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层螺旋CT二维三维重建诊断四肢关节创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二维、三维重建技术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Light-Speed Plus/4i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152例四肢骨关节创伤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在ADW4.0工作站上进行二维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三维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仿真内窥镜(VE)等。结果肩关节创伤ll例,肘关节创伤5例,腕关节创伤10例,髋关节创伤55例,膝关节创伤43例,踝关节创伤28例。结论螺旋CT重建技术可以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能综合评价关节创伤情况,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多参数值与病理免疫组化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搜集36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均由胃镜证实并且行3.0T MR食管癌常规序列和IVIM序列扫描,病理标本染色后获取VEGF及MVD,同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IVIM各参数值与免疫组化指标VEGF和MVD的相关性。结果:食管癌IVIM参数值ADC、D、D*及f值分别为(1.562±0.379)×10-3、(0.942±0.285)×10-3、(20.394±9.686)×10-3mm2/s和(0.505±0.109),VEGF和MVD测量值分别为(5.556±0.695)和(37.389±22.360)。其中D*值与VEGF呈正相关(r=0.335,P<0.05), ADC值、D值及f值与VEGF无相关性(P>0.05)。D*值及f值与MVD呈正相关(r=0.374,P<0.05;r=0.387,P<0.05),ADC值及D值与MVD无相关性(P>0.05)。结论:食管癌IVIM定量参数D*、f与VEGF和MVD呈正相关,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定量参数D*及f可间接反映食管癌血管生成情况,可以作为食管癌术前无创性预测VEGF及MVD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引起突眼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治疗随访的200例以突眼为临床表现的患者的CT和MRI表现特点。结果眼球内病变10例,肌锥内112例,肌锥外50例,视神经鞘区8例,骨膜下区20例。结论CT和MRI扫描对眼球突出的诊断有可靠的价值,很好地为临床显示病变的来源和范围,为治疗和手术入路提供最佳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螺旋CT测量误差的原因。方法6个金属小圆球(直径0.5mm)沿直线排列,间隔20mm,在与CT扫描定位线成0°、30°、60°、90°角时,分别行CT螺旋扫描,在CT图像上,测量6个金属小圆球之间的中心距离,以及6个金属小圆球的变形程度。改变重建中心位置,重复上述测量。结果在CT图像上,不同角度组、不同重建中心位置组,每2个相邻金属小圆球之间的中心距离均约为20mm,6个金属小圆球在不同情况下均发生同样的变形,呈米粒状改变,短径约2mm,长径约5mm,长径的轴线均与CT扫描床前进的方向平行,短径的轴线与长径垂直。结论CT测量误差与CT扫描后图像变形有关,而与物体在扫描野中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重建中心位置无关。物体的CT图像在扫描床前进方向上的变形程度较大,而在与前者垂直方向上的变形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的ERCP后CT扫描技术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81例病人按照一定的标准在ERCP检查后 1/ 2~ 2h内进行CT横断面扫描。 5 3例病人采用普通CT机 ,后 2 8例病人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按四分法分别对普通CT和多层螺旋CT图象质量和对病变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普通CT图象优质的病例为 3 4% ,多层螺旋CT为 5 7.1% ,后者明显好于前者 ,利用多种三维重建法重建出的胆胰管树与ERCP的胆胰管树结构一致 ,用CT仿真内窥镜技术可以显示突向腔内的结节。普通CT图象质量较差的9例 (17% )是由于造影剂星状伪影、肠道大量气体及病人闭气不严所致。普通CT及多层螺旋CT诊断正确率分别为 92 .7% (5l/ 5 5例 )和 94.4% (2 7/ 2 8例 )。结论 :改进ERCP后CT扫描技术有助于改善图象质量和充分显示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8.
高级迭代重建算法降低腹部CT剂量的潜能:体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将高级迭代重建算法[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技术和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用于降低腹部CT扫描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750 HD)以不同管电流(400、350、300、250、200、180、160、140、120、100、80、60、50、40、30、20、10 mA)对Fluke Biomedical RANDO标准男性模体进行扫描,管电压为均120kV,X线球管旋转时间0.60s,螺距0.984,层厚5 mm,层间距5 mm,矩阵512×512,DFOV 35 cm.记录不同管电流扫描条件下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用滤过反投影重建(FBP)、50%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50%ASiR)及模型基础的迭代重建技术(MBIR)进行图像重建,重建层厚均为0.625 mm.测量三种重建模式下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及对比噪声比(CNR,腰椎与软组织的对比).结果 相同管电流条件下三种重建模式的噪声、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管电流(400~10 mA)条件下,50%ASiR及MBIR重建算法(相对于FBP算法)使噪声分别减少(27.86%~31.46%)及(45.36%~86.37%),SNR分别提高(28.68%~31.08%)及(46.43%~84.38%).图像能够符合诊断要求的最小管电流分别为FBP:200 mA、50% ASiR:140 mA及MBIR:80 mA.在图像质量类似的情况下,MBIR及50% ASiR模式分别可减少59.91%及35.94%剂量.三种重建模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级重建算法能够减少图像噪声及提高图像CNR,同时具有减少腹部CT扫描剂量的潜能;相对于FBP,MBIR重建算法能够减少约60%的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在四肢血管瘤、血管畸形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血管瘤、血管畸形行常规MRI及MR-DWI检查,获取病变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均值,应用SPSS13.0软件包行t检验.结果 血管瘤、低流量血管畸形和高流量血管畸形ADC值从低到高依次为(1.173 4±0.320 8)×10-3 mm2/s、(1.776 6±0.403 3)×10-3 mm2/s和(2.325 1±0.514 5)×10-3 mm2/s,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DWI可反映四肢血管瘤和不同类型血管畸形水分子扩散的差别,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疗效评估。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DSA和MSCTA检查,对DSA和S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MSCTA检查共检出61例动脉瘤,DSA检查共检出54个动脉瘤;SCTA检查的灵敏度、符合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D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