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灌注表现差异,提高胃部肿瘤,特别是胃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21例经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和14例胃淋巴瘤患者,行CT灌注扫描,采用Philips CT-Perfusion功能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DC)、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21例进展期胃癌中,15例(71.4%)的TDC曲线特征为较陡峭的上升支,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灌注状态后缓慢下降;其余6例(28.6%)的TDC曲线上升支较乎缓,在较高灌注水平亦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14例胃淋巴瘤中,9例(64.3%)TDC曲线的上升支平缓,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灌注状态后缓慢下降;5例(35.7%)的TDC曲线上升支平缓,在较高灌注水平持续一段时间后,下降速度较快.胃癌组BV值为(15.68±6.27)ml/100 g,胃淋巴瘤组BV值为(6.37±2.37)ml/100 g,胃癌的BV值明显高于胃淋巴瘤的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与胃淋巴瘤的TTP值分别为(33.10±7.83)s和(38.77±12.4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与胃淋巴瘤CT灌注TDC曲线和灌注参数有一定的差异,可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在非X线透视下用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67例的临床体会,即充分利用DHS钉在设计上所具有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仿生学形态特点,在没有X线透视下行内固定术。在讨论中重点提出了在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中青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病变提示早期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体检中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同时行右侧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的中青年324例,年龄(39.8±6.6)岁,对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后壁及双侧颈总动脉中远段、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外动脉起始处进行检测,分别观察内膜是否增厚、斑块有无及性质,彩色或能量多普勒了解血流束充盈情况,充盈是否缺损、血管有无狭窄或闭塞。结果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改变但无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改变(IMT≥0.1cm定义为内中膜增厚,≥0.15cm定义为斑块)的140例(140/324,43.2%);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改变同时伴有颈动脉IMT增厚性改变的61例(61/324,18.8%);右侧锁骨下动脉IMT及颈动脉IMT均正常的119例(119/324,36.7%);单纯颈动脉内膜增厚4例(4/324,1.3%)。结论 324例中青年人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改变病例数远远高于颈动脉IMT增厚性改变的病例数,颈动脉IMT增厚改变病例数仅占总病例的1/5,而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改变的病例数高达61.7%,同时在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改变病例中发现颈动脉IMT增厚病例数还不到20.0%,因此,超声检查发现中青年人群中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改变较颈动脉IMT更早期提示动脉硬化,并量化评估其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动力髋钉与锁定钢板治疗的疗效比较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动力髋钉治疗,观察组予以锁定钢板治疗.两组均随访半年以上,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随访半年时,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相比动力髋钉方案,可减少手术时间与手术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对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adenoma,SCA)和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6例胰腺SCA和MCN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常规超声和CEUS影像资料,对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回归模型鉴别SCA与MCN的ROC曲线,评价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对SCA与MCN的鉴别诊断价值。 结果86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例中SCA共58例,MCN共2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CA与MCN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生长形态、临床症状、CEUS动脉期增强强度及强化模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的发病年龄、瘤体最大径、病灶内部囊腔是否≥6个、有无钙化及钙化在病灶内的分布情况、单个囊腔的最大径是否≥20 mm、囊壁厚度及均匀性、囊壁结节的有无及CEUS静脉期增强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囊腔个数≥6个(OR=0.163,95%CI:0.047~0.561)、囊壁增厚或厚度不均(OR=9.388,95%CI:2.663~33.094)及单囊腔直径≥20 mm(OR=3.254,95%CI:1.037~10.213)是诊断MCN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P)=-2.792-1.815X3(囊腔个数)+2.239X5(囊壁特征)+1.180X6(单囊腔直径),ROC曲线显示该回归模型鉴别SCA与MCN的曲线下面积为0.823(95%CI:0.734~0.913)。 结论胰腺SCA和MCN具有各自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应用常规超声及CEUS可以较好地对二者进行鉴别,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和肘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4月至2012年6月,应用半限制型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9例、肘部类风湿关节炎4例。男3例,女10例;50岁1例,大于60岁12例。肱骨远端骨折AO分型C2型3例、C3型6例。其中8例一期行全肘关节置换,1例开放性骨折(Gustilo-AndersonⅠ型)二期行全肘关节置换。4例肘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平均病程7.8年,Mayo分期Ⅲ期1例、Ⅳ期2例、Ⅴ期1例。全部采用铰链式-半限制型假体,以骨水泥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50 min;出血量250~550 ml,平均400 ml;住院时间16~55 d,平均30.2 d。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82个月,平均 39.5个月。12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急性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病例病原学检查为阴沟杆菌,经二期手术清理、置管冲洗引流4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痊愈。该例术中截骨时发生肱骨外髁骨折,给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后4个月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全部病例均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7例骨水泥界面出现透光区。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84.6%(11/13)。结论 全肘关节置换治疗肘部类风湿关节炎和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效,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遵循手术操作技巧,治疗肘部类风湿关节炎时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使用利奈唑胺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某院260例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参数)和 Mann-Whitney U 检验(非参数),χ2检验逐个分析各指标的组间差异性;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标准回归系数(影响程度)。检验水准α=0.05。结果:纳入研究的260例患者中,有67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比例为25.77%。单因素分析年龄分组中>65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为35.40%(χ2=9.80,P=0.02);≥3个联合用药组中发病率较高,为34.07%(χ2=11.02,P=0.01)。分析表明,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小板基础值、用药天数、白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与血小板减少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小板基础值、用药天数、胆红素、肌酐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ROC诊断曲线预测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738,灵敏度68.71%,特异度71.50%,Youden指数0.40。结论:使用利奈唑胺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应重点关注高龄(≥65岁)、联合用药(≥3种)、基础血小板值低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基础值、用药天数、胆红素、肌酐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西他赛和紫杉醇致严重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多西他赛和紫杉醇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比较2种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转归。结果共收集多西他赛和紫杉醇严重不良反应报告31份,涉及患者31例,不良反应33例次。31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22例;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53岁。紫杉醇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17例次,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70.59%)、过敏样反应(11.76%)、白细胞减少(11.76%)、骨髓抑制(5.88%);多西他赛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16例次,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样反应(31.25%)、骨髓抑制(18.75%)、白细胞减少(18.75%)、腹泻(6.25%)、过敏性休克(6.25%)、胃肠道出血(6.25%)、背痛(6.25%)、胸闷(6.25%)。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结论多西他赛与紫衫醇致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与多西他赛相比,紫衫醇过敏性休克所占比例较高,使用时更应加强用药指导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PAIg S) (PAIg G、A、M)和血小板 (PLT)在老年慢性肝病患者循环血中的意义。方法 对 57例健康老年人和 52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例老年肝硬变患者循环血中 PAIg S及血小板数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循环血中 PAIg S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病情加重升高更为明显 (P<0 .0 0 1 )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循环血中 PL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且随病情加重降低更为明显 (P<0 .0 0 1 )。结论 老年慢性肝病患者循环血中 PAIg S及 PLT的变化与疾病预后有一定关系 ,动态监测其 PAIg S和 PLT的变化 ,可以从血液学改变这一角度来判定肝病发展的程度 ,此对其治疗及预后均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范瑞平博士《当代儒家生命伦理学》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