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心衰竭患者B型利钠肽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左心衰竭患者的B型利钠肽(BNP)与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荧光免疫的方法测定243例左心衰竭患者(左心衰竭组)和111例对照组的血BNP值,测值与临床NYHA分级、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左心衰竭组的LAD和LVEDD均显著增大(P均<0.001),LVEF显著降低(P<0.001),血BNP显著升高达16倍(P<0.001),且随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加重,而呈逐级显著升高(P均<0.001)。对照组LogBNP与年龄(r=0.328,P<0.001)和性别(r=0.221,P<0.05)呈正相关。左心衰竭组的LogBNP与NYHA分级(r=0.820,P <0.001)、LAD(r=0.263,P=0.001)和LVEDD(r=0.531,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LVEF(r=-0.596,P< 0.001)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ogBNP仅与NYHA分级[B(SE):0.435(0.028),P<0.001]和LVEF[B (SE):0.007(0.002),P<0.001]独立相关,且与前者的相关性最强。结论:左心衰竭患者BNP水平随NYHA分级增加,呈逐级显著升高,且与NYHA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通心络持续干预对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7天心肌微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中华小型猪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0.1g/kg)、中剂量(0.2g/kg)和大剂量(0.4g/kg)通心络组,每组8只。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90 min,再灌注120 min建立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各通心络组于冠脉阻断前按双倍常规剂量灌胃给药1次,之后按各常规剂量每日喂食给药至第7天。通过原位杂交检测各组心肌梗死区、边缘区和正常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胎肝激酶-1(FLK-1)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eNOS、FLK-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α-肌动蛋白和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双染色法测定心肌微血管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通心络组显著增加梗死区微血管内皮eNOS和FLK-1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同时在梗死区显著增加新生微血管密度,且大剂量通心络疗效更显著。结论持续应用通心络能够促进AMI再灌注后晚期心肌微血管再生,且对梗死区心肌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氧化应激损伤在心肌无再流中的作用以及中药通心络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中华小型猪3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小剂量(0.05g·kg-1.d-1)、中剂量(0.2g·kg-1.d-1)和大剂量(0.5g·kg-1.d-1)通心络治疗组,每组6只。冠状动脉阻断3h,再灌注1h建立AMI再灌注模型。测定并对比AMI前、后3h和再灌注后1h血清及再灌注后正常、再灌注和无再流区心肌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冠脉结扎3h,血T-AOC、T-SOD和GSH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而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再灌注后,上述指标降低和升高更显著(均P0.01)。(2)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区心肌组织相比,模型组再灌注区心肌T-AOC、T-SOD和GSH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MDA含量则显著升高(P0.01),而无再流区上述指标降低和升高比再灌注区更显著(均P0.01)。(3)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通心络能显著提高AMI3h血T-AOC、T-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均P0.05),并显著提高再灌注1h血T-SOD含量(P0.05);大剂量通心络能显著提高AMI3h和再灌注1h血T-AOC、T-SOD含量,抑制MDA生成(均P0.05)。(4)中剂量通心络仅能显著提高再灌注区T-AOC含量(P0.05),降低MDA含量(P0.05);而大剂量则显著增加再灌注区T-AOC、T-SOD和GSH含量(均P0.05),抑制MDA的合成(P0.01),并显著增加无再流区T-AOC和T-SOD含量(均P0.05),降低MDA的含量(P0.01)。结论:机体抗氧化防御功能降低和心肌局部氧化还原稳态失衡,可能是AMI再灌注后无再流发生的重要机制。中药通心络可能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防御能力,抑制心肌局部的氧化损伤,起到了减少无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B型利钠肽对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事件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B型利钠肽(BNP)对左心衰竭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使用荧光免疫的方法测定心力衰竭患者的BNP,并进行随访.主要临床终点为:心源性死亡和再入院.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无再发事件组(162例),心源性再入院组(47例),心源性死亡组(54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法.结果:300例患者平均随访(9.5±5.6)个月,心源性再入院组[482.0(227.0,793.0)pg/ml]及心源性死亡组[565.0(327.3,1192.5)pg/ml]的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再发事件组[146.5(51.7,374.3)pg/ml)(P均<0.001).不论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包括年龄、性别、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Log BNP,仅Log BNP与心源性死亡时问及心源性再入院时间独立相关.当分别引入Log BNP,性别,年龄,NYHA,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是否伴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糖尿病共10个因素,单因素分析中:Log BNP、性别、NYHA、LVEF和室性心动过速是心源性事件发生的预测因子.但进一步COX多元回归分析中,只有Log BNP(回归系数:0.9898;P=0.002)和室性心动过速(回归系数:0.893;P=0.005)是独立相关影响因素.两者中,又以Log BNP的相关性最强.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BNP 288 pg/ml为划分有无心源性事件发生的最佳阈值点.BNP≤288 pg/ml患者的无心源性事件生存时间约是>288 pg/ml患者的两倍(18.06个月vs 9.94个月,P=0.000).结论:BNP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好.Log BNP和室性心动过速是心源性死亡、再入院事件独立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1202例中老年人颈动脉硬度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自然人群中老年人颈动脉硬度及相关因素,为预防亚临床动脉硬化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ARIC方案于2002年10月对北京石景山区43~73岁城乡居民1202人进行高分辨率B型超声颈动脉检查,测量双侧颈动脉近端、远端和窦部的内径和硬度(包括紧张度、扩张度和僵硬度),比较性别、年龄和部位之间的差异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硬度指标在各年龄段之间(小于55岁、55-64岁和大于65岁)差异有显著性(P<0.01);(2)男女性别间比较,在>65岁年龄段(老年人群)近端双侧和远端左侧动脉扩张性和僵硬度在男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窦部,仅在<55岁年龄段(中年人群)右侧动脉扩张性、僵硬度和左侧动脉紧张度在男女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3)不同测量部位间比较:窦部的动脉扩张性和动脉紧张度明显小于近端和远端(P<0.01);僵硬度则明显大于近端和远端(P<0.01);(4)相关分析发现:双侧颈总动脉远端僵硬度与血压、内中膜厚度、年龄、体重指数、血糖、女性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中老年人颈动脉硬度指标存在部位和性别差异,并与年龄、血压水平、内中膜厚度、血糖、体重指数及血脂明显相关。防治的重点应是降低血压、血糖,控制体重和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猪缺血再灌注前2 h给予通心络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心肌无再流变化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研究中国自然人群高血压类型及高血压病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方法 2002年9月对北京石景山区43~73岁农村居民1198人进行心血管病随访和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人群分为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限血压、1期高血压、2期高血压和3期高血压6组。结果 (1)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或高血压病程的延长,IMT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调整年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和是否吸烟,收缩压、舒张压与IMT的回归系数在0.001左右,病程时间与IMT的回归系数为0.002(P<0.01)。调整血压,病程时间与IMT之间的关联失去统计学意义。(2)斑块:检出率随着血压水平升高,或病程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调整年龄,与理想血压组相比,2期高血压组男性检出斑块的危险是3.0(95%CI:1.1~8.5),3期高血压女性是7.0(95%CI:2.7~18.3);与无高血压病史者相比,病程在6年以上的男性OR值为2.4(95%CI:1.4~4.2),女性为2.7(95%CI:1.7~4.1)。调整血压类型,6年以上病程的女性OR值为2.1(95%CI:1.1~3.8),其他组均失去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是自然人群罹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维持良好的血压状态可能会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ADRB1基因多态性与收缩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β1-肾上腺素能受体(ADRB1)Arg389>Gly多态性与收缩性心力衰竭(SHF)患病风险是否独立相关。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获得1 716名受试者的基因血测序数据(sanger method),同时取得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测、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结果,并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50%或二维超声心动图多节段的室壁收缩运动减低分为SHF组和无SHF组,观察ADRB1 Arg389Gly多态性、NT-pro BNP、LVEF等指标。结果在无SHF人群中,ADRB1 Arg389和Gly389等位基因频数(频率)分别为2 127(0.715)和849(0.285)(χ2=0.272,P>0.05),SHF人群的Arg389和Gly389的等位基因频数(频率)分别为331(0.726)和125(0.274)(χ2=1.892,P>0.05)。简单相关分析表明ADRB1基因多态性(Arg389Arg,Arg389Gly和Gly389Gly)与LVEF、NT-pro BNP和SHF之间无显著性相关(r分别为-0.004、0.007和0.007,P均>0.05)。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后,与基线Arg389Arg相比,ADRB1突变体与SHF患病风险无显著性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 ADRB1 Arg389Gly多态性与SHF患病风险无独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