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灯台叶总碱与氟康唑联用对耐药白念珠菌CA23毒力因子的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 微量稀释法、棋盘法及时间-杀菌曲线测定灯台叶总碱与氟康唑联用效果;荧光探针测定菌株外排泵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耐药相关基因表达;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菌丝诱导培养基中菌株形态转换,RT-qPCR法检测菌丝相关基因表达,添加外源性cAMP验证;卵黄琼脂平板法检测菌株胞外磷脂酶活性。结果 灯台叶总碱与氟康唑对耐药白念珠菌具有较强的协同抑菌作用;联用处理并不能显著抑制菌株的外排功能,与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一致;两药联用可以抑制在SD和Spider诱导培养基中菌丝生长,且下调菌丝相关基因CYR1、ALS3、RAS1、BCR1、ALS2、TPK2表达,添加外源性cAMP后,能恢复部分药物联用引起的菌株形态变化;两药联用能抑制胞外磷脂酶活性,且对灯台叶总碱存在剂量依赖性。结论 灯台叶总碱与氟康唑联用对氟康唑耐药株表现为协同抑菌作用,其机制与调节Ras1-cAMP-PKA信号通路抑制菌丝生长,并降低胞外磷脂酶活性从而影响耐药白念珠菌毒力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眩晕疾病,中老年人群高发。国内外研究发现BPPV患者经治疗后的再发率为7%~50%之间,且再发患者多合并相关共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偏头痛、前庭功能障碍等,可能导致BPPV反复发作。BPPV的反复发作会令患者焦虑不安,影响身心健康,使患者总体生活质量下降。本文将国内外与BPPV再发相关的研究进行归类总结,分析BPPV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腺样体肥大主要发生于儿童,也有少数成人腺样体未萎缩就诊病例,给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极大危害,必须引起广大耳鼻喉科医生及家长的重视,目前针对腺样体增生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手术切除。随着低温等离子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我科于2006年6月-2012年12月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切除儿童腺样体肥大126例,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墨旱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离纯化, 并利用质谱分析(MS)、核磁共振波谱(NMR)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墨旱莲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2,2';5', 2"-三联噻酚(1)、5-醛基-2,2';5', 2"-三联噻酚(2)、5-羟甲基-2,2';5', 2"-三联噻酚(3)、2,2';5', 2"-三联噻酚-5-羧酸(4)、5-醛基-5'-(3-丁烯-1-炔基)-2,2'-二联噻酚(5)和5-丁-1'-炔-3'-羟基-4'-氯-(2-戊-1", 3"二炔)-噻酚(6),二氢猕猴桃内酯(7),黑麦草内酯(8),原儿茶酸乙酯(9).[结论] 化合物6~9为首次从鳢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参与河南省艾防工作社区组织的生存现状及其参与艾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了解涉艾社区组织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所遇阻碍,为进一步依托涉艾社区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体抽样抽取河南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社区组织项目80个中标的涉艾社区组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0.00%的组织已经注册,1 940名工作人员中仅有9.02%为全职人员,其中72.62%为志愿者。最主要资金来源为国际机构/基金会,占91.25%;暗娼HIV感染率由2010年的0.07%下降到0.04%;男男性行为者感染率由2010年的4.85%提高到6.78%。结论社区组织在防艾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应降低注册准入标准,组织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社区组织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强化社团自治,提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队伍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APTw)成像和脂肪定量测量(mDIXON-Quant)技术评估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基因表达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EC的患者资料,其中Her-2表达阳性组11例,Her-2表达阴性组15例,术前行3.0 T 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APTw和mDIXON-Quant,扫描后经后处理获得APTw序列的APT图以及mDIXON-Quant序列的横向弛豫率(R2*)、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图.由2名观察者分别测量两组病例的APT、R2*和FF值,采用同类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检验2名观察者对两组病例各参数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例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评估EC Her-2基因表达的效能进行评价,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相对应的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结果2名观察者测量各组数据的一致性良好(ICC>0.75).Her-2表达阳性组的APT、R2*和FF值分别为2.850%(2.300%,2.900%)、(17.102±2.333)Hz和1.629%±1.086%,Her-2表达阴性组的上述参数值分别为2.313%±0.415%、(15.134±1.854)Hz和1.476%±1.131%,Her-2表达阳性组的APT、R2*值大于Her-2表达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R2*值评估EC Her-2基因表达的AUC分别为0.755、0.739,截断值分别为2.475%和16.503 Hz,敏感度分别为72.7%和63.6%,特异度分别为80.0%和86.7%.结论APTw及mDixon-Quant技术有半定量评估EC Her-2基因表达的潜力,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10.
余悦能  张祎萍  金旭红  钱文坚 《浙江医学》2016,38(10):728-731,734
目的探讨2012—2014年肺炎克雷伯菌(KPN)和大肠埃希菌(ECO)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确认产ESBLs菌株,法国生物梅里埃ATB细菌鉴定仪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产ESBLs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12、2013、2014年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13.7%、19.3%、21.4%;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34.5%、41.2%、49.6%,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肺炎克雷伯菌(均P<0.05);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主要从痰液中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从尿液中检出;产ESBLs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非产ESBLs菌株(均P<0.05)。产ESBLs菌株对青霉素类耐药率为92.5%~100.0%、对除头孢西丁外的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的耐药性超过50%,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菌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3%、5.2%,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5.6%、13.3%,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影响产ESBLs菌株感染的因素为:年龄≥55岁(OR=3.02,P=0.012)、住院≥15d(OR=3.76,P=0.008)、侵入性置管(OR=6.30,P=0.001)、使用糖皮质激素(OR=4.23,P=0.003)、使用喹诺酮类药物(OR=4.62,P=0.002)、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OR=4.51,P=0.004)。结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现象严重,呈多重耐药,临床上应加强监测产ESBLs菌株的耐药情况,减少产ESBLs菌株的危险因素,科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