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沙滩椅体位及控制性降压下肩关节手术中脑氧饱和度(rScO2)与脑部血流速度的变化,及其对病人术后神经认知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于本院以沙滩椅体位接受肩关节手术治疗的病人60例,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在静脉全身麻醉及控制性降压干预下,于麻醉前、麻醉并转入沙滩椅体位后5 min、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开始后每隔20 min直至手术结束进行rScO2、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和有创血压(心脏水平和耳道水平)的检测,并记录脑氧欠饱和事件(CDE)的发生。同时,于术前和术后24 h对病人进行神经认知能力测试。结果 转入沙滩椅体位后所有病人的rScO2和VMCA相比麻醉前都有所下降。经历CDE的病人耳道水平平均动脉压、rScO2和VMCA均显著低于未经历CDE的病人,并且术后24 h时连线测试成绩也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ASA分级Ⅰ、Ⅱ级病人,沙滩椅体位及控制性降压下肩关节手术中部分病人的rScO2和VMCA较麻醉前显著下降并发生CDE,进而对术后神经认知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大体形态分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19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手术切除标本沿冠状位切成厚度约1 cm的切片并拍照,记录病理学特点.参照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将肝癌手术切除标本大体形态分为结节型(1型)、结节突起型(2型)、结节融合型(3型)、浸润型(4型).比较4种类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4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9例肝癌患者中,1型占20.17% (24/119),2型占25.21% (30/119),3型占21.85%(26/119),4型占32.77%(39/119).4种不同大体形态分型的肝癌患者年龄、HBsAg阳性、术前AFP、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T分期、微血管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499,x2=2.944,3.516,F=1.028,2.837,2.419,x2=6.606,12.73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患者术前AFP,4型显著高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3,1.851,2.083,P<0.05).患者手术时间,4型显著长于3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5,1.758,P<0.05);4型与2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1,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4型显著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9,1.875,2.205,P<0.05).患者住院时间,4型显著长于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9,1.975,P<0.05);4型与3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8,P>0.05).患者微血管侵犯,4型显著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05,8.291,4.729,P<0.05).119例肝癌患者中,116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7.48%(116/119),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4~74月).119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1~73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2%、70.7%、63.4%;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1~70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3%、42.7%、11.4%.1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51 ~6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82.5%、65.3%,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41 ~54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3%、66.7%、58.6%;2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52 ~ 60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82.6%、82.6%,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40~51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4%、64.1%、64.1%;3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3个月(48 ~58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84.7%,77.8%,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36 ~48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1%、62.3%、50.0%;4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40 ~5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7%、51.5%、45.6%,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23 ~34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3%、31.6%、22.3%.不同大体形态分型肝癌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71,7.652,P<0.05).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4型显著差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生存率:x2=4.823,6.131,5.785,P<0.05;无瘤生存率:x2=5.184,5.634,9.26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T分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x2=3.516,6.687,6.165,7.97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3 ~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4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3.646,2.397,1.617,95%可信区间:1.042 ~ 12.713,1.063 ~5.403,1.119 ~2.337,P<0.05).结论 肝癌的大体形态分型可能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浸润型肝癌患者术前AFP高、术中出血量大、微血管侵犯发生率高,预后差.T3~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浸润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多纳非尼联合TACE及卡瑞利珠单抗转化治疗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设计和开展一项前瞻性、单臂、单中心的Ⅱ期临床试验。本研究共纳入20例未接受系统治疗的初始不可切除HCC受试者。入组后接受多纳非尼(100 mg po bid)联合TACE及卡瑞利珠单抗(200 mg iv Q3W)转化治疗2个周期,不超过4个周期,经评估符合手术指征后进行手术切除。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病理缓解(major pathologic response, MPR)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部分病理缓解(partial pathologic response, pPR)率、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转化成功率、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free survival, RFS)、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 E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以及安全性指标等。结果 受试者经三联治疗后转化成功率为70.0%,其中7例(50...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对肿瘤转移抑制基因HTPAP进行单体型构建和分析.方法 取100例肝细胞癌(HCC)新鲜标本,应用激光捕获组织显微切割获取纯肝癌细胞、提取DNA,对HTPAP基因上已登录的15个SNP位点进行检测,应用Haploview软件构建单体型.结果 15个SNP位点中,有8个表现为单态、5个呈多态性、2个未能检测出.对100例肝细胞癌的该5个多态位点进行单体型构建后发现11种单体型,其中3种单体型(C-A-T-C-A、C-G-T-C-A和T-A-G-G-G)最常见,占87%,另外8种单体型占13%.4个SNP(rs7007097、rs3830326、rs1149、rs3739252)表现为强连锁不平衡关系,尽管rs11539529出现重组现象,但从整体看还是属于同一个单体型块.结论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HTPAP在肝癌中常见C-A-T-C-A、C-G-T-C-A和T-A-G-G-G三种单体型,针对不同单体型研究分析可能为肝癌转移复发、预后预测提供新的途径和指标.  相似文献   
5.
三种实验性IgA肾病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理想的IgA肾病(IgAN)动物模型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葡聚糖G200、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和金葡菌的细胞膜20肽抗原决定簇诱导小鼠IgA肾病模型。用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方法对3组IgAN模型小鼠进行鉴定和比较。结果(1)葡聚糖组尿蛋白增高,伴有血尿;免疫荧光显示部分肾小球大量IgA沉积;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多,肝和脾可见弥漫性的粉染物质沉积;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少量低电子密度的致密沉积物,肝和脾可见淀粉丝样物质沉积。(2)大肠杆菌外膜蛋白组尿蛋白增高,伴有血尿;免疫荧光显示肾小球有少量IgA沉积;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多,间质炎细胞浸润明显;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无电子致密沉积物。(3)金葡菌细胞膜20肽抗原决定簇组尿蛋白增高,伴有血尿;免疫荧光显示多数肾小球均可见大量IgA沉积;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多,伴系膜基质轻度增生;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和基底膜的内皮细胞下可见高电子密度的致密沉积物。结论金葡菌细胞膜20肽抗原决定簇组诱导的IgAN模型从临床表现和病理学变化与人IgAN极其相似,是3种IgAN模型中最理想的IgAN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高血压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6例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6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IF水平,将高血压危险分层分为Ⅰ~Ⅲ级,比较各级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IF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血清MIF水平分别为6.202(4.034~9.135)、4.328(3.672-8.931)ng/ml。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血清MIF分别为4.88、5.23、8.37ng/ml。观察组与对照组MI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Ⅰ~Ⅲ级患者血清MI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病因素与体重指数相关,青年原发性高血压MIF水平高于正常对照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危险级别高者MIF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对AKT信号通路及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分别转染对照质粒pCDNA3.1和重组质粒pCDNA3.1-OPN,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OPN、AKT、AKT—P、MMP2和uPA的表达水平,CyQUANT法和Matrigel侵袭实验观察OPN上调对细胞粘附和细胞侵袭的影响。结果OPN激活AKT信号通路,与转染对照质粒的HepG2细胞相比,转染OPN重组质粒的细胞MMP2和uPA表达增加,其细胞粘附百分比是56.084±2.0,大于对照组的49.93±1.74(P〈0.05);穿过基底膜细胞数目是(25.2±2.08)个,大于对照组的(17.4±1.45)个(P〈0.05)。结论OPN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上调MMP2和uPA表达,促进HepG2细胞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肝癌术后预后分子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细胞肝癌作为世界上第5位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术后转移和复发的比例很高,长期生存率很低.随着对肿瘤转移机制理解的加深,找到了与大量转移和复发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可用于预测个体复发和预后危险度,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本综述系统回顾肝癌转移复发分子标志物,对于进一步应用新技术发现和验证分子预测标签,以及寻找更可靠的分子标签和治疗靶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1例IVLBCL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资料,用形态学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研究。系统分析国内公开报道24例IVLBCL临床表现及诊断特点。本例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肿瘤通过肺活检发现,镜下表现瘤细胞仅位于小血管腔内,瘤细胞大,核仁明显。瘤细胞表达淋巴细胞标记LCA(+),CD20(+),CD79a(+),CD3(-),CD45RO(-),血管内皮CD31(+),CD34(+)。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我国IVLBCL具有自身特点,该瘤是一种罕见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只能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发热气喘等呼吸系统症状具有提示作用。该瘤具有高度恶性和高度侵袭性,预后很差,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海人藻酸(kainate receptor,KA)受体属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它有5个主要亚族:谷氨酸受体(glutamate receptor,GluR)5、GluR6、GluR7、KA受体l、KA受体2.以往对于GluR6的分子特性及生理功能所知甚少,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药理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对GluR6亚基的研究进程.GluR6亚基可与KA受体家族中其他亚基相结合而发挥作用,广泛的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内,可调节神经系统中的各种生理病理功能.目的 探讨谷氨酸受体6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种作用.内容 综述了GluR6亚基的结构、分布、激活机制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功能.趋向GluR6亚基有望成为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