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78篇
  免费   1229篇
  国内免费   968篇
耳鼻咽喉   191篇
儿科学   275篇
妇产科学   217篇
基础医学   1791篇
口腔科学   153篇
临床医学   4751篇
内科学   5624篇
皮肤病学   157篇
神经病学   732篇
特种医学   8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篇
外科学   990篇
综合类   7613篇
预防医学   2197篇
眼科学   554篇
药学   3017篇
  22篇
中国医学   1860篇
肿瘤学   481篇
  2024年   161篇
  2023年   597篇
  2022年   507篇
  2021年   644篇
  2020年   710篇
  2019年   613篇
  2018年   331篇
  2017年   459篇
  2016年   620篇
  2015年   782篇
  2014年   1231篇
  2013年   1248篇
  2012年   1641篇
  2011年   1850篇
  2010年   1718篇
  2009年   1714篇
  2008年   2267篇
  2007年   1889篇
  2006年   1710篇
  2005年   1941篇
  2004年   1582篇
  2003年   1245篇
  2002年   933篇
  2001年   877篇
  2000年   608篇
  1999年   534篇
  1998年   461篇
  1997年   454篇
  1996年   405篇
  1995年   422篇
  1994年   312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88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目的 评价调整光学切削直径及Kappa角后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13例(626眼),根据切削直径分成两组,试验组157例314眼,切削直径设定为6.0 mm,对照组156例312眼,切削直径设定为6.5 mm。试验组患者激光切削前修正Kappa角,对照组不做修正。患者术前进行裸眼视力、主视眼确定、验光、眼压、暗室下瞳孔直径、泪液分泌试验、裂隙灯、散瞳验光、眼底检查、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及Kappa角等检查。术后1 d、1周、1个月随访,并检查裸眼视力、角膜厚度、波前像差及夜间视力、光晕、眩光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厚度变化、手术所用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后的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别为18~44(24.19±5.33)岁、18~42(25.08±4.91)岁,屈光度分别为(-7.47±1.04)D、(-7.61±1.12)D。两组年龄、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Kappa角分别为,X轴:(210±40)μm、(200±30)μm,Y轴:(190±30)μm、(220±4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两组手术前后的角膜厚度及术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56±1.89)s和(20.83±3.0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的总高阶像差和垂直慧差的变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 P<0.01),但两组间的水平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球差低于试验组(P<0.01)。结论 LASIK手术中科学合理地调整Kappa角可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艾灸对面肌痉挛(HFS)患者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HFS患者,根据密封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联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痉挛强度、肌电图F波与面神经传导速度、面部残疾指数(FDI)与生活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波时限、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高(P0.05),健侧面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波时限、波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DI躯体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DI躯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DI社会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艾灸治疗HFS疗效显著,可抑制面神经的异常兴奋,降低异常冲动传导,加速面神经传导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常规超声心动图和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参数在蒽环类药物心肌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采用表柔比星治疗的40例乳腺癌患者纳入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完成3个疗程的化疗,并将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和VVI参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各时间段常规超声心动图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当表柔比星累积剂量达到225 mg/m2(3个疗程后)时,左心室速度向量图出现明显异常,可出现心肌运动不协调,速度向量长短不一,收缩期和舒张期各节段峰值应变和应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化疗前(P<0.05),但观察组患者化疗1个疗程后和2个疗程后收缩期和舒张期各节段峰值应变和应变率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 VVI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病变,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更敏感,且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我院行常规超声检查的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148个结节),为其行病理穿刺或手术治疗,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的价值。结果:本次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经病理证实甲状腺结节48个良性,100个恶性。患者甲状腺良性结节最大杨氏模量值、平均杨氏模量值均较甲状腺恶性结节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中应用价值显著,有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  相似文献   
6.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 CCO)技术是一项经肺温度热稀释和动脉脉搏轮廓分析联合应用的新技术,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尤其是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传统容量监测指标中心静脉压相比,其容量性指标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能更准确、可靠地反映患者的容量状态,从而实施精细、优化的液体管理,在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方面展现出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再灌注时间与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左心功能、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2018年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资料,依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12 h组、24 h组、72 h组,每组各20例。对比各组治疗前后心室重构与左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再灌注时间与心室重构、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12 h组患者心室重构指标与左心功能指标均优于24 h组,24 h组均优于72 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再灌注时间与左心功能指标、心室重构均具有中度相关性(P0. 05)。结论再灌注时间与Q波型心梗患者的左心功能、心室重构间具有明确相关性,再灌注时间越短患者左心功能越理想,心室重构程度越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窄QRS波心动过速的形成机制,以及体表心电图对形成机制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远程心电诊断中心所有数字化心电图数据入选统计。结果①窄QRS波心动过速,共计心电图记录1184人次,采自于941例病例,最终713例入选统计。②按有无窦性或其他室上性异位心律心电图对照,将病例分为"有对照组"(316例)和"无对照组"(397例)。有对照组,58.5%被判断有P波,无对照组,44.8%被判断疑似有P波,有对照组更易判断有无P波(P<0.001)。③有对照组和无对照组,在有P波者中,RP间期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周围神经的神经电生理变化。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180例,3~7 d、6个月进行肢体神经传导、针极肌电图、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测定。结果 180例患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1例检测出双侧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针极肌电图正常;病程6个月时,56例出现NCV异常,运动神经总异常率为3.6%,感觉神经总异常率6.4%,SCV异常率高于MCV异常率。肌电图:①患侧:21例出现插入电位延长,18例有自发电位;②健侧:4例出现插入电位及自发电位。SSR: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病程6个月时,健侧、患侧SSR潜伏期、波幅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侧潜伏期、波幅及患侧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与急性期对比,患侧及健侧下肢、健侧上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上肢潜伏期及所有肢体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程6个月出现周围神经损害,SCV异常率高于MCV异常率,而在急性期出现SSR抑制、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脉搏氧灌注指数(PI)预测老年全麻诱导期低血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拟择期实施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全麻诱导期低血压将患者分为低血压组(55例)与非低血压组(65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男性比例、BMI、ASA分级、手术类型)、麻醉诱导药物种类和剂量、麻醉诱导期相关参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脉搏指氧饱和度[Sp(O_2)]、鼻咽温),记录2组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PI及PI增加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I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I预测全麻诱导期低血压发生的价值。结果 2组男性比例、年龄、BMI、ASA分级、手术类型、麻醉诱导药物种类剂量、麻醉诱导期相关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诱导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低于基础值(P均0.05),低血压组诱导后SBP、DBP、MAP均明显低于非低血压组(P均0.05),各指标降低率均明显高于非低血压组(P均0.05),2组基础HR、诱导后HR及降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诱导后PI均明显高于基础PI(P0.05),低血压组基础PI、诱导后PI、PI增加率均明显高于非低血压组(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基础PI、诱导后PI、PI增加率分别与SBP、DBP和MAP降低率呈正相关(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础PI、诱导后PI、PI增加率预测全麻诱导期低血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2,0.679,0.851,特异度分别为84.3%,67.2%,87.7%,灵敏度分别为79.2%,74.3%,81.4%,最佳界限值分别为3.6%,4.8%,46.4%。其中PI增加率预测的AUC最高,其次是基础PI,诱导后PI最低。结论 PI增高可能是老年全麻诱导期低血压发生的有效预测因素,尤其以PI动态变化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利于临床甄别全麻诱导期低血压发生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