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08篇
  免费   1572篇
  国内免费   786篇
耳鼻咽喉   118篇
儿科学   124篇
妇产科学   166篇
基础医学   1026篇
口腔科学   389篇
临床医学   1253篇
内科学   1083篇
皮肤病学   65篇
神经病学   579篇
特种医学   2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873篇
综合类   3904篇
预防医学   659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1397篇
  21篇
中国医学   477篇
肿瘤学   2392篇
  2024年   220篇
  2023年   783篇
  2022年   785篇
  2021年   964篇
  2020年   766篇
  2019年   797篇
  2018年   448篇
  2017年   630篇
  2016年   570篇
  2015年   546篇
  2014年   703篇
  2013年   661篇
  2012年   830篇
  2011年   823篇
  2010年   745篇
  2009年   669篇
  2008年   778篇
  2007年   611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507篇
  2004年   363篇
  2003年   306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晓云  陈玲 《现代肿瘤医学》2022,(21):3944-3947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应用伏立康唑进行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2月至2018年03月期间我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急性白血病行化疗的患者166例,按照是否使用抗真菌药进行预防性治疗分为观察组(应用伏立康唑进行预防治疗,n=103)和对照组(未应用抗真菌药物,n=63),比较两组患者IFD发生率差异,并分析抗真菌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IFD发生率为10.7%,对照组为33.3%,两组患者的IFD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所有应用伏立康唑进行预防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伏立康唑可以有效减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IFD发生率,并且有着较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微小RNA-545-3p在结直肠癌(CRC)进展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方法 正常培养的人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系NCM460以及人CRC细胞系(HCT-15、HCT-116和HCT-8)分为NCM460组、HCT-15组、HCT-116组和HCT-8组。将miR-545-3p模拟物、模拟物阴性对照、miR-545-3p抑制剂、抑制剂阴性对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过表达载体、miR-545-3p模拟物和VEGFA过表达载体分别转染至HCT-116细胞,分别为miR-545-3p mimic组、mimic-NC组、miR-545-3p inhibitor组、inhibitor-NC组、mimic-NC+VEGFA组、miR-545-3p mimic+VEGFA组。以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CRC患者癌组织和细胞系中miR-545-3p和VEGFA的表达水平。以细胞计数法-8(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以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B淋巴...  相似文献   
3.
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是一种罕见、低分化、进展迅速、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治疗手段有限、放化疗不敏感、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肿瘤。高表达PD-L1、高肿瘤突变负荷的患者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本文报道的PSC为高表达PD-L1、帕博丽珠单抗治疗后超进展性疾病(hyperprogressive disease,HPD)。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lncRNA ABHD11-AS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的248例患者,采用χ2检验分析lncRNA ABHD11-AS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吸烟状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ABHD11-AS1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意义;应用qRTPCR方法检测ABHD11-AS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通过体外功能测定评估敲低ABHD11-AS1对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探讨ABHD11-AS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  结果   lncRNA ABHD11-AS1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吸烟患者较少(P=0.02),分期更晚(P < 0.01);ABHD11-AS1高表达预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良;ABHD11-AS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癌细胞株中高表达;敲低ABHD11-AS1的表达可抑制体外细胞增殖和迁移;敲低ABHD11-AS1表达抑制STAT1和STAT3癌蛋白的表达。  结论   ABHD11-AS1可能通过促进STAT1和STAT3癌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加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以及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5.
6.
嗜神经侵袭是肿瘤通过神经扩散与转移的一种独特的生物学行为,与复发、转移、预后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嗜神经侵袭的临床意义。但由于头颈部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不同解剖部位、不同病理类型嗜神经发生率各不相同,故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目前嗜神经侵袭的病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也无针对神经侵犯的特异性治疗手段,因此头颈部肿瘤嗜神经侵袭的治疗对于临床医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就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嗜神经侵袭的临床诊治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 152(LINC00152)靶向调控微小RNA-103a-3p(miR-103a-3p)表达及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及NSCLC细胞(ANIP-973、NCI-H157、A549和NCI-H1975)的LINC00152水平。选取LINC00152水平最高的细胞分别转染LINC00152特异性小干扰RNA(si-LINC00152组)或无关序列(si-NC组),另设未转染细胞为对照组。QPCR检测LINC00152水平,活细胞计数CCK-8法、Transwell小室和划痕实验测定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和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的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LINC00152靶向结合miR-103a-3p的能力。结果NSCLC细胞的LINC00152水平均高于BEAS-2B细胞(P<0.05),尤其是NCI-H1975细胞的最高。si-LINC00152组的LINC00152水平为0.352±0.087,低于对照组的1.058±0.219和si-NC组的1.126±0.139(P<0.05)。与si-NC组和对照组相比,si-LINC00152组NCI-H1975细胞转染48、72 h的增殖活力下降(P<0.05);si-LINC00152组的划痕愈合率和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7.386±2.428)%和(78.840±5.031)个,低于si-NC组的(77.675±4.803)%和(179.208±13.264)个及对照组的(76.371±5.385)%和(174.003±15.678)个(P<0.05);与si-NC组和对照组相比,si-LINC00152组的MMP-2和MMP-9水平均降低,而PTEN水平升高(P<0.05)。对照组和si-NC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证实,miR-103a-3p模拟物降低了野生型LINC00152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对突变型无影响(P>0.05)。结论LINC00152在NSCLC细胞中高表达并发挥促癌作用,与NSCLC的迁移侵袭密切相关,LINC00152与miR-103a-3p间的相互作用在NSCLC靶向治疗中有一定潜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R-26b参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侵袭的机制。方法: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人肝细胞系HL-7702和HCC细胞各系Hepb-3、HuH-7、MHCC97-L、MHCC97-H。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miR-26b的表达水平;用miR-26b mimics、miR-26b inhibitors和Notch1-siRNA分别转染HCC细胞;MTT实验检测转染后HCC细胞的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otch1受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Transwell小室测定不同处理后的HCC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和HCC细胞系Hepb-3、HuH-7、MHCC97-L、MHCC97-H中的miR-26b相对表达含量随其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升高而依次下降;抑制miR-26b的表达,Notch1受体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而此时HCC细胞的侵袭性显著增强;相反,上调miR-26b的表达,Notch1受体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HCC细胞侵袭性显著下降;miR-26b可能通过调控Notch1信号通路调节HCC细胞侵袭性。结论:miR-26b通过负调控Notch1信号通路抑制HCC细胞侵袭能力,为HCC侵袭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miR-26b可能成为HCC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蓝莓花青素(BA)对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低、中、高剂量实验组与对照组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分别以25、50、100μg/mL BA与等量生理盐水处理,分别处理12 h、24 h、48 h。采用噻唑蓝(MTT)与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增殖与凋亡;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与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人胃腺癌BGC-823细胞侵袭与P53、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干预48 h时,对照组、低、中、高剂量实验组人胃腺癌BGC-823细胞P53与Caspase-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1.12±1.01)%,(24.31±2.18)%,(47.56±2.91)%,(66.49±5.14)%与(15.04±1.23)%,(28.22±3.09)%,(69.36±5.42)%,(86.52±6.15)%。实验组胃腺癌BGC-823细胞增殖抑制率随BA浓度增大而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实验组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凋亡率、P53与Caspase-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侵袭率降低,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结论:BA可有效抑制胃腺癌BGC-823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降低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53与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