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程军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4):576-577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上选择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患者易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发症。方法:选择我院在2009年11月~2010年6月期间治疗的6例多发性脊柱转移瘤患者(10椎),所有患者均已出现顽固性背痛的症状但并未产生神经症状,术前患者经MRI和CT检查。在X线透视下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采用经皮穿刺椎弓根的方式取活检,待球囊扩张复位后骨水泥充填腔形成,注入骨水泥。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6例多发性脊柱转移瘤患者(10椎)的手术治疗都很顺利,术后患者的脊髓神经根均未受到损伤,未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未出现骨水泥栓塞现象,术后2天内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有所缓解。结论:临床上选择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多发性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能够同时将多个病灶进行处理,且微创对患者伤害小,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多发性脊柱转移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脊柱损伤在临床很常见 ,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关键。本文收集了我院 1 996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诊治的 98例脊柱损伤患者的资料 ,根据X线平片、CT扫描及MRI表现进行分析 ,评价脊柱损伤后稳定性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以提高对脊柱损伤后稳定性的认识 ,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98例中男 72例、女 2 6例 ;年龄 1 6~ 78岁 ,平均 35 .2岁。高处坠落 34例 ,平地摔倒 1 1例 ,交通事故 4 3例 ,重物砸伤 1 0例。临床表现为完全瘫痪 2 8例 ,不完全瘫痪4 5例 ,下肢麻木 37例 ,排尿困难 37例 ,大小便…  相似文献   

3.
4.
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ang Y  Zhang XS  Xiao S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37-1739
脊柱内固定术能够在矢状面和冠状面提供较好的矫正,确切的脊柱融合。目前脊柱手术中使用内固定器材的病例日益增多,特别是在治疗脊柱畸形和脊柱不稳病例的过程中。脊柱内固定手术部位的深部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但脊柱手术后内植物周围深部感染会造成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巨大打击。内植物周围感染的处理十分棘手,早期诊断和处理术后深部感染对于提高感染控治率,缩短康复过程,减少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 要] 近些年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已成为治疗胸腰段骨折最普遍的方法,但术后内固定失败以及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的相关报道也逐渐增多。如何预防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后如何选择合理的手术术式已经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通过查询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章,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外科治疗术式选择及疗效评估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Hai Y  Chen XM  Wu JG  Liu YZ  Zhou LJ  Zou D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3):3035-3038
目的回顾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非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7例非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其中男性14人,女性3人,年龄19~51岁,平均35·2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10例,交通事4例,建筑压砸3例。本组患者均为单椎体压缩骨折,骨折节段为:T91例,T112例,T127例,L15例,L21例,L31例。本组患者均主诉腰背部剧烈疼痛,无下肢感觉运动异常,并通过X光平片以及CT确定诊断。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采用Kyphon-X球囊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使用高钡骨水泥灌注强化。手术前后以及随访时均对比评价VAS疼痛记分、Oswestry功能记分、伤椎椎体高度以及后凸角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除2例发生椎体旁骨水泥渗漏强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55(40~65)min。患者术后2d起床活动,7d出院,佩戴支具保护2周。所有患者随访半年以上,平均13(6~24)个月。平均VAS疼痛记分由术前的8·7到术后1周的3·2、术后1个月2·7和末次随访的2·1(P<0·05)。平均ODI功能评分由术前的72·3到术后1周的48·6、术后1个月28·9和末次随访的22·4(P<0·05)。平均椎体前缘高度(mm)由术前的14·3到术后1周的24·7、术后1个月22·9和末次随访的21·4(P<0·05)。平均后凸角度由术前的31·1°到术后1周的9·6°、术后1个月10·9°和末次随访的12·7°(P<0·05)。本组患者均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原工作或正常生活。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非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疼痛缓解好,椎体高度恢复好以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Ma J  Jia LS  Shao J  Song J  Zhou X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79-2781
目的 探讨严重颈胸段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7例严重颈胸段后凸畸形,男4例,女3例,年龄13 ~42岁,平均年龄23岁;其中先天畸形5例,颈胸段结核2例,平均后凸Cobb角89.3°(72 ~103°),JOA评分(11.2±1.2)分.术前行头盆环缓慢支撑牵引(25~40)d,部分纠正后凸,再在头盆环牵引下行颈胸段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JOA评分(15.4±1.6)分,平均后凸Cobb角53.4° (45~67°),平均矫正率40.2%.本组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最后随访时平均矫正丢失2.5°.牵引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后逐渐减轻.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发生脊髓损伤及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头盆环缓慢支撑牵引后通过椎弓根螺钉系统完成后路原位固定及融合手术是治疗严重颈胸段后凸畸形的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腰椎长节段融合术后,发生胸腰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PJK组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年龄≥60岁、行腰椎长节段(≥4节)后路融合手术、最上端固定椎位于L1或L2、随访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患者共9例。对照组选取满足相同条件、随访时间达2年、无PJK的患者10例。于脊柱全长侧位片测量颈7椎体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上端固定椎体倾斜角(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 angle,UI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及腰椎骨盆前凸角(pelvic radius-T12,PR-T12)等矢状位参数。记录两组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PJK现象出现的平均时间为术后7.9个月。胸腰段出现PJK,患者腰椎前凸显著减小,并出现明显的骨盆后倾代偿。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术后重建的腰椎前凸、PR-T12较小,上端固定椎体后仰度数小,腰椎骨盆失衡较重。PJK组与对照组的ODI评分分别为40.6±15.9和21.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行腰椎长节段后路融合术后出现PJK现象会加重整体矢状位的失平衡,并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减少胸腰段PJK的发生率,手术时应重视对脊柱-骨盆平衡的纠正,构建协调的脊柱曲线。  相似文献   

9.
马原  项泽文等 《新疆医学》2001,31(3):180-182
目的:探讨脊柱后柱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后凸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0例强直性脊柱后凸患者采用三种术式:91)脊柱后柱截骨加压缩棍、植骨;(2)脊柱后柱截骨 Luqes棍;(3)后路V无一例假关节形成或大出血、瘫痪。患者外观改善,向前视野变得开,腹肌挛缩改善,肌力增强,精神状态改观,无一例因并发症死亡。结论:经脊柱后柱截骨加有效的内固定手术操作安全有效、方便,手术视野开阔,病变显露清楚,截骨和内固定相结合同时完成,是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更完善并不断改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用Dick钉配合经椎弓根惟体截骨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畸形病人11例,驼背度数45~120°,平均78°。椎体截骨矫正30~70°,平均矫正47.54°,优良率达90%。11例病人共打椎弓根钉44枚,除一枚螺钉打入椎间隙外,其余均成功,成功率达97.9%。经7个月~3年随访,无螺钉断裂、脱出、无畸形复发,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术后并发脊柱结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7岁,因"肝移植术后5年,胸背痛3月,双下肢麻木,乏力40 d"于2006年3月13日入骨科.2001年7月13日在西南医院行了"肝移植术",术后予强的松冲击治疗5 d,长期服用环孢素A至今.  相似文献   

12.
脊柱多段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复发率比较高,为探讨其原因,我们对42例脊柱多段结核术后访3~5年,其中复发11例,未复发31例将其分成两组,作对比性分析,以探讨术后复发的原因,从而指导以后的工作,尽可能的降低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背景:重度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一直是临床治疗难点。有报道采用临时内固定撑开棒可以帮助矫形,但采用分期手术策略治疗重度侧凸特别是后凸畸形尚未有报道。 方法:15例重度脊柱侧凸或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病例接受分期手术治疗,即一期后路小切口撑开部分矫形,3~6个月后再次手术行后路松解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随访2年以上。对所有病例术前、一次术后、二次术前、二次术后和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术前主弯弹性指数以及侧凸主弯、后凸主弯在各次手术前后的变化和终末随访的丢失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前侧凸主弯95°~175°,平均为 129.4°,一次手术矫正 58.9°,矫形率45.4%,二次手术矫正30.6°,矫形率24.6% 。间隔期矫形丢失率 7.1%,总矫形率62.9%,随访2年矫形平均丢失率3.9°,最终总矫形率 59.7%. 术前后凸30°~170°,平均为80.3°,总矫形42.2°。 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后路小切口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提高了二次手术耐受力和矫形率。分期手术策略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成俊  宋跃明 《四川医学》2003,24(4):417-419
脊柱后凸成形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脊柱外科新手术。MarkReley提出脊柱后凸成形术 ,它包括①经后路进入椎体的骨通道 ,以便骨球囊 (IBT)进入椎体 ;②影像监视下扩张骨球囊 ,以便在椎体内形成一个空腔并恢复椎体高度 ;③骨水泥的注入。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生物力学测试Belkoff[1 ] 将 8例 6 0~ 6 9岁女性尸体上共 16个椎体 (T1 2 ~L1 )分成 2组做成压缩骨折模型 ,压缩 2 5 %后测量椎体高度 ,强度 (strength) (指压力———变形曲线中变形点压力 ) ,弹性模量 (stiffness) (指压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29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KP治疗,观察治疗后局部疼痛、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改善情况。结果15例患者疼痛均在2~48h内明显缓解,伤椎高度基本恢复,后凸畸形大部矫正。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压表现。所有患者均随访6~30个月,平圴12.5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具有微创、止痛效果好、无明显并发症及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但临床应用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汤涛  王云  尹振春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7):1915-1916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灌注引流术.术后随访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本组1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均进行常规随访,时间6个月~5年.其中优15例,占83.33%;良2例,占11.11%;可1例,占5.56%;无差者.讨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通过及时充分冲洗、引流,彻底清创,从而控制及消除感染,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术后椎间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纯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 Ib、Ic型)前路矫形融合术后椎间角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接受前路矫形融合术的单纯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资料,测量冠装面Cobb角、侧凸矫形率、融合节段数、椎间角等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Ib型13例;Ic型5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44.7±10.2)°,术后1周为(6.5±7.5)°,侧凸矫形率平均81.2%。术前椎间角平均为(3.6±3.5)°,术后1周为(2.0±4.4)°,术后1年为(5.3±5.9)°,术前和术后1周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1周和术后1年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按照具体融合节段进一步分组:A组(端椎到端椎融合组),12例;B组(短节段融合组),6例。A组术前椎间角为(4.1±4.0)°,术后1周、1年分别为(1.2±3.5)°、(4.0±4.7)°;B组术前椎间角为(2.0±1.8)°,术后1周、1年分别为(4.2±4.5)°、(7.1±5.1)°。不同时间段A、B两组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之间其余参数,结果 显示术前顶椎偏移,融合节段数以及T12~L1前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术后椎间角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随访时椎间角又逐渐增大;术后椎间角的变化可能和术前顶椎偏移,融合节段数以及T12~L1前凸以及术前椎间角等因素有关;当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不能通过减小侧凸矫形率以及牺牲下腰椎运动节段来减小术后椎间角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性,38岁.因"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伴胸背部疼痛进行性加重4年"于2005年6月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20.
脊柱后凸畸形临床较常见。我院自1997年5月至2003年5月共收治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病人34例,均行截骨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