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切除术是公认的胆囊良性疾病的治愈手段,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已有明确共识。近年来,“保胆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颇受热议,一些医生将“保护胆囊”的学术观点等同于“保留胆囊”的手术技术,这种误解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差异性的预后。因此,临床医师应明晰“保护胆囊”理念与“保胆手术”的差别,对胆囊良性疾病的诊疗原则有正确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后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TDM)的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肝移植术后是否发生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36例)和非糖尿病组(62例)。以术前和术后可能的9个危险因素作为分析指标,进行这些指标的单因素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有无肝硬化及肝硬化的程度、术前糖耐量情况、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及其血药浓度、激素的使用时间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术前肝硬化患者PTD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肝硬化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PTDM的发生率高于代偿期。术前糖耐量异常的患者PTD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者。激素半年内撤离的患者PTD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半年内未撤离者。而两组患者的年龄、HBV的感染情况、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及其血药浓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肝硬化、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糖耐量异常,长期使用激素是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联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结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8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 (7例原发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1例为Wilson病 )在等待肝移植期间经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 3~ 7次 ,所有患者均接受同种异体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患者等待供肝时间 8~ 30d ,平均 13d ,所有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痊愈出院。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后 ,患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但凝血功能的改善不明显。结论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可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 ,帮助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顺利渡过肝移植等待期。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在肝脏外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肝脏应用解剖研究的深入、控制出血技术和各种手术器械的发展,肝切除手术有了很大的进展。当今在西方国家和日本,规则性肝切除术已经替代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成为肝脏手术最常用的术式。规则性肝切除术也称为解剖性肝切除术(anatom ical hepatectomy),是指预先切断病侧肝脏的入肝血流后,按肝段、肝叶、半肝或肝三叶的解剖范围切除肝组织。近年来,单一肝段或联合肝段切除又成为肝切除术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向。从理论上讲,规则性肝切除的普及和推广将会使传统的间歇性肝门阻断法即pringle手法应用逐渐减少。但是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评价闭合型双循环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CBC-BALSS)在治疗犬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过程中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建立犬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门腔分流联合胆总管离断),采用CBC-BALSS进行支持治疗。20只模型犬分为两组CBC-BALSS治疗组(n=11);无肝细胞CBC-BALSS对照组(n=9)。治疗时限6h。检测实验犬血氨、生化全套、凝血因子(FactorⅦ)、支/芳氨基酸(BCAA/AAA)、单乙基甘氨酸二甲苯胺(monoethylglycinexylidide,MEGX)和细胞循环路生化全套、肝细胞密度和数量。结果CBC-BALSS细胞回路细胞悬液总体积200ml,肝细胞的总数1×1010个、密度5×107/ml、活率98%左右。治疗中16只犬的生命体征平稳,在治疗30min内均出现一过性低血压;2只转流开始15min出现过敏反应;1只转流中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1只因穿刺部位出血死亡。模型治疗前血氨、ALT、TBil/DBil、白蛋白、FactorⅦ和BCAA/AAA分别达150mmol/L、400U/L、80/55mmol/L、35g/L、20%和1.6;CBC-BALSS治疗6h后,血氨、TBil/DBil下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LT存在下降趋势且在第6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FactorⅦ和BCAA/AAA在所有时段、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h和2h,MEG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MEGX比对照组提前2h达最高点。治疗15~30min后,双循环路压力至115mmHg趋于平稳,且在±5mmHg波动。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细胞循环路ALT显著性升高;组间细胞循环路TBil/DBil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各时间点均显著性升高;白蛋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BC-BALSS治疗犬急性肝功能衰竭过程中,安全、有效、稳定且代谢支持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同期同种异体肝肾联合移植中肾脏移植的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期肝肾联合移植中肾脏移植的处理原则及治疗体会。方法 术前对受进行泌尿系及全身检查,并进行严格的组织配型[血型、淋巴细胞毒试验(CDC)、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及HLA位点];采用器官联合切取方法切取肝、肾脏,后行分别修整,在肝移植成功后,在受生命体征平稳的条件下,在右(或左)侧髂窝处再移植肾脏;术后免疫抑制药物应用三联免疫抑制剂诱导免疫耐受激素、骁悉、环孢素A(CsA),1个月后快速将Pred及CsA减至同期常规剂量。结果 组织配型:血型B型供给B型1例,O型给O型、AB型各1例。CDC均小于10%,PRA均阴性;3例均采用肝肾分别移植,在开放血流后5分钟内有泌尿,1例术后开始每小时尿量在200-300ml,8小时后因失血量过多,有效循环差出现少尿、无尿,7天后死于移植肝无功能,另2例术后2天血肌酐降至正常,随访半年及10个月,目前移植肾功能均正常。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功能同时不全的途径之一,肝肾综合征是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之一。肝肾联合移植最好在肝移植成功后,在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再行肾脏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应少于单独肾移植的剂量。  相似文献   
7.
正梗阻性黄疸是一种由于胆道梗阻引起的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主要特点的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对机体可产生多方面的损害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等[1]。胆道梗阻原因主要包括胰腺癌、胆管癌、胆囊癌、壶腹部肿瘤及转移性淋巴结外源性压迫等[2]。对于疾病不可切除的患者,姑息性胆道引流是缓解临床症状的主要方法,在此不做进一步探讨。而对于可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的指征及意义仍存有争议,本文通过对既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大体形态分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19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手术切除标本沿冠状位切成厚度约1 cm的切片并拍照,记录病理学特点.参照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将肝癌手术切除标本大体形态分为结节型(1型)、结节突起型(2型)、结节融合型(3型)、浸润型(4型).比较4种类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4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9例肝癌患者中,1型占20.17% (24/119),2型占25.21% (30/119),3型占21.85%(26/119),4型占32.77%(39/119).4种不同大体形态分型的肝癌患者年龄、HBsAg阳性、术前AFP、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T分期、微血管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499,x2=2.944,3.516,F=1.028,2.837,2.419,x2=6.606,12.73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患者术前AFP,4型显著高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3,1.851,2.083,P<0.05).患者手术时间,4型显著长于3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5,1.758,P<0.05);4型与2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1,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4型显著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9,1.875,2.205,P<0.05).患者住院时间,4型显著长于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9,1.975,P<0.05);4型与3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8,P>0.05).患者微血管侵犯,4型显著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05,8.291,4.729,P<0.05).119例肝癌患者中,116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7.48%(116/119),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4~74月).119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1~73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2%、70.7%、63.4%;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1~70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3%、42.7%、11.4%.1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51 ~6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82.5%、65.3%,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41 ~54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3%、66.7%、58.6%;2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52 ~ 60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82.6%、82.6%,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40~51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4%、64.1%、64.1%;3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3个月(48 ~58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84.7%,77.8%,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36 ~48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1%、62.3%、50.0%;4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40 ~5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7%、51.5%、45.6%,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23 ~34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3%、31.6%、22.3%.不同大体形态分型肝癌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71,7.652,P<0.05).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4型显著差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生存率:x2=4.823,6.131,5.785,P<0.05;无瘤生存率:x2=5.184,5.634,9.26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T分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x2=3.516,6.687,6.165,7.97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3 ~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4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3.646,2.397,1.617,95%可信区间:1.042 ~ 12.713,1.063 ~5.403,1.119 ~2.337,P<0.05).结论 肝癌的大体形态分型可能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浸润型肝癌患者术前AFP高、术中出血量大、微血管侵犯发生率高,预后差.T3~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浸润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肠屏障可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阻止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从而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肝屏障对于维护肝脏正常功能有重要意义,其可阻止内毒素、病毒等进入肝脏损伤肝细胞.肠屏障和肝屏障是减体积肝移植术后最易受到损伤的2个结构,其损伤的原因与术后"小肝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小肝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肝移植术后门静脉高压、门静脉过度灌注等有关.如何有效地控制"小肝综合征"的发生,保护术后的肠屏障和肝屏障,是维持肠道和肝脏功能的关键点.本文主要阐述肠屏障和肝屏障的概念,分析其功能和结构破坏的原因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Glisson肝蒂法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肝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Glisson组)经过术前精确评估后,术中采取改良Glisson肝蒂法首先阻断肝段肝蒂,然后按照术中B超定位肝静脉主干及分支作为肝内断肝平面,采取精细钳夹法切除单一以及联合肝段。对照组(Prigle组)行常规术前检查及评估,术中采取传统Prigle法阻断第一肝门后,以超声刀不显露肝静脉按照术中B超定位平面切除单一或联合肝段。结果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肝功能指标、术后恢复时间及术后白蛋白用量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lisso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低于Prigle组(50.0%),P〈0.05;Glisson组术后病理标本切缘距肿瘤距离为(2.3±0.7)cm,大于Prigle组的(1.5±0.6)cm,P〈0.05。Glisson组术后1年的肿瘤复发率略低于Prigle组〔10.0%(3/30)比16.7%(5/30)〕,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Glisson肝蒂法肝切除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与传统Prigle法同样的安全性,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切缘,同时理论上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