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5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襄樊市1990~2004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东径110°45′~113°43′,北纬31°14′~32°37′。全市地形构造复杂,西部为大片高山区,中部多为岗地平原,东部为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据气象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年降水量800~1000mm之间。襄樊市辖3区3市3县及3个开发区,总人口571.88万。历史上襄樊市为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建国后曾发生过两次大的疟疾流行。第1次在1954~1955年,年平均发病率为300.8;第2次发生于1967~1969年发病率为2484.63。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疟疾疫情才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年发病数在1000例以下…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地处亚热带的广东粤西地区的慢性心肌缺血检出率与几种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域慢性心肌缺血与某些气象因索的关系,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5年中湛江地区常年月平均气温为16—29℃,常年月平均气压为1001~1016mpa;常年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3%~89%。  相似文献   
3.
夏季话养生     
夏季,按照中国农历,是指农历4、5、6三个月份,具体是从立夏至立秋(今年是从阳历5月6日至8月7日)。按照现代气象学的标准,如果连续三天的日平均气温达到或超过22℃,就算夏季了。很明显,广州的夏季早已来临了。  相似文献   
4.
王荣华 《长寿》2012,(2):24-25
春暖花开之时,很多人都会出现提不起精神、疲乏、嗜睡、频繁打呵欠等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这是因为在春季,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开始生发,新陈代谢日趋旺盛,体表毛孔舒展,血管变软,末梢毛细血管的供血量增加,而流入大脑微血管的血液就相应减少,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减弱,甚至出现抑制状况,于是人体就会有昏昏欲睡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6.
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位于中国南方沿海城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9℃,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每年从春季开始雨量逐渐增多,湿度变大,有时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  相似文献   
7.
古人迎春     
正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  相似文献   
8.
利用敦煌市1983—2012年棉花生育期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不同播种期棉花的生育天数的变化以及棉花在不同阶段生育天数、气温、光照条件的差异及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构建了产量与生育天数、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播种日期的迟早主要影响播种出苗期和苗期的生育天数,播种越迟,这两个阶段的天数越短。各发育阶段天数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棉花的品质与产量,其中蕾期天数与吐絮期天数相关较好,蕾期天数短,吐絮期天数长,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近30 a来,日平均和总日照时数均有所增加,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2 h·10a-1和96.14 h·10a-1;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0.29 ℃·10a-1,近代气候光热条件的变化对喜热植物棉花是十分有利的。在不同生育阶段,棉花对光热条件的需求各异,如吐絮期的日照时数越多、气温越高,则越容易获得高产。根据早熟及抗病为主的品种对发育天数和光热条件的需求,结合当地气候,合理确定播种期,科学地利用气候因子对棉花各生育期的影响,是实现棉花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临床荟萃》2010,(1):4-4
上世纪中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加快,全球变暖逐渐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人们一直担心全球变暖可能加速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美国科学家报告,全球变暖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38℃,将导致美国160万~230万新发肾结石病例,病例数将比2000年增加7.0%~10.4%。该报告于2008年7月15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量评价沈阳市日平均气温短期变化与城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均死亡率的关系。方法运用半参数一般递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湿度、气压、工作日和季节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沈阳市1992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平均气温与居民日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结果沈阳市全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最低点的气温(最适日均气温)为23.4℃,其中男性最适气温为23.6℃,女性为23.2℃。日平均气温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成“V”字型关系,气温变化与循环系统疾病中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关系较显著,而与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关系不明显。超过23.4℃后,气温每上升1℃,全人群循环系统日均死亡率增加0.027 5/10万;气温低于23.4℃时,气温每下降1℃,全人群日均死亡率增加0.0062/10万。65岁以上人群对气温变化敏感,特别是对于高温(气温超过26.6℃),每增加1℃,日均死亡率增加1.1909/10万。65岁以下人群对于气温变化不敏感,无论气温高于或低于最适气温1℃,死亡率改变量均〈0.001 1/10万。男性和女性对于气温变化的敏感程度近似。结论气温变化与城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间的“V”字型关联提示,非极温状态下的气温远离最适气温的变化也可能增加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而气温靠近最适气温的变化则可能减少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