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29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成蚊前期发育规律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按蛟和嗜人按蚊是我省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有关蚊虫成蚊前期发育规律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但未见嗜人按蚊的资料.为此,我们在盯眙县马坝乡对当地中华和嗜人按蚊成故前期发育规律作了比较观察.材料与方法1 蚊虫 从马坝乡农家人帐内捕捉饱血按蚊,携回实验室单管饲养,待其产卵,以卵船面宽窄定种.用同批中华和嗜人按蚊卵作实验材料.2 实验室综合条件 温度26℃±3℃,相对湿度 75%±10%,每日用日光灯光照 12h,实验用PH7.2的隔夜井水,饲料为兔肝粉和酵母粉.3 卵期实验 将中华和嗜人按蚊卵在室内经胚胎发育30h,计数后分别置于孵育缸内孵化,每天定时记录1次孵化情况,连续观察10d.4 幼虫期实验 自孵化缸内挑出中华和嗜人按蚊一龄幼虫分别置入饲养盐内,加上底饲料(兔肝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江苏省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点。方法 收集全省各县1989-2000年疟疾疫情资料,对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或阳性率进行相关分析或率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全省年发病率变化趋势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的发病率呈一致关系,中华按蚊地区疟疾发病稳定在较低水平,平均年发病率为 0.10/万;而两种按蚊共存地区平均发病率为1.86/万,明显高于中华按蚊单一区(p<0.01),且有向毗邻地区扩散的趋势。本地居民友热病人血检阳性率0.06%,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0、55%,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IFA阳性率与发病率呈相关关系。结论 两种按蚊共存地区及其毗邻地区疟疾潜在流行的危险性较高,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出现较大流行和反复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析湖北省不同地区媒介按蚊的种型.方法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和新建立的基因鉴别技术对现场捕获的按蚊分别进行形态特征鉴别和基因鉴别及比较.结果现场捕获181只按蚊,形态学确认176只为中华按蚊,而PCR鉴定172只为中华按蚊,另4只为八代按蚊;经形态学特征鉴别的5只嗜人按蚊中,PCR鉴别有4只为嗜人按蚊,另1只为八代按蚊.结论采用PCR基因鉴别技术能准确鉴别赫坎按蚊种团内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八代按蚊等近缘种按蚊,较传统的按蚊形态学鉴别方法准确,适用于复合媒介地区的疟疾媒介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9年江苏省疟疾疫情,为制订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监测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江苏省疟疾病例报告信息、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疫点调查与处置结案报告等疟疾疫情资料,并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江苏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44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的境外感染输入性病例,其中间日疟4例、恶性疟206例、三日疟12例、卵形疟22例;11例发展为重症病例,1例死亡。全省13个设区市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依次为南京、南通、连云港、泰州、常州,报告的疟疾病例数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59.84%。2019年报告的244例疟疾病例中,2例感染地为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1例为亚洲巴基斯坦,其他241例均为非洲的27个国家或地区,其中输入来源较多的国家为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和科特迪瓦。244例疟疾病例中,在发病当天和发病后1~3 d就诊分别有77例(31.55%)和146例(59.84%),首次就诊和就诊后1~3 d确诊分别有149例(61.06%)和77例(31.55%),从就诊到确诊平均时间为(0.80 ± 1.59)d,较2018年的(1.34 ± 2.59)d显著缩短(U = 2.53,P < 0.05)。结论 江苏省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提高输入性疟疾诊断能力和危重疟疾病例救治能力,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江苏省嗜人按蚊分布范围和分布区环境特征。方法 在原有嗜人按蚊分布及近年来以乡为单位疟疾发病率超过0.1%的县市,进行嗜人按蚊分布调查;在盱眙,六合2县每县选5个乡,每乡3个村进行嗜人按蚊分布区环境特征调查。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嗜人按蚊分布于江浦,六合,2仪征,盱眙,洪泽5县。嗜人按蚊分布区植被为树林,灌木和农作物等;河流,湖泊,池塘,沟渠密布;土壤为黄沙(粘)土,黄棕壤土,黑土,灰土,潮土5种,其中黄沙(粘)土占66.7%,有机物含量1.8%-2.5%;水田面积占可耕地总面积的69.5%,100%种植单季稻,稻田农药年使用量平均为18.8kg/hm^2。结论 江苏省嗜人按蚊分布区范围正在逐渐减小,该蚊的种群比例也正在下降,但这些地区自然环境仍适宜嗜人按蚊孳生,因此在疟疾发病率较高和局部出现暴发点的地区,甩必须加强嗜人按蚊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式PCR方法在疟疾诊断中的现场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疟原虫18 S rRNA基因序列,合成疟原虫属特异性上游引物和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种特异性下游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建立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特异性DNA片段的疟疾诊断方法,并评价其现场应用价值。结果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经过复式PCR后,分别扩增出1 451 bp和833 bp的特异性条带,而伯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及健康人血样均无扩增带出现,用该反应体系可检出原虫血症为1.1×10-6和5.6×10-7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感染。与镜检法相比,复式PCR检测119份现场样本,112份与镜检结果相同,阳性率为54%,漏诊率为0.8%,误诊率为0,而镜检法依次分别为53%、1.7%和3.4%。结论复式PCR方法检测疟原虫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在疑似病例的鉴别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2010年输人性恶性疟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江苏省2010年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的个案分析,研究其发病和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做好全省输入性恶性疟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江苏省网络直报的恶性疟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江苏省报告输入性恶性疟病例207例,比2009年(101例)上升104.95%.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主要分布于出国务工人员较集中的苏中和苏北地区,扬州、泰州、南通和淮安4市共报告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为109例,占全部病例的52.66%.207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均为从非洲或东南亚等疟疾高度流行区的回归人员.207例患者中21例为临床诊断病例,占10.14%,186例为发热患者血片镜检疟原虫阳性,占89.86%;207例患者中初发病例125例,占60.39%,再燃病例82例,占39.61%.结论 江苏省输入性恶性疟日趋增多,应加强重点地区劳务输出归国人员的疟疾防治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灰色预测模型对流动人口疟疾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应用灰色模型预测江苏省流动人口疟疾发病趋势。方法采用2000-2004年江苏省流动人口间日疟发病人数建模建立的流动人口间日疟病例的数学模型:Y⌒(t)=333.48e^0.2277(t-1)-257.483进行拟合分析。结果经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C=0.155,P〉0.95,模型拟合好,可用作外推预测。对2005年江苏省间日疟发病人数进行外推,估计流动人口间日疟发病人数为210例,经回代验证当年实际发病人数为188例,误差率为10.5%。结论江苏省流动人口疟疾发病人数呈上升态势,为防止疫情传播和扩散,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肺孢子虫肺炎(PCP)不同病程的动态病理学变化。方法将雌性清洁级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实验组采用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mg/只/次、每周2次免疫抑制的方法诱导建立PCP的动物模型,对照组则注射相同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在所有大鼠的饮水中加入1g/L盐酸四环素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免疫抑制3、5、7、9、11周后.每组各取5只大鼠进行解剖,分别制作肺组织印片,姬氏染色,检香肺孢子虫包囊,同时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用地塞米松诱导大鼠3周,其肺组织印片术查见肺孢子虫包囊,肺组织也未见明显的病理学改变;第5周,肺组织印片州均查见肺孢予虫包囊,肺组织出现病理学改变。并且病理学孜变随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加重;第7周主要表现为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度充血,间质内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至第9周至11周,则可见间质细胞增生、间质水肿、肺泡内出现粉红色泡沫样渗出物,部分肺组织呈现大片状实变区。对照组大鼠无异常表现,病原学检查阴性,肺脏组织无明显的病理学改变。结论应用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免疫抑制诱导方法可成功建立肺孢子虫肺炎的大鼠实验模型,大鼠肺孢子虫肺炎的病理学改变以炎症、渗出、细胞浸润、间质细胞增生等为主.同时病理学改变随病程进展而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苏省近年来疟疾疫情回升地区媒介按蚊种类。方法采用rDNA ITS2区段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半通宵室外人饵诱捕法和清晨蚊帐内捕蚊法捕获的现场按蚊进行蚊种鉴定。结果经形态学鉴定和PCR基因扩增,并与实验室模式种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八代按蚊、雷氏按蚊DNA基因比较,现场捕获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仍是目前江苏省疟疾疫情回升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