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穴位埋线促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康复效果。方法:纳入174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由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87例)实施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87例)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通督调神针法及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HB面神经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及波幅变化情况、患者开始恢复时间及痊愈时间、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8. 85%)优于对照组(91. 95%),差异显著(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HB面神经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均相当(P 0. 05),治疗后各组患者HB及FDI评分均改善,但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及波幅相当(P 0. 05),治疗后各组患者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及波幅均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开始恢复时间及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8. 85%)高于对照组(89. 65%),差异显著(P 0. 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较佳,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症状改善明显,患者恢复较快,满意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浮刺联合安神定志针法对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浮刺组52例和联合组53例.浮刺组在口服卡马西平的基础上行浮刺治疗,联合组在浮刺组治疗基础上行安神定志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F波时限、F波波幅、患侧和健侧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对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0例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8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85例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9%,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2组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较本组治疗前缩短(P0.05),波幅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5),波幅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火针结合药物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对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和物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疗法,统计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主要症状和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量表进行评分,并监测面神经M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口眼歪斜、面部板滞、畏风恶寒和舌苔薄白的症状积分均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于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Sunnybrook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上唇方肌M波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运动潜伏期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上唇方肌M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结合药物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风寒证的症候,提高面神经功能,并改善面神经异常的M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罐配合脑苷肌肽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加拔罐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使用脑苷肌肽注射液,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采用多伦多分级评分法(TFGS)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并使用丹麦维迪Keypoit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侧面神经肌电图的波幅和潜伏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的TFGS动、静态评分及面神经电生理参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2组TFGS动态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1),而静态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治疗2,4周后,2组肌电图神经传导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神经传导潜伏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罐配合脑苷肌肽注射液局部注射可显著改善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薰蒸联合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46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3例。对照组采用中药薰蒸治疗,治疗组采取中药薰蒸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面部残疾指数[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面神经功能状况[House-Brackmann(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电生理(F波潜伏期与时程、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状况。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DI量表的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内,两组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为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治疗8周后的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波潜伏期与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缩短(P0.05),F波时程延长(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F波潜伏期与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F波时程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顽固性面瘫患者以中药薰蒸联合针灸方案治疗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面部残疾与面部神经电生理状况,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及对肌电图、血流图、环氧化酶2(COX-2)的影响。方法将1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刀组57例予针刀治疗,每周治疗2次;针刺组58例予针刺治疗,每周治疗5次。2组均治疗2周,并随访1个月。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清COX-2水平及患肢肌电图、血流图变化情况。结果针刀组治愈率(64.9%)高于针刺组(48.3%,P0.05)。治疗后2组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分均升高(P0.05),疼痛VAS评分均降低(P0.05);针刀组治疗后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分高于针刺组(P0.05),疼痛VAS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肌电图2组胫神经、腓神经F波传导速度均升高(P0.05),且针刀组均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2组胫神经、腓神经F波潜伏期均缩短(P0.05),且针刀组均短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2组血流图波幅均升高(P0.05),上升时间、血管阻力指数、两侧波幅差均降低(P0.05);针刀组治疗后波幅高于针刺组(P0.05),上升时间、血管阻力指数、两侧波幅差均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2组COX-2水平均降低(P0.05),且针刀组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肌电图、血流图指标,降低COX-2,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下关穴与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对周围性面瘫(PFP)伴耳颞神经痛患者神经传导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并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取PFP伴耳颞神经痛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65例。两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下关穴与胸锁乳突肌起止点,两组均连续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躯体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神经传导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内皮素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FDI躯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DI社会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额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上唇方肌M波波幅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述4个部位的运动潜伏期较治疗前均缩短(P<0.05),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血浆内皮素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针刺下关穴与胸锁乳突肌起止点治疗PFP伴耳颞神经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其内皮功能重建,且该疗法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姜庆庆  杨爱春  赵建新 《新中医》2023,55(21):141-145
目的:观察电针疏密波干预治疗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面瘫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方案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选择连续波,观察组选择疏密波。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遗症期间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电话随访。评估2组随访结束后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T0)、进入恢复期第1天(T1)、进入后遗症期第1天(T2)时面神经F波运动潜伏期时限和诱发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以及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2组治疗前及随访结束后的面部残疾指数(FDI),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86.00%(P<0.05)。T1、T2时,观察组F波时限和F波波幅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侧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2组躯体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滞针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泼尼松片加甲钴胺注射液)。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滞针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72.50%,对照组愈显率5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缩短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和延长波幅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FDI躯体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滞针法能够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头面部穴位联合茎乳孔注射红花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周围性面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针灸及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头面部穴位、茎乳孔注射红花注射液,于治疗前、治疗10 d后、治疗21 d后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后使用肌电图测定患侧面神经(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潜伏期变化。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83.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79%(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CMAP波幅高于对照组(P 0.05),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艾灸头面部穴位联合茎乳孔注射红花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针灸治疗小儿面神经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6及IL-2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面神经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2组患儿均给予减轻局部面神经水肿、改善血液循环、抗病毒及营养面神经药物治疗。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辨证选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统计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肌电图、面神经传导功能和血清IL-6、IL-17、IL-2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时点的神经传导速度逐渐上升,治疗30 d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30 d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 MAP波幅均显著上升(P均0.05),R1潜伏期和血清IL-6、IL-17、IL-21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5),而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针灸治疗可通过降低血清IL-6、IL-17及IL-21水平而达到抑制免疫炎性损伤,改善患儿面神经炎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谭涛  王世成  张贵娟 《中国针灸》2006,26(10):725-728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配合理筋手法治疗颈椎病术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和理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F波波幅、时限及阈值的变化。结果颈椎病术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病人治疗前肌电F波均表现为波幅高、时限长、阈值低,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比较波幅下降(P<0.01)、时限缩短(P<0.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且治疗组F波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阈值均有提高(P<0.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升高明显(P<0.05)。结论经筋刺法及理筋手法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肌电F波波幅及时限,提高阈值,减弱牵张反射,以缓解痉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针灸治疗小儿面神经炎的疗效及对Treg/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例面神经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日本神经研究会提议的"40分法"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采用House-Brachmann(HB)分级评估患儿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分级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神经肌电图、Treg/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静止、轻闭眼、重闭眼、蹙额、动鼻翼、患侧闭眼、示齿、吹哨、鼓腮、口呈一字型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面神经传导速度、面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R1潜伏期与CAMP波幅均显著改善(P均<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IL-6水平降低(P均<0.05),而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患儿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调节外周血Th17/Treg免疫平衡,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陈婷婷 《新中医》2018,50(10):197-200
目的:观察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瘫风寒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均予醋酸泼尼松片、呋喃硫胺片、硫酸锌尿囊素滴眼液、盐酸金霉素眼膏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针刺护理、健康护理等多种措施。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湿热敷加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2组治疗前后评定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H-B)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H-B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治疗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马钱子外敷对顽固性面瘫患者面神经麻痹症状及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20年1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60例在针刺基础上联合马钱子外敷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症状(抬额受限、皱眉受限、闭眼异常、耸鼻受限、鼓腮受限、示齿受限、患侧面肌肌力障碍)、面部残疾程度[面部残疾指数(FDI),包括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及面神经功能(H-B)的改善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面神经麻痹症状各项积分和FDIS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FDIP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55/60),对照组为76.7%(46/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联合马钱子外敷较单纯针刺治疗能更显著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缓解患者面部麻痹症状和麻痹程度,能够有效促进疾病的预后转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拟六步保健操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周围性面瘫住院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配合自拟六步保健操训练,干预21 d后比较2组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差值及护理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侧口轮匝肌群、眼轮匝肌群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结论自拟六步保健操能够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检测技术的提高,面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及转归一般通过量表来评估,但量表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观察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治疗前后在神经电生理检测数据的比较,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在面神经麻痹中的诊治、转归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就诊于我科的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刺络闪罐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6周后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以及通过面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周后,进行House-Brackmann评分比较,治疗组中32例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96.87%、56.25%,而对照组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87.50%、15.6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面神经电生理比较,治疗组可显著提高面神经传导波幅(降低两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的差异)、可缩短瞬目反射RI波的潜伏期,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好的疗效,神经电生理检测在评判面瘫病的转归较为直观、精准。  相似文献   

19.
王满良 《河北中医》2013,35(8):1209-1211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子甲钴胺片治疗,2组均治疗8周后观察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周围神经传导波幅及血糖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腓肠神经传导速度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2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波幅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正中神经传导波幅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P<0.05).2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能够减轻DPN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和传导波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脉舒络胶囊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气虚血瘀型难治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维生素B1、甲钴胺胶囊)联合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脉舒络胶囊,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患侧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评价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7%,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额肌及口轮匝肌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及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患侧运动神经传导功能相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01)。结论通脉舒络胶囊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难治性面瘫疗效明确,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