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442篇
  免费   8502篇
  国内免费   5498篇
耳鼻咽喉   989篇
儿科学   1643篇
妇产科学   433篇
基础医学   5499篇
口腔科学   1556篇
临床医学   10899篇
内科学   7987篇
皮肤病学   993篇
神经病学   2365篇
特种医学   35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8693篇
综合类   23887篇
现状与发展   30篇
预防医学   10320篇
眼科学   1094篇
药学   10305篇
  148篇
中国医学   8043篇
肿瘤学   4005篇
  2024年   287篇
  2023年   1029篇
  2022年   2591篇
  2021年   3393篇
  2020年   2953篇
  2019年   1639篇
  2018年   1940篇
  2017年   2397篇
  2016年   1808篇
  2015年   3298篇
  2014年   4363篇
  2013年   5572篇
  2012年   8014篇
  2011年   8413篇
  2010年   7798篇
  2009年   6871篇
  2008年   7132篇
  2007年   6891篇
  2006年   6322篇
  2005年   5153篇
  2004年   3583篇
  2003年   2993篇
  2002年   2246篇
  2001年   2044篇
  2000年   1623篇
  1999年   657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75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6篇
  196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收集特重度烧伤(总TBSA50%以上或三度TBSA20%以上或伴有严重并发症者)患者围术期凝血指标(APTT、PT、FIB、DD和PLT),分析静吸复合麻醉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近3年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148例,根据入院14 d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生存组男性129例,女性9例;年龄24~59岁,平均(43.30±12.90)岁。死亡组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26~63岁,平均(46.19±15.41)岁。收集入院时(T0),术前(早晨入手术室前,T1),术毕(送至PACU未拔除气管导管前,T2)及术后2 d(T3)4个时间点的凝血指标,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动态差异。 结果死亡组休克期输液量、累计血浆、红细胞输入量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T0时,生存组的FIB(1.78±0.32)显著高于死亡组(1.26±0.07)(P<0.05);T2时,两组APTT、PT均显著缩短(P<0.05),生存组的FIB(3.86±0.40)显著高于死亡组(2.45±1.02)(P<0.05);T3时,死亡组PLT显著低于生存组(P<0.01)。 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在围手术期易出现高凝状态,并且这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静吸复合麻醉和围术期大量液体复苏会促进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 探讨溶质载体蛋白(SLC)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期NSCLC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为对照组92例和转移组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根治术切除病灶,通过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病灶中SLC7A11及CCR7含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SLC7A11及CCR7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两者及其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病灶直径、支气管受累及TL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直径(OR=49.254,95%CI=11.062~507.604)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OR=8.622)及CCR7(OR=8.709)表达水平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SLC7A11、CCR7及联合诊断对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显著高于 SLC7A11及CCR7单独检测(2=7.292,15.125;均P<0.01)。结论 SLC家族的中SLC7A11及其受体CCR7与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在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进修的30名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医师技能考核成绩、教学质量评分和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医师技能考核成绩优良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观察组医师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激发、疾病诊治能力的提高4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可促进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综合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异常肌反应(AMR)的变化特点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MVD术中采用AMR全程定量化监测患者的AMR变化特点,减压操作前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A1组、1倍为A2组,手术结束时AMR完全消失为B1组、未消失为B2组,B2组中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B2a组、1倍为B2b组,对各组的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1组21例中,19例立即治愈,1例延迟治愈,1例未愈; A2组52例中,35例立即治愈,9例延迟治愈,8例未愈。A1组较A2组疗效好(P=0. 046)。B1组50例中,42例立即治愈,5例延迟治愈,3例未愈; B2组23例中,12例立即治愈,5例延迟治愈,6例未愈。B1组较B2组疗效好(P=0. 003)。B2 a组的治愈比例较B2 b组高(分别为14/1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5)。结论 AMR在术中的变化特点对术者有重要参考意义,AMR在减压前升高、在手术结束时完全消失、未消失但升高较基础阈值≥1倍者术后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苏州市肺结核发病的SARIMA模型并预测发病,为苏州市肺结核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新)中苏州市2010年1月—2018年12月肺结核月发病数,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建立SARIMA模型并预测苏州市2019年肺结核的发病情况。结果 苏州市肺结核发病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每年的发病最高峰为5月,发病最低谷为2月。苏州市肺结核发病数的最佳拟合模型为SARIMA (0,1,1)×(0,1,1)12,AIC=9.590,SBC=9.644,模型参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残差为白噪声序列,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7.943%,模型预测精度较高。预测苏州市2019年肺结核发病数为3 467例,月发病数平均值为289例,发病水平较2018年略有下降。结论 SARIMA(0,1,1)×(0,1,1)12模型能较好拟合出苏州市肺结核发病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可应用于苏州市肺结核月发病数的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9.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发病与前列腺慢性炎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感染因子、尿液返流、代谢综合征、衰老过程和自身免疫应答在内的几种刺激,通过相应分子途径引起前列腺免疫细胞的组织定位和组成成分发生广泛改变,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失调,之后引发的组织损伤和缓慢愈合,导致了BPH发生和进展。本文通过总结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慢性炎症的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结果,前列腺免疫细胞在病理生理机制层面与前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抗炎药物对BPH-LUTS的干预作用,以其为BPH-LUTS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