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
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疗效,以明确抗栓治疗的最佳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华法林(目标INR 2.0~3.0)与阿司匹林(150~160mg/d)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参考国际指南中关于非瓣膜病AF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建议,低危分层标准为不具备任何一项高危因素:脑卒中病史、年龄大于75岁、糖尿病、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EF小于40%。分析低危亚组中阿司匹林与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低危亚组患者306例,平均年龄(61.9±9.3)岁,男性194例(63.4%),孤立性AF 41例(13.4%)。随访时间中位数19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5例,华法林组仅1例,但统计学没有显著差异(P=0.219)。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1例,其中严重出血仅在华法林组有1例。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288)。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联合终点[9例(5.6%)比3例(2.1%)P=0.146]两组间也没有差异。结论:不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非瓣膜病AF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相似,但阿司匹林的剂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脑卒中、心功能障碍和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其在未来数十年发病率将逐渐增加。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房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渐渐被阐明,但临床中的很多问题还难以被解释清楚或尚存在争议,房颤的治疗还存在很多缺憾和误区。近年来,国内陆续发表了国人房颤的流行病学数据,发现了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与脑卒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年发生率平均为5%,不同亚组间差异很大0.5%~12%。房颤占所有脑卒中原因的15%-20%,在房颤基础卜发生的卒中与无房颤患者相比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和致死的比例更高。应根据危险分层合理选择抗栓治疗的适应证,在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同时,减少不适当抗凝造成的出血危险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中国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致心房颤动复律后复发的因素,有利于在临床中恰当选择复律的适应证.方法2000~2002年住院诊断心房颤动,并进行药物或电转复律成功者,分析患者下列指标一般情况,合并疾病,体检及辅助检查,用药情况,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的方法即药物复律或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和剂量.随访1年比较心房颤动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测心房颤动复律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选386例,患者平均年龄(62.99±12.39)岁,男性241(62.5%),复律前房颤持续时间平均(21.5±7.4)天.电复律51例,药物复律335.随访1年后,251例(65%)仍然维持窦性心律,135例(35%)复发,半数以上(53%)心房颤动复发出现在复律后1周内.药物复律与电转复的复发率相似分别为36.69%和37.21%.1年后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最高121例(74.8%),P=0.008).复发与未复发组在年龄、复律方法、基础心脏疾病、复律后是否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影响复发的因素为左房内径≥50mm、心房颤动病程、复律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及β-受体阻断剂和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房内径≥50mm(OR=1.86,P=0.0472),复律前心房颤动持续≥7天(OR=2.08,P=0.01)和心房颤动病程≥3个月(OR=1.77,P=0.0456)为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转复窦性心律后,除非有可逆原因,心房颤动复发率相当高.复律后不同时间段的复发有不同的机制,即刻复发与心房的易损性高有关,而亚急性期复发与电重塑的逆转中造成的暂时性的复极不均一有关.但目前关于复律后复发的机制研究还较少.本研究发现预测心房颤动复律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左房内径≥50mm、心房颤动病程≥3个月和复律前心房颤动持续≥7天.心房颤动病程和心房大小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即是电重塑和解剖重塑的原因,也是结果.房颤持续的时间越长,有效不应期进行性缩短,心房扩大允许存在大量折返环.心房颤动一旦发生,电重塑和解剖重塑即启动,是造成心房颤动持续和复发的主要机制.虽然合并用药可能影响心房颤动患者远期效果,但左房大小和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等因素综合评价,采取恰当的治疗策略,如房颤病程较短首次发生房颤的患者,还应该至少给予一次复律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北京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控制和知晓情况,以及影响危险因素认知的因素。方法:入选北京市19家二级和三级医院在2006年1—7月期间在发病后24小时内到达医院的430例STEMI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危险因素和控制情况、病史和临床情况。在入院后72小时内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血管危险因素知晓的因素。结果:430例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62岁(53—72岁),早发心肌梗死(男性〈55岁,女性〈65岁)的比例为34%,存在的危险因素个数平均为(3.0±1.4)个,≥3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占64.4%。在可纠正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47.9%,95%CI43.2%-52.6%),其次为吸烟(46.5%,95%CI41.8%-51.2%)和缺乏运动(40%,95%CI35.4%-44.6%),患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比例分别为20.7%和17.7%。75.2%的高血压患者正在服药治疗,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治疗率仅为10%和40.8%。在问卷调查的9种危险因素中,患者乎均知晓(3.0±3.0)种。男性(OR=2.2,95%CI:1.6—3.1,P〈0.001)、高血压(OR=1.5,95%cI,1.1—1.9,P=0.05)和存在多种危险因素(OR=1.3,95%CI,0.9—2.1,P=0.004)的患者对危险因素的认识较好。结论:北京市2/3的STEMI患者有≥3种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的知晓率较低;性别、是否存在高血压和存在危险因素的个数对患者的危险因素知晓情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北京社区人群甘油三酯(TG)水平现状.方法 于2007年6月至8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对北京10 054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检测空腹血浆TG.结果 10 054名被调查者TG平均水平1.17(0.81~1.78)mmol/L,TG边缘升高者1234人(12.27%);高TG血症者1512人(15.04%).男性TG平均水平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分别为1.16(0.80~1.84)mmol/L和1.18(0.81~1.75)mmol/L.经年龄标化后的男性TG边缘升高患病率、高TG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1.60%、20.32%)均高于女性(分别为10.90%、10.88%).50岁前男性TG水平及异常率高于女性,50岁后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城市人群TG平均水平高于农村,分别为1.31(0.89~1.95)mmoVL和1.05(0.73~1.58)rumor/L(P<0.01);异常率也高于农村.TG异常者的知晓率、药物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13.95%、35.92%、38.51%.标化后的冠心病组TG边缘升高患病率和高TG血症患病率(分别为24.79%、25.31%)高于非冠心病组(分别为11.22%、15.35%).结论 北京社区居民TG升高者比例较大,而TG升高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相对较低,应加强对城市男性、50岁后女性及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教育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社会经济状况对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布和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包括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连续入选自北京市19家医院因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于24 h2:内到达上述医院且住院接受治疗的800名患者.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包括:自述个人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医疗保险情况.按照受教育程度,将患者分为社会经济状况较差和较好两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布和住院期间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患者中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P<0.05,P<0.01).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中吸烟患者的比例较高(P<0.05).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接受冠脉造影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比例明显低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患者.医疗保险与经济收入是决定进行PTCA的最重要的两个社会经济因素.结论 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冠心病患者相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患者其危险因素中,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比例较高,而吸烟率较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接受介入性检查和治疗手段的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每年新增300万人以上。现有脑卒中患者500余万,其中76%有高血压病史;冠心病患者约有1000万,65%有高血压病史。为了提高高血压的诊治水平,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制订高血压防治指南,并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更新而适时修订。2003年国际上相继公布两项新的高血压指南,尤其是JNC—7关于高血压的重新定义,引起了国内心血管医生的极大关注和积极讨论。 从HOT研究开始,大家就注意到传统高血压定义和治疗目标(血压≥140/90毫米汞柱)已不适于所有疾病谱的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就需要更严格的血压控制。血压和心血管疾病(CVD)事件的关系呈连续性,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