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益气通降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益气通降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将43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口服降糖药的同时加用益气通降方治疗,对照组则加用西沙比利治疗,疗程4周,观察患者症状,不透光标志物胃排空、胃电图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两组对饱胀、早饱、腹胀、餐后不适、上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治疗组控制症状的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95%,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为饱胀、腹胀、厌食有优势(P<0.05);两组不锈光标志物胃排空、胃电图的胃体、胃窦频率和振幅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0.001),但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通降方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且安全的方剂,其机制可能为直接调节胃的肌电活动,进而促进了胃排空。  相似文献   
2.
益气通降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益气通降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 :将 4 3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2 3例 ,对照组 2 0例 ,治疗组用口服降糖药的同时加用益气通降方治疗 ,对照组则加用西沙比利治疗 ,疗程 4周 ,观察患者症状、不透光标志物胃排空、胃电图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 :两组对饱胀、早饱、腹胀、餐后不适、上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治疗组控制症状的有效率为 95 .6 5 % ,对照组 95 % ,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为饱胀、腹胀、厌食有优势 (P <0 .0 5 ) ;两组不透光标志物胃排空、胃电图的胃体、胃窦频率和振幅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P <0 .0 5~ 0 .0 0 1) ,但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益气通降方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且安全的方剂 ,其机制可能为直接调节胃的肌电活动 ,进而促进了胃排空。  相似文献   
3.
六腑以通降为顺,通降法的目的是使胃、小肠、大肠、胆等得以畅通无阻而恢复其正常功能。通降法包括理气降逆、泻下通腑、消食导滞等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中医药辨证和西医药常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进行临床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与比较。方法采用Epitdata3.0软件的随机数字表,用不透光的信封进行密封随机隐藏,按1:1比例,将345例IBS—D纳入病例分为中药组(173例)和西药组(152例),分别给予中药辨证论治和西药匹维溴胺治疗,疗程4周,分3个中心共同完成。按照IBS病情变化积分表(BSS)评分系统,观察并评价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随访.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随访复发率及其费用等。结果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7%,西药组为8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的第3个月随访,中药组复发率41%,西药组复发率55.8%(P〈0.01)。中药组治疗期间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成本-效果比及随访未复发率与成本-效果比都明显低于西药组。结论中药辨证论治IBS—D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卫生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中医药辨证和西医药常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进行临床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与比较。方法采用Epitdata3.0软件的随机数字表,用不透光的信封进行密封随机隐藏,按1:1比例,将345例IBS—D纳入病例分为中药组(173例)和西药组(152例),分别给予中药辨证论治和西药匹维溴胺治疗,疗程4周,分3个中心共同完成。按照IBS病情变化积分表(BSS)评分系统,观察并评价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随访.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随访复发率及其费用等。结果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7%,西药组为8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的第3个月随访,中药组复发率41%,西药组复发率55.8%(P〈0.01)。中药组治疗期间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成本-效果比及随访未复发率与成本-效果比都明显低于西药组。结论中药辨证论治IBS—D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本研究,评价清化和胃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组为口服清化和胃片,对照组口服安慰剂,疗程为4周,分别对观察组、对照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严重评分和中医症状分级和中医舌脉积分和SF量表评分的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过4周的治疗以后主要症状严重度评分和中医症状分级积分以及中医舌脉积分和SF量表评分,均达到有效意义,而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俱有优势。治疗前后都进行了血、尿、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结论:试验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比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清化和胃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慰剂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清肝调胃法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胃溃疡的疗效。方法:将66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泰胃美,疗程4周,治疗2疗程,观察患者症状、胃镜。结果:两组对胃部疼痛、胸胁胀满、纳差、嗳气吞酸、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等症状有改善作用,治疗组控制症状的有效率为84.2%,对照组为60.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清肝调胃法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胃溃疡疗效可靠,可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主要证候与不同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患者相关资料,以探讨IBS-D的主要证候特点及其与不同因素的关系。结果IBS-D患者年龄集中在30~49岁之间;就诊人群的特殊嗜好依次为饮酒、吸烟、嗜辛辣、嗜咖啡等;情志不畅、精神紧张和饮食不节是其主要诱因;肝郁脾虚证所占比率最高(44.7%),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证候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IBS-D患者实际就诊人数低于实际患病人数,精神心理因素是其重要内因,而饮食因素可能是其启动的重要外因;不同因素对证候分布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清肝调胃法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胃溃疡的疗效.方法:将66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泰胃美,疗程4周,治疗2疗程,观察患者症状、胃镜.结果:两组对胃部疼痛、胸胁胀满、纳差、嗳气吞酸、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等症状有改善作用,治疗组控制症状的有效率为84.2%,对照组为60.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清肝调胃法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胃溃疡疗效可靠,可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3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并分别用辨证论治(中药组)和匹维溴胺(西药组)治疗,疗程4周。结果症状疗效评价:治疗后中药组在腹痛程度积分、排便满意度积分、生活干扰积分以及BSS(IBS病情变化积分表)总积分4个方面优于西药组(P0.01,P0.05);总体疗效上,中、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165/173)和81.3%(143/1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症状腹痛的评价:中、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49/173)和70.3%(121/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便性状疗效评价:治疗后中药组在每天排便的最多次数、10天中排便急迫感的天数和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3方面均优于西药组(P0.01,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IBS-D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