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31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膜性肾病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疗效较好,脾肾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健脾补肾是其基本治法。笔者以李东垣脾胃论及其阴火学说指导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形成了较为系统诊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思路与方案,今归结为如下几点:(1)健脾为先,补益脾肾畅气机,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半夏泻心汤、逍遥散等方加减;(2)升阳除湿,甘温健脾散阴火,常用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健脾祛湿和络方等方剂加减;(3)祛风和络,固御肌表断诱因,益气祛风固表常用生黄芪、白术、苏叶、防风、荆芥、连翘等药;风邪客肾络者常用防己、穿山龙、蝉蜕、地龙、荷叶等药;(4)治病求本,因人而异调体质。  相似文献   
2.
“脾”的细胞生物学假说和“阴火”的一种现代医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的实质应是细胞器,而线粒体即是中医之“脾”。长时间的“饮不节”和“形体劳役”将造成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导致ATP的生成障碍,表现为“脾虚”,其中一部分“脾虚”病人集中表现为氧化磷酸化耦联效率降低,从而使线粒体从三羧酸循环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无法转化为ATP而贮存在高能磷酸键中供机体使用,而是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即为“脾气下流,阴火上乘”,从而表现为四肢无力,体温偏高,不耐劳作。此即为“阴火”的现代医学实质。  相似文献   
3.
临证观察,焦虑病人身心症状与李东垣著作中阴火为病见症具有相似性,阴火产生的病机主要为饮食、劳倦、七情等损伤中焦脾胃,脾胃中土气机枢纽伤损之后,人体气机升降浮沉紊乱,上中下三焦气机进一步郁闭化火。运用《脾胃论》中的名方治疗焦虑障碍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借助调节血管稳态、血管张力、细胞黏附、细胞增殖、凝血抗性、炎症因子等来响应机体的物理和化学信号,进而维持血管处于衡动稳定的状态。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所需的关键条件,肿瘤血管化的病理模式为瘤体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和氧气,以促进其增殖。近年来,内皮细胞参与肿瘤血管渗入,驱动血管生成被认为是促进肿瘤转移的关键环节。血管内皮细胞可通过调控代谢重塑以满足肿瘤血管化过程中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其异常的代谢特征使得其能更好地适应肿瘤微环境的变化,这种代谢的改变常被看作是肿瘤血管化进程的重要基础。中医“阴火”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原指“阴虚生内热”,属内伤之火范畴,后经历代医家推演变化,逐步形成“脾胃气虚-阴火上乘-气火失调”的病机认识。内皮细胞代谢重塑的发病过程是“阴火”病理表征的客观体现,而阴火造化生息、燔灼妄动之性又与肿瘤新生血管增生无制、亢变为害的疾病状态相吻合。脾胃亏虚与气机失衡的改变可致水谷精微不得布散,发生代谢障碍,停久为痰为瘀,与血脉相搏结,致使局部环境异化(肿瘤微环境形成)、脉道不利(内皮细胞代谢失衡),异变形成肿瘤新生血管。在“阴火”证候要素指导下,围绕气与火的相关性,运用“扶正调气”的治法遣方用药,可调节内皮细胞代谢功能,达到机体相对平衡状态,进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基于以上认识,该文围绕内皮细胞代谢重塑与阴火相关理论,阐发学术微旨,以期为中医药干预肿瘤血管化进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上热下寒汗证主要表现为仅上半身汗出过多,伴双下肢发凉,属上下同病之证,故可运用叶天士“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理论进行辨治。上热下寒汗证半身汗出责之于气火失调、营卫不固,而下肢发凉则归因于阳气郁遏、温煦失职,归根结底是由中焦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故治法上应从中焦入手,当予补中以平上热下寒、畅中以复气机升降,气机畅则汗自止,验之临床,获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提供广泛思路,本文将以脾胃学说中的阴火理论为基础,探析干眼的中医内涵。目珠与脾胃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联系,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及转化成的血起到濡养作用,有助于维持眼珠的正常功能;脾失健运,脾胃气虚导致阴火内盛、湿热内生、肝木亢旺、脾不统血将引起眼珠功能失常。干眼分为“热、郁、虚”3个阶段,干眼作为慢性低度炎症是由于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阴火内盛,灼伤阴液所致,日久累及他脏,出现严重并发症。从慢性低度炎症入手,认为阴火理论与自噬功能异常引起的炎症反应相关,慢性低度炎症引起了干眼的发病。阴火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脾胃学说在干眼诊治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张年顺 《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0):590-592
通过对SARS的流行情况、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则、方药与李东垣“内伤病”的比较学研究,认为李东垣所说的“内伤病”实际上是古代的一种传染病,李东垣的医学观点和经验值得当前SARS类传染病诊治时借鉴。并提出李东垣代表的“补土学派”应称为“补脾泻火派”,李东垣医学的代表方不是补中益气汤,而应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通常认为,阴火学说为金元时期医学发展的产物。而实际上"阴火"一词并非起源于医学,早在阴阳五行学说盛行之际,古人便对其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中医学对阴火的认识与阴阳学说所定义之阴火有明显差别,我们在此文中稍作补正。  相似文献   
9.
覃接龙 《国医论坛》2022,37(3):65-66
李东垣运用风药配伍益气药升清降浊、升发脾阳、发越阴火,使清气得升,浊阴自降;重用风药升散祛风、通利关节,使邪从汗解;或少量祛风药升发肝气,使木郁得舒;或伍以益阴养血,或佐以苦寒泻火之品等,组方谨慎,标本兼治,配伍全面。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李东垣在《脾胃论》气火学说中的理论,从气火关系角度探讨了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之乳蛾病的病因病机为气虚火旺、正虚邪恋,所用方剂为当归六黄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其组方原则以温补与清火并用,并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