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益气养阴、和络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身菊  朱成英 《新中医》2003,35(4):18-20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和络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以下简称慢性肾衰)的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用益气养阴、和络泄浊法中药治疗(处方:太子参、生黄芪、生薏苡仁、枸杞子、生地黄、山茱萸、茯苓、丹参、山药、泽泻、生牡蛎、车前子、六月雪、制大黄);对照组44例以西药常规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78%,明显高于对照组47.72%(P<0.01)。结论:益气养阴、和络泄浊法是治疗慢性肾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采集8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并以200 ng/ml G-CSF、200 ng/ml G-CSF~+10μg/ml ConA体外培养3 d,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CSF和G-CSF~+Con A组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增高(P0.01,P0.05),而3组间B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表达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影响的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P0.05),Treg细胞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G-CSF~+ConA组CD4~+T、CD8~+T、Treg细胞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P0.01,P0.01);T淋巴细胞表面G-CSF受体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G-CSF~+ConA组T淋巴细胞表面G-CSF受体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体外G-CSF刺激能增加健康人外周血CD4~+T、CD8~+T淋巴细胞的水平;Con A可提高T淋巴细胞的水平,诱导其表面G-CSF受体表达。  相似文献   
3.
杞菊地黄丸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高血压病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也是加重心、脑、肾及血管病变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我国 ,曾进行过 3次全国性高血压抽样调查 ,结果表明高血压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 ,目前已有 1亿高血压病患者 [2 ]。由于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理尚未完全明了 ,而且绝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即便在血压平稳后仍需长期服药 ,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中医药着眼于整体调治而降压 ,有其独特的优势 [3 ]。近 3年来 ,我们应用杞菊地黄丸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 5 0例高血压病患者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l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d,PT恢复时间12.7±9.5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d,FDP恢复时间16.0±9.3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lH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FTT 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除皱术就医者的精神焦虑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系统评价焦虑程度。结果按照汉密顿焦虑量表的分析,为除皱术就医者的针对性护理提供了指导。结论根据汉密顿焦虑量表进行分析,提高了护理效率及除皱术就医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PTLD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于2014年5月-2017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4例患者(随访时间截止至2017年11月30日),总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发病率、危险因素、治疗疗效以及生存情况。结果:244例移植患者中,发生PTLD 22例,发病率为9.02%,其中病理确诊5例,临床诊断17例。22例PTLD患者均伴有EB病毒感染,均为使用ATG的亲缘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0例应用了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药或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17例有效,有效率85%。中位随访时间122 d,中位生存时间5(1-22)个月,总生存率50%。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预处理方案中应用ATG是PTLD发病的高危因素。在无法取得病理诊断的情况下,应积极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给予临床诊断。临床上越来越多地选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PTL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评估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177例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初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分期Ⅲ-Ⅳ期(P=0.004,P=0.029)、ECOG评分2-4分(P=0.003,P=0.042)、结外受累 1处(P=0.000,P=0.031)、异常升高的LDH值(P=0.000,P=0.046)为影响患者OS与PFS的危险因素;B症状(P=0.020)、异常升高的β2-MG值(P=0.020)仅影响患者OS。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异常升高的β2-MG值(P=0.044)及分期(P=0.046)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期(P=0.029)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因素。年龄调整的IPI(aaIPI)评分2-3分的患者与初治骨髓受累的患者OS(P=0.000,P=0.000)与PFS(P=0.013,P=0.000)更差。结论:异常升高的β2-MG值是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OS的独立因素,分期是影响患者OS与PFS的独立因素。aaIPI评分2-3分患者与初治骨髓受累的患者OS与PFS更差。  相似文献   
8.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是一类单链线状DNA缺陷性病毒,属细小病毒科,是基因转移最为理想的载体之一.AAV介导肿瘤相关基因感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可以内源性持续表达肿瘤相关抗原,并由MHCⅠ类途径得到充分提呈、放大免疫激发CTL的能力,但不影响DC的成熟度.AAV介导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且克服了单克隆抗体生产过程中提纯的困难;AAV介导免疫相关基因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免疫调节的作用;AAV介导抑癌相关基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AAV介导自杀基因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0Co灭活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诱导的MHC半相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CTL)回输的抗小鼠移植肺癌作用。方法:体外培养CB6F1小鼠来源的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用CB6F1-DC诱导针对C57BL/6小鼠来源的转移性肺癌细胞(Lewis lung cancer,LLC)的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CTL),经60CO灭活的CTL回输给荷LLC瘤C57BL/6小鼠。细胞毒实验检测CTL细胞的抗肺癌效应,病理检测荷瘤小鼠肝、脾、小肠、皮肤变化,观察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的发生及肺部肿瘤转移情况,观察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结果:流式细胞检测证实培养出成熟DC。DC诱导的CTL灭活后回输治疗LLC肺转移瘤小鼠后,小鼠肺质量显著降低[(0.27±0.06)vs(0.52±0.07)g,P<0.05],平均生存期显著延长[(78.10±16.50)vs(49.30±6.45)d,P<0.05]。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对LLC细胞的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的增加逐渐增强,最大杀伤率可达(32.7±1.64)%(效靶比100∶1)。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荷瘤小鼠未见明显GVHD。结论:灭活的半相合CTL回输可以诱导机体抗肿瘤反应,降低小鼠移植肺癌转移,未出现明显的GVHD。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皮下软组织肌肉间隙淋巴瘤样肉芽肿病(1ymphomatoidgranulomatosis,LYG)的病例分析探讨LYG的病理、MICM(骨髓形态、免疫分型、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PET/CT和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应用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LYG的病理改变,骨髓细胞涂片法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分型,多重巢式PCR检测异常基因表达和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血清EBV—DNA含量,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PET/CT)术明确临床分期。结果表明,患者发病时右大腿内侧有肿物和右颌下淋巴结肿大,但PET/CT检查发现患者全身多处软组织内有异常软组织影伴高代谢改变,且累及肺、甲状腺、淋巴结和胃;右大腿内侧肿物活检证实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Ⅱ级,但骨髓细胞涂片显示无异常肿瘤细胞浸润;白血病免疫分型为NK细胞比例增高伴表型异常;染色体核型为46,XY[24];多重巢式PCR未检出异常基因表达和突变;FQ—PCR检测显示EBV—DNA〈10^2 copies/ml;2个周期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0.7gd0、环磷酰胺1.4gd1、表柔比星90mgd1、长春地辛4mgd1、泼尼松90mgd1—5)化疗后,PET—CT显示原双腿皮下软组织肌肉间隙高代谢结节样影基本消失,但左侧胭窝区域软组织内仍可见部分高代谢病灶,影像评估为PR。结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率极低;皮下软组织肌肉间隙淋巴瘤样肉芽肿病在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该病发病机制未明确,无标准治疗;PET/CT能发现临床体检不能发现的病变,能够再进行更准确的分期;PET/CT检查对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辅助诊断、分期、疗效评价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