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腔泪囊吻合联合泪道置管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合并多部位阻塞的泪道病的疗效。方法:常规鼻腔泪囊吻合,做好泪囊及鼻腔黏膜瓣,从下泪小点插入硬外腰麻管,硬外腰麻管两端固定。结果:全部病例为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合并多部位阻塞的泪道病,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2~36个月。120只眼治愈好转106只眼,占88%;无效14只眼,占12%。结论:鼻腔泪囊吻合联合泪道置管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合并多部位阻塞的泪道病效果好,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散光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25例36只眼首次接受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入选患者散光均在2.0D以上且无角膜瓣并发症,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眼镜矫正视力、残余散光度、散光的向量改变以及术后眩光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柱镜度平均(-2.65±0.70)D(-2.0~-4.25D),平均球镜度(-6.28±3.05)D,范围+0.5~-13.25D;术后83.3%视力在1.0以上,97.2%视力在0.5以上;16.7%最好矫正视力下降1行,没有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超过1行的情况.术后平均残余散光度(0.46±0.44)D(0~1.25D),58.3%残余散光在±0.5D以内,94.4%残余散光在±1.0D以内,平均矫正指数为(0.98±0.18),平均失误角(3.30±3.8)度.25例中,6例患者术后至少有1只眼出现持续的夜间视力障碍或眩光.结论 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散光有良好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及安全性,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发生夜间眩光.  相似文献   
3.
随着激光在医学、工业、军事以及实验室中的广泛应用,发生激光对眼睛的意外伤害增多,高能量的激光可能瞬间使人致盲。我们对今年5月发生的1例意外的Nd:YAG激光误伤黄斑的患者进行FFA和OCT等检查,并详细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男,35岁。激光器操作工人。2004年5月9日在车间操作工业  相似文献   
4.
课堂互动与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高等医学教育更是肩负着培养能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任,医学教育方向不断创新,贯彻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势在必行,形势对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已提出了新的要求。1课堂互动的依据和观念随着成人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化、广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次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合并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 2 0例 2 0只老年黄斑变性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眼经光动力治疗的疗效。随访 3个月。以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为观察指标。结果 按最后一次随访记录分析 ,视力提高 3行者 2例 ;视力提高 2行者 3例 ;提高 1行 5例 ;视力保持不变 1 0例。 1周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 :8例以典型性为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停止 ;1 2例轻微典型性和完全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均较治疗前减少。随访结束时眼底荧光造影显示 :以典型性为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4例荧光渗漏停止 ,4例荧光渗漏 ;轻微典型性和完全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现 3例渗漏加重 ;9例荧光渗漏减少或不变。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显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明显好转。该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光动力疗法短期内能封闭或抑制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目前尚未见明显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眼底病的激光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陈进  周少博 《广东医学》2004,25(5):485-486
由于眼球具有透明的间质等特殊结构,使激光成为一个良好的治疗眼底病的工具。1 96 0年,世界第1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1 96 3年,Campbell和Zweng等就首先将红宝石激光应用于眼科临床,治疗视网膜病变,开创激光治疗眼底病的先河。氩离子激光诞生于1 96 4年,1 96 8年L’Esperance等首  相似文献   
7.
VISX STAR S3准分子激光治疗散光的向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散光的向量分析法对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治疗中高度散光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研究接受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散光患者25例36眼,术前散光度2.0~4.25D,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前后主觉验光结果 ,运用Alpins散光向量分析法分析目标诱导散光向量(TIA)、手术诱导散光向量(SIA)、错位角(AE)、矫正指数、成功指数(IOS)、变平指数(FI)等向量参数改变。结果平均TIA为(2.68±0.73)D,平均SIA为(2.67±0.8)D;平均矫正指数为0.98±0.18,95%可信区间为(0.93~1.04),无显著性系统性欠矫或过矫;平均绝对AE为3.30°±3.8°;平均AE为-0.92°±4.98°,95%可信区间为(-2.55°~0.71°),无显著性系统性轴向错位;平均IOS为0.18±0.17,成功率(ROS)为0.80±0.17,平均FI为0.97±0.18。矫正指数与散光度及球镜度均无显著相关性(r=-0.16,r=0.23,P〉0.05),成功指数与散光度及球镜度亦无显著相关性(P〉0.05),TIA与SIA呈正相关(r=0.80,P〈0.05)。结论 VISXSTARS3激光矫治中高度散光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均较高,向量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和易于理解的散光改变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外吲哚菁绿(ICG)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等量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培养,按加入ICG的剂量不同分成0、50、100、150、200和250μmol/L组,共6组,每组8孔,其中4孔用波长为810 nm能量密度为24.0 J/cm2的半导体激光照射,另4孔不照射作对照。24 h后用MTT法测量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并对细胞染色镜检。结果:在810 nm的激光照射下,含有ICG的各组内皮细胞的存活率较未照射组显著下降(均P<0),且随着ICG浓度的升高,光照组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P<0)。当ICG的剂量超过150μmol/L时,细胞的形态变化从凋亡为主转变为坏死为主。结论:适当剂量的ICG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望成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对难治性青光眼的中长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巩膜 810nm半导体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对难治性青光眼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了 65例 (65只眼 )经巩膜睫状体光凝的难治性晚期青光眼 ,时间从 199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0月 ,随访 2 4m~ 46m (平均 3 4 1m± 5 8m ) ,观察指标包括包括眼压、视力、用药数量、眼痛情况和眼球萎缩发生率。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 5 1 2mmHg± 14 3mmHg ;最后一次随访 ,平均眼压 16 1mmHg± 11 2mmHg ;最后眼压在 6mmHg~ 2 1mmHg之间者有 41眼 (63 1% ) ,经配对资料T检验 ,术前眼压与术后眼压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术后 46只眼 (70 8% )视力保持不变 ;18只眼 (2 7 7% )视力下降 ;1只眼 (1 5 % )视力增加。抗青光眼用药种类从治疗前的平均3 1种降至治疗后平均 0 4种 (P <0 0 1)。术前有眼痛的患者中 93 3 %的眼痛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7只眼 (10 8% )发生眼球萎缩。结论 经中长期随访观察 ,810nm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仍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光动力疗法对血管内皮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光动力疗法(PDT)在体外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与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时血药浓度(1.0 μ/mL)相当的光敏剂verteporfin共同孵育,根据孵育时间的不同,每种细胞分成7组,即0 min组、5 min组、15min组、30 min组、60 min组、120 min组和对照组,孵育至上述时间后,分别用光敏剂最大吸收波长的光照(689 nm、功率密度为600 mW/cm2的二极管激光),能量密度为2.4 J/cm2,用MTT法检测24 h后各处理组细胞的存活率.所有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述,数值为3次独立重复实验的平均值,资料统计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PDT后24 h,RPE细胞在0 min组、5 min组、15 min组、30 min组、60 min组和120 min组的细胞平均存活率分别为:0.94±0.07、0.68±0.13、0.68±0.11、0.65±0.12、0.49±0.11和0.21±0.11,细胞的存活率随与光敏剂孵育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组的细胞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SNK-q检验,5 min组、15 min组、30 min组、60 min组、120 min组与0 min组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血管内皮细胞在上述各时间组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1.02±0.05、0.78±0.08、0.71±0.11、0.69±0.08、0.62±0.09和0.23±0.11,细胞的存活率随孵育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组的细胞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SNK-q检验,5 min、15 min、30 min、60 min、120 min组与0 min组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DT后两种细胞在相同时间组的细胞存活率经t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结论]PDT在体外对RPE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快速地杀伤作用,两种细胞对PDT有相似的敏感性.提示临床上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密切相关的RPE细胞可能受到PDT的损害,提出早期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PDT治疗可能减少对邻近的RPE细胞或神经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