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再生灵对梅花鹿再生茸的增产效果。两个鹿场使用的情况表明:再生灵可明显增加再生茸的产量,1999年、2000年长子药材公司鹿场使用再生灵的梅花鹿再生茸平均鲜重分别为361g、425g,二杠成型率均为50%,比对照组增加289.2 g、380.8 g(P<0.01)。2001年南樊鹿场使用不同剂量的再生灵后再生茸平均鲜重为265.7 g、298.6 g、262.1 g,分别是对照组的3.6倍、4.1倍、3.6倍(P<0.01),各用药组间差异不显著,二杠总成型率达50%,6~7锯龄梅花鹿使用再生灵比10~12锯龄鹿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ene 1,ERCC1)表达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铂类辅助化疗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01月至2013年0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行CRC根治术后接受mFOLFOX6方案化疗的患者共84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评估ERCC1在CRC组织中表达情况,分析ERCC1表达与预后的关联。结果:ERCC1高表达30例(35.7%)。Kaplan-Meier曲线显示ERCC1高表达的CRC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均缩短(P均<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ERCC1高表达(DFS HR=4.645,95%CI:2.045~10.548,P<0.001;OS HR=4.898,95%CI:1.971~12.170,P<0.001)是CRC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分析各亚组患者中ERCC1表达与生存相关性得到相似的结果。复发患者中ERCC1高表达的肝肺转移占68.8%(11/16),低表达的腹腔转移为70.0%(7/10),ERCC1表达与首次复发模式显著相关(P=0.006)。结论:ERCC1表达可作为评价CR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ERCC1表达可能有助于预测CRC患者辅助化疗后首次复发模式。ERCC1表达的预后价值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胡传朋  杨俊  汪俊  陈立权  荣枫 《安徽医学》2022,43(2):191-195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对cT1-2N0M0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62例cT1-2N0M0乳腺癌患者术前外周血NLR、PLR和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腋窝淋巴结术后病理判断是否有转移,分为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分析两组患者NLR、PLR、年龄、绝经状态、肿瘤位置、病理类型、T分期、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术前外周血NLR和PLR对判断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预测能力并寻找最佳截断值。结果 61例(37.7%)患者术后病理提示腋窝淋巴结转移。转移组术前NLR和PLR平均值为(2.73±1.19)和(166.11±60.12),高于无转移组的(1...  相似文献   
4.
胃类癌临床相对少见,是一种以低恶性度和具有转移复发潜能为特点的恶性肿瘤,治疗和预后与胃腺癌明显不同.近年来临床病例报道呈上升趋势,术前胃镜活检难以获得正确诊断,尚无标准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日剂量超过160 mg)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符合入组标准的10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在达到大剂量前1天、大剂量治疗当日等5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患者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大剂量盐酸羟考酮完全缓解率(无痛患者比例)随治疗时间逐渐提高,治疗1周可达到6.54%。有效缓解率(疼痛评分≤3分患者比例)在治疗当日达到近50%,治疗1周可达到90%。患者治疗1周的盐酸羟考酮平均日剂量为228.88 mg。与大剂量盐酸羟考酮治疗前相比,大剂量盐酸羟考酮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当日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为10.28%,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减低。结论大剂量盐酸羟考酮可有效缓解中重度疼痛,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在中重度癌痛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GDP方案(GEM+DDP+DXM)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23例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给予吉西他滨(GEM)1000 mg/m2静脉滴注,d1,8;顺铂(DDP)25mg/m2静脉滴注,d1-3;地塞米松(DXM)20-40mg静脉滴注,d1-3,21天为1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随访疾病进展情况。结果:23例患者中,14例缓解(60.9%),其中完全缓解5例(21.7%),部分缓解9例(39.1%)。23例患者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5.0个月(95%CI:3-8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轻中度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表现为3-4级白细胞减少2例;3-4级血红蛋白减少1例;3-4级血小板减少1例,并发出血。结论:GDP方案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个有效,相对不良反应较轻的二线挽救方案。  相似文献   
7.
吕遐智  荣枫  刘勇 《现代肿瘤医学》2016,(12):1952-1954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对6例奥沙利铂过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例患者自第2周期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无其他不适,1例患者在第10周期出现发热症状,并于第15周期出现Ⅱ度过敏反应,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瘙痒、皮疹,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1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结论:奥沙利铂过敏临床并不罕见,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个体差异性较大,部分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临床上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998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胃肠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男女比例1.86∶1,平均年龄59.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和腹泻。病灶中位大小4 cm,肿瘤直径≤2 cm者5年生存率88%,直径>2 cm者5年生存率为32%(P=0.0038)。T1-2、T3和T4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具有明显差异(P<0.01),分别为82%、44%和17%。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和31%(P=0.0017),总5年生存率52%。结论手术是胃肠道类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预后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9.
吕遐智  荣枫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2):2642-2643
目的:报道5例恶性肿瘤化疗后出现卷发,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我科2007年12月-2011年6月收住的3440例患者中,5例恶性肿瘤化疗后出现卷发患者进行既往史及遗传史调查,对患者疾病类型、化疗方案、卷发出现时间进行总结。结果:5例出现卷发患者均无家族遗传史,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例,乳腺癌2例,宫颈癌1例,化疗后出现卷发时间最短时间为9月,最长为20月,中位发生时间为14.2月。结论:多种化疗药物均可引起卷发,具体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化疗药物导致的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胃类癌临床相对少见,是一种以低恶性度和具有转移复发潜能为特点的恶性肿瘤,治疗和预后与胃腺癌明显不同。近年来临床病例报道呈上升趋势,术前胃镜活检难以获得正确诊断,尚无标准治疗。现总结本院1998年12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5例胃类癌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旨在探讨胃类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