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者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为脾胃虚寒挟滞、肝胃湿热蕴结、肝胃气郁不和、胃阴不足血淤四型,治疗结果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1例;认为本病病位在胃,病机涉及肝脾肾;补、消、清三法是本病的基本治法;并强调辨证定型后,应守方服药。  相似文献   
2.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邪热的治法。清热解毒利湿祛除热邪,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方法之一。1 清热解毒利湿 本病之患系湿热邪毒,初起湿热之毒蕴于中焦,不得宣泄。病程迁延则脾虚生湿,肝郁化热;病久及肾,阴虚生热。急性肝炎,湿热内蕴,熏蒸下注,当苦寒清热利湿为主;慢性肝炎,湿热痰毒,内结隐伏,阴虚生热酿湿,当甘寒清热利湿化瘀为主。急性肝胆湿热蕴蒸,症见胁胀痛疼,脘闷口苦,恶心乏力,或有黄疸,纳食减少,大便粘滞味臭,小便色黄,舌苔薄黄或腻,脉弦或缓。热重者茵陈蒿汤、小陷胸汤加减;湿重者茵陈五苓散、藿朴夏苓汤出入;湿热并重者茵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舌苔在糜烂性胃炎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方法。 14 6例经内镜诊断的糜烂性胃炎 (EG) ,采用清热解毒法治疗 ,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病理、Hp、舌苔等动态观察。结果 :舌苔与糜烂程度、HP感染 ,症状轻重有密切关系 ,Hp感染者 ,糜烂程度及症状重者 ,黄苔发生率显著增高 (P <0 .0 1) ,糜烂治愈后 ,黄苔发生率为 2 7.7% ,较治疗前的 82 .19% ,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黄苔在胃热辨证及疗效评价中有重要参考意义 ,黄苔应引为胃热辨证的主证之一。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迄今为止,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清、补、消三法对本病的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浅论如下,仅供同道参考。1清法糖尿病多在素体阴虚的基础上,复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致病,其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与阴虚往往互为因果,燥热愈盛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盛。就其病理性质而言,燥热为标属实,阴虚为本属虚。如《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气道炎症的机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验证了中医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对气道炎症的防治作用,为中医药治疗哮喘提供了临床实验依据;②一些文献证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控制气道炎症的作用优于单独使用激素治疗或其他西医常规治疗,中医药调节机体动态平衡的作用是其潜在优势;③中医药在哮喘缓解期仍有控制气道炎症的作用,其注重扶正固本的治则可有效缓解激素的不良反应,有助于解除对激素的依赖性。但中医药在此类研究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中医药对气道炎症的临床作用机制研究仍处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验证阶段,即对若干指标的影响,缺少基于循证医学的理论创新;②由于临床标本采取受限,中医药对气道炎症的临床作用机制研究尚未进行纵向深入探索,不能充分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变过程;③绝大多数文献没有考虑中医的证和症与检测指标的相关性,不能完全体现中医药在防治气道炎症方面的辨证施治精神;④部分临床能快速抑制气道炎症的复方缺少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尚无法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限制了中成药的研发与推广;⑤尚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部分文献分组及统计方法不尽科学,影响研究质量。  相似文献   
6.
少阳病依据邪气传入途径及形成原因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少阳病和转属性少阳病两大类。在临床应用中应走出见少阳病惯用和法的误区。针对病机为"胆火上炎"的原发少阳病应以清法为基础治法,随证加减,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7.
总结整理葛琳仪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以“清”法为要,根据不同病情,立清疏、清化、清利、清养四法。标实时治疗以清为主,佐以补虚;病情缓解、正虚明显时以补养为主,辅佐以清。  相似文献   
8.
吴亚飞 《河南中医》2002,22(1):65-66
白芍为足厥阴、足太阴经药 ,其性味苦酸微寒 ,苦能坚阴、酸则敛阴。各版中药学讲义都将白芍归于养阴或补血药中。不过 ,白芍的运用 ,并不局限于此。如能掌握药物的协同、拮抗和化合作用 ,了解脏腑的生克原理 ,遵循“治病求本”的法则 ,如此则八法之中 ,除吐消二法外 ,其他之法均可使用白芍。兹归纳如下。1 用于汗法凡客邪袭人 ,证见恶风、身热 ,头痛 ,自汗出而表仍不解者 ,此为风伤太阳 ,营阴弱于内 ,卫阳盛于外之故。当以白芍配合桂枝治之。用桂枝发汗、散太阳之风 ;白芍和营、兼以敛汗 ,使不致发散太过。如此则一阴一阳 ,刚柔互济 ,相须…  相似文献   
9.
肺疾即肺脏发生异常改变,为小儿临床最常见的病证.<内经>曰:"肺为娇脏,易为病邪所伤."故小儿肺系疾病最为常见.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肺疾又常易化热,因而小儿肺系疾病中热证又为首证.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善用清法治疗小儿肺系热证,其中将小儿肺疾分为热、咳、喘、哮、痰五证,各证有寒热、虚实的证型,其中以热型最为多见,所以将又分为热感、热咳、热喘、热哮、热痰,以清法论治,临证应手,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对清泻五脏郁热法的立法思路、配伍技巧及药物配伍、组方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其临床应用及其技巧,冀以提高中医用法、处方水平及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