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脊髓损伤(SCI)呈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低死亡率的新特点[1].SCI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后所引起神经元凋亡有密切关系.我们采用SCII动物模型[2],观察甘草酸二铵(DG)对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作用,探讨DG保护SCII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腰椎术后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是腰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1999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18例FBSS患者,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13例,女5例。年龄15~72岁,平均50.6岁。均为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再人院患者,病程1周~16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疗效。方法将手术适应症明确的42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连续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Wiltse入路组22例在自行设计拉钩辅助下,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后正中入路组20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采用suk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4个月。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为(130.5±16.5)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5)d,后正中入路组分别为(390.8±24.8)mL、(13±2.5)d,Wiltse入路组明显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Wiltse入路组腰痛VAS评分和ODI均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腿痛VAS评分、椎间融合率、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但Wiltse入路手术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更好的解决了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病痛。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传统的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骨折发病率和患病率研究为主,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以人群骨量或骨密度测定为主,为骨质疏松症预防、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骨质疏松症与种族、民族、地域、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积极掌握其危险因素及易感人群,适时评估骨量,对多学科综合性防治至关重要.该文就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现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回、汉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ve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从2015年至 2018年筛选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收集119例汉族和111例回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妇女的血液样本并进行VDR基因型的分型检测,探讨宁夏回、汉VDR基因多态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11例患者的VDR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汉族和回族的女性骨质疏松症的bb 型占89.20%,68.21%。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79%和27.16%,BB基因型频率为0.00%和3.80%。宁夏回、汉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VDR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宁夏回、汉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VDR基因多态性存在民族差异性,这种民族差异性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斜外侧椎间融合(OLIF)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9年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采用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92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全程给予SEP监测。随访时间15.6±1.8个月(12~23个月)。根据Lee等的腰椎管狭窄MRI分级将患者分为1级组(31例)、2级组(33例)和3级组(28例)。记录分析各组椎间隙处理前及融合器置入后的SEP波幅值;测量手术前、末次随访时责任间隙硬膜囊面积、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腰腿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改善率与SEP波幅改善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3组椎间隙处理前与融合器置入后SEP平均波幅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级组、2级组和3级组SEP波幅平均改善率分别为(48.32±7.37)%、(112.34±18.67)%和(28.05±6.78)%,其中3级组有3例患者SEP波幅无任何变化。3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硬膜囊面积及腰腿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级组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硬膜囊面积改变值大于1级组和3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改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级组、2级组和3级组腰椎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7.0±36.2)%、(85.8±35.3)%和(46.1±26.2)%,优良率分别为93.5%(29/31)、84.8%(28/33)和50%(14/28)。1级组和2级组SEP波幅改善率与末次随访时硬膜囊面积、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腿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的改善率呈正相关;3级组SEP波幅改善率与末次随访时硬膜囊面积、腿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的改善率呈弱相关。1级组优良病例SEP改善率均大于25.6%,2级组优良病例SEP波幅改善率均大于85.3%。结论:OLIF治疗1、2级腰椎管狭窄症术中SEP波幅改善率可以作为判断间接减压是否有效的参考指标,对于手术中判断腰椎管狭窄间接减压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MIPPO技术下LCP钢板治疗30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微创术式(MIPPO)技术下运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运用MIPPO技术结合LCP治疗的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疗效评价采用NEER评分系统。结果术后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个月,根据Neer评分,优良率为90%。结论MIPPO技术下运用LC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短期疗效满意,这种手术方法具有切口美观,固定可靠,术中血运破坏少,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一步探讨髓核在引起神经根疼痛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沙利度胺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成对照组、自体髓核组及沙利度胺组,分别于手术前1天、手术后第4、7、142、1天观察大鼠自主行为并测定后肢机械刺激缩爪阈值。结果与术前相比,对照组大鼠各个时相的自主行为和缩爪阈值无显著地改变(P〉0.05);自体髓核组于术后第4天开始出现自主行为地改变及缩爪阈值减低(P〈0.05),以术后第7天最为显著(P〈0.01),第14天逐渐恢复(P〈0.05),第21天基本恢复正常(P〉0.05),沙利度胺组大鼠术后自主行为的改变及缩爪阈值有所减低,但与术前无明显差别(P〉0.05)。组间相比,自体髓核组大鼠缩爪阈值与对照组、沙利度胺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沙利度胺组大鼠缩爪阈值与对照组大鼠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髓核移植引起大鼠神经根痛行为改变,应用沙利度胺可缓解髓核诱发的神经根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分析2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样本VDR基因型,探讨宁夏地区老年女性与VD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 230例患者的VDR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宁夏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VDR受体基因型频率bb型、Bb型、BB型分别占78.69%、19.72%、1.59%。结论 宁夏地区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与VDR基因多态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2556例急性中毒病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间我院及我区其它7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诊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中毒原因、患者来源、毒物种类、中毒物质名称、毒物侵入途径、诊断及转归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在2556例急性中毒患者中,中毒的年龄主要集中于20~29岁(占38.75%)。男女比为1∶1.15。中毒患者职业排位分别是农民工、个体开业、家务及待业人员、工人。52.86%的中毒发生在家里。就诊时间〉1 h者占67.05%。毒物进入人体最常见的途径是经消化道摄入(73.78%)。前6位的中毒原因依次是酒精、一氧化碳、镇静催眠药、有机磷农药、鼠药、食物。第一位死因是一氧化碳中毒。99.09%的患者治愈或好转,病死率为0.91%。结论急性中毒仍严重危害着我区人民群众的健康,应根据我区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一步加强对中毒的管理、干预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