习有关文献就PHUS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情况进行讨论。结果:该患者于正常分娩后第4天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急剧恶化,经血浆置换及血液透析等治疗无效,于发病后第14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正常妊娠及分娩后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为PHUS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对于降低PHUS患者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评价阿那格雷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WHO 2008诊断标准的ET患者随机分配到阿那格雷组和羟基脲组.阿那格雷由2mg/d始逐渐增加,最大剂量为10 mg/d,维持PLT(100~400)×109/L1个月后,逐渐减量维持.羟基脲由1 000 mg/d逐渐增加,维持PLT(100~400)×109/L1个月后,减量至10mg·kg-1·d-1维持.共观察12周.结果 17个中心共人组222例ET患者(阿那格雷组、羟基脲组分别为113、109例),198例可评价疗效(阿那格雷组、羟基脲组分别为97、101例).治疗12周,阿那格雷组血液学缓解率为87.63%(85/97),羟基脲组为88.12%(89/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阿那格雷组治疗前中位PLT为827(562~1 657)×109/L,治疗12周为400(127~1 13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阿那格雷组治疗后PLT降低值中位数为393(-362~1 339)×109/L,羟基脲组为398(-579~1 846)×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2).阿那格雷组、羟基脲组中位起效时间分别为7(3~14)、21(14~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阿那格雷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49%(74/113),包括心悸(36.28%)、头痛(21.24%)、乏力(14.16%)和头晕(11.50%)等,均为Ⅰ~Ⅱ级.结论 盐酸阿那格雷胶囊治疗ET的血液学缓解率与羟基脲相近,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起效时间较短,无明显血液学毒性,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