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DCS在老年人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动力髁螺钉(DCS)在老年人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提高老年人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方法1999年9月~2003年11月间共收治老年人股骨转子下骨折103例,其中AO分类为31A3型的18例用DCS治疗。结果18例均获得15~36个月的随访,满意率100%。有2例患者膝关节屈曲功能与健侧相比丢失10°~20°,无髋内翻、髋外翻病例发生。结论DCS是老年人股骨转子下31A3型骨折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法,其治疗固定可靠,能有效预防该部骨折常见并发症的发生;且价格低廉,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臂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和再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6年收治的前臂骨干骨折骨不连27例。其中Judet、Cech分类:Ⅰ型骨不连23例,Ⅱ型骨不连4例。其中单纯桡骨骨折2例,单纯尺骨骨折3例,尺桡骨双骨折4例,Monteggia骨折11例,Galeazzi骨折7例。全部病例采用6~8孔自动加压接骨板(DCP)或限制接触性加压接骨板(Lc—DCP)再治疗,其中15例打通髓腔单纯加压内固定或皮质切削断端周围植骨内固定;12例打通髓腔行髓腔内梭形或飞轮状植骨使尺骨或桡骨延长3~11mm再加压内固定。4例Monteggia骨折尺桡上关节分离大者,同期行环状韧带重建。结果27例中因内固定物折断、弯曲、松动19例。内固定物失效发生在2~9个月之内,5例为再次受伤者。其余8例为小夹板和石膏固定4~8周者。再治疗后根据前臂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例,良6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77.78%。无内植物折断失用等病例发生。结论前臂骨干骨折发生骨不连的主要原因是:特殊的解剖关系;治疗方案不妥;内固定物选择不当;骨折粉碎,中间节段手术或非手术的血液循环损伤;固定不牢靠以及功能锻炼不当等多种因素有关,关键是基层医院的医生普遍存在对该部位骨折认识不足。DCP或LC—DCP固定加植骨或不植骨是再治疗中简单实用且经济可靠的方法和对策。如果是Monteggia和Galeazzi骨折骨不愈合以及前臂单股单根骨折骨不愈合,根据术前术中骨缩短的程度,适当的行断端间延长植骨,则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适应征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期间68例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e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标准侧位片手术节段前凸角;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测定手术节段活动度为过伸位前凸角-过屈位前凸角.结果 64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1.4个月,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1.7±1.5)、下肢痛VAS评分(1.3±1.0)、腰椎JOA评分(23.5±3.1)和Prolo功能评分(8.6±1.4);较术前腰痛VAS评分(4.94-3.3)、下肢痛VAS评分(7.2 4-2.8)、腰椎JOA评分(13.4 4-4.9)和Prolo功能评分(4.2±2.8)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15.4±4.2).较术前前凸角为(19.6±4.7).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为(10.3±4.5)°;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半年内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 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临床适应征的选择非常重要,短期的临床随访显示了其临床效果、安全性,也预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微创TLIF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伴有节段不稳定6例,超外侧间盘突出9例;腰3/4节段2例,腰4/5节段10例,腰5骶1节段3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创面大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中的X线透视时间及并发症等.采用VA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15例微创TLIF的手术时间平均3.4h,出血量100ml,切口长3cm,无伤口引流管,术后1d下地活动,术中X线透视时间27-38s.随访6-30个月,患者术后症状缓解,VAS评分从术前8.3分恢复到术后第3天4.7分、1周时3.8分、1个月时2.6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出现椎弓根钉进入椎管内,出现下肢无力,再次手术重置椎弓根钉同定,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微创T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脊柱结构破坏少,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ProSpace加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后病人随访,探讨ProSpace在腰椎固定中的作用。方法ProSpace加椎弓根钉固定腰椎手术病人41例,男21例,女20例,平均57.5岁,手术部位L3、43例,L4、527例,L5S19例,L4、5、L5S1同时固定2例。测量所有病人术前、术后一周及复查时的X线片侧位片,记录间盘间隙中点连线高度与上一椎体中点连线高度的比值,并行CT扫描观察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41例病人随访37例,占90.2%。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按照Yuan术后评价标准,37例病人中神经功能改善95%(35/37),无改善5%(2/37);脊柱活动改善97%(36/37),无改善3%(1/37);腰背痛改善92%(34/37),无改善5%(2/35),加重3%(1/37);下肢疼痛改善95%(35/37),无改善5%(2/37)。其中假体滑脱2例2个。X线片测量结果显示术前与术后、复查时的结果比较间盘高度有明显差异(P<0.001),术后与复查时的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扫描结果显示在终板之间有“等密度”影像出现,提示椎间的骨性融合。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ProSpace的植入,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假体与椎体终板的接触,减少术后椎间隙的塌陷可能。达到脊柱三维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7.
背景:由于爆裂骨折后椎体后壁不完整,失去了对灌注骨水泥的阻挡保护,胸腰椎爆裂骨折因此成为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然而在临床过程中常会遇到爆裂骨折患者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而不能耐受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此时微创椎体成形可能是患者的惟一选择。目前关于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微创椎体成形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对比研究还不多。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和微创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 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05-09/2008-10纳入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12例开展微创椎体成形治疗,15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术中及治疗后不良事件。 结果与结论: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平均55 min,固定后5~7 d疼痛缓解,疼痛缓解率平均为69.3%,无神经根损伤。球囊扩张椎体成形组手术时间平均37 min,治疗后第1日疼痛即出现缓解,疼缓解率平均为86.2%,有3例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提示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和微创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达到缓解疼痛稳定骨折的目的,采用椎弓根钉内置入固定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而微创椎体成形术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但有一定的骨水泥渗漏危险。虽然胸腰椎爆裂骨折是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但通过合理使用微创椎体成形术技术,可减少骨水泥的渗漏,从而为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14例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2例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入椎弓根螺钉数量、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数量、术中和术后骨水泥并发症(包括术中骨水泥椎旁渗漏、椎间盘渗漏、椎弓根渗漏、血管渗漏、椎管内渗漏,术后肺栓塞等)。随访过程中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动力位X线片,评价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和螺钉松动的情况;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下肢痛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9.9±4.7)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5.9±2.6)枚;对照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7.1±2.8)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3.0±1.9)枚;每个病例骨水泥加强螺钉比例(骨水泥加强螺钉/置入椎弓根螺钉)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69±0.30 vs. 0.47±0.30,P<0.05);骨水泥渗漏方面,观察组渗漏率为5/83,明显低于对照组渗漏率(12/42,P<0.01),观察组无椎管内渗漏病例,对照组有1例3枚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出现椎管内渗漏;观察组随访(10.6±2.3)月,对照组随访(36.5±7.2)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现植骨不融合病例和螺钉松动病例。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分级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技术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简化了操作过程,降低了骨水泥渗漏风险尤其是椎管内渗漏风险,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提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UFH)分型方法,并对分型进行临床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4月至2007年2月收入院,具有完整诊治记录及随访资料的242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男68例,女174例;年龄53~87岁.平均71.5岁.根据脊柱矢状位的平衡性、脊柱后凸畸形的部位进行分型,分析各亚型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治疗方法的特点.对分型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进行研究.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应用PUFH分型方法对80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男27例,女53例;年龄56~83岁,平均69.4岁)进行分型并指导临床诊疗.结果 将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分为4型(胸椎后凸畸形、胸腰段后凸畸形、腰椎后凸畸形和全脊柱后凸畸形)及8个亚型(每型分为平衡型和非平衡型),分析归纳相应的临床特点.两位观察者的一致性为87.5%,Kappa系数为0.859;可重复性为93.7%,Kappa系数为0.929.应用此分型指导治疗80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VAS评分:治疗前(7.7±1.4)分,末次随访(4.1±1.2)分;Prolo功能分级:治疗前(5.2±1.1)级,末次随访(8.4±1.0)级;后凸畸形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PUFH分型是一种针对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分型方法,其直观、简洁、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15例采用T型钢板固定加植骨治疗的中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12~38个月,远期疗效优良者13例,优良率87.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