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表现。方法应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28例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VP组)及28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扫描,评判所见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现象,并记录责任血管和责任血管压迫神经部位至脑干的距离。分别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明确两组差异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VP组56耳中存在NVCC现象有35耳,其中血管接触关系28耳,推移关系7耳,对照组56耳中存在NVCC现象有16耳,均为接触关系,未发现前庭蜗神经受血管推移现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91,P<0.001)。VP组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25耳(71.4%),小脑后下动脉7耳(20%),椎动脉3耳(8.6%),对照组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9耳(56.3%),小脑后下动脉6耳(37.5%),椎动脉1耳(6.3%),VP组与对照组压迫责任血管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4,P>0.05)。NVCC距脑干距离VP组为8.57±5.08 mm,对照组为8.93±4.64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05)。VP组NVCC压迫位置距脑干距离<15 mm者为29耳(82.9%),对照组NVCC压迫位置距脑干距离<15 mm者为12耳(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P>0.05)。结论 NVCC在VP患者中发生率高,压迫血管以小脑前下动脉多见,NVCC多发生在前庭蜗神经中枢髓鞘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影像学特点,并对血管走行在发病中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TOF-MRA序列对30例前庭阵发症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及30例其他眩晕患者的桥小脑角区进行扫描,对两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血管神经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压迫类型、神经血管之间的角度(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VP组NVCC阳性率为93.3%(28/30),显著高于眩晕组56.7%(17/30,χ2=6.296,P=0.012,P<0.05)。VP组最常见的NVCC类型为血管袢压迫(15/28,53.6%)。两组间NVCC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13,P=0.421,P>0.05)。VP组血管神经之间角度45°<α<135°的患者24例(24/30,80.0%),显著高于眩晕组(12/30,40.0%,χ2=10.000,P=0.002,P<0.05)。结论VP组NVCC阳性率高,压迫类型以袢压迫多见,血管神经之间的角度在45°至135°之间与VP发病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压迫型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方法共收集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64例,分为非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对照组)32例和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观察组)32例,应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判断64例患者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及其压迫类型,并对两组间NVCC压迫点至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的最短距离、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双侧椎动脉间血管直径变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观察组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为(6.26±2.02)mm明显小于对照组(8.17±1.98)mm(t=-3.872,P=0.000,P0.01);而观察组椎动脉血管直径(3.53±0.42)mm与对照组(3.44±0.31)mm无明显差异(t=0.962,P=0.340,P0.05);两组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观察组(3.74±0.41)mm与对照组(3.65±0.29)mm间亦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26,P0.05);而观察组的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1.09±0.31)mm明显高于对照组(0.82±0.35)mm(t=3.330,P=0.001,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压迫型VP患者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较近且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MRI特点。方法应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36例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VP组)及36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扫描,进一步比较分析血管神经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的发生率、压迫类型及血管来源。结果 VP组45耳(62.5%)存在NVCC现象,其中39耳(50.0%)存在血管接触,9耳(12.5%)推移关系;对照组21耳(29.1%)存在NVCC现象,均为接触关系。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2,P0.001)。VP组中Ⅰ型22耳(48.9%),Ⅱ型5耳(11.1%),Ⅲ型16耳(35.6%),Ⅳ型2耳(4.4%);对照组Ⅰ型10耳(47.6%),Ⅱ型3耳(14.3%),Ⅲ型8耳(38.1%),无Ⅳ型。VP组与对照组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3,P=0.781)。VP组中34耳(72.3%)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9耳(19.1%)为小脑后下动脉,4耳(8.5%)为椎动脉。对照组中12耳(57.1%)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8耳(38.1%)为小脑后下动脉,1耳(4.7%)为椎动脉。VP组与对照组压迫责任血管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1,P=0.278)。结论 NVCC在VP患者中发生率高,常见于Ⅰ、Ⅲ型,以小脑前下动脉为压迫血管多见。  相似文献   

5.
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偏侧面肌痉挛的病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 3D TOF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偏侧面肌痉挛 (HFS)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3D TOF磁共振血管成像脑干薄层扫描 3 4例HFS患者和 3 5例对照 ,盲法诊断面神经根部解剖改变 ,两组对照分析。结果  ( 1)HFS患者症状侧面神经根部受压迫 3 2侧 ( 94 % ) ,其中血管压迫 3 1侧( 91% ) ,肿瘤压迫 1侧 ( 3 % ) ;无症状侧受血管压迫 6侧 ( 18% ) ;对照组双侧受压迫 3侧 ( 4 % ) ,其中血管 2侧 ,肿瘤 1侧。 ( 2 )常见压迫血管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 11侧 ( 3 8% ) ,椎动脉单独或与小脑后下动脉联合 9侧 ( 2 9% ) ,小脑后下动脉 8侧 ( 2 5 % )。 ( 3 )面神经根部血管压迫发生HFS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为 3 7.2 8。 ( 4 )面肌痉挛侧面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或包绕有 14侧 ( 4 5 % )。结论 研究提示 ,3D TOF磁共振血管成像为目前面肌痉挛病因诊断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HFS的主要病因为患侧面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包绕或与其紧密接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对内囊纹状体梗死(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磁共振证实的内囊纹状体梗死患者26例,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HRMRI检查,利用HRMRI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分布位置,比较MRA与HRMRI识别MCA狭窄能力的差异。结果MRA检查显示MCA狭窄者10例(38.5%),HRMRI显示MCA狭窄者20例(76.9%)(χ~2=4.875,P=0.027)。HRMRI显示MCA狭窄的20例患者,其粥样硬化斑块位于血管管壁的下侧12例(60.0%)、腹侧6例(30.0%)、上侧2例(10.0%)、背侧0例(χ~2=7.600,P=0.022)。结论HRMRI在诊断MCA狭窄方面可信度较高;内囊纹状体梗死患者MCA粥样硬化斑块大多分布在穿支动脉开口对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庭阵发症(VP)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应用MRI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对51例VP患者(VP组)及51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的桥小脑角区进行轴位扫描,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VP组42例(82.4%)患者存在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VCC),其中单侧37例(88.1%),双侧5例(1 1.9%);对照组8例(15.7%)患者有NVCC,均为单侧.VP组NVCC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5.351,P<0.001).VP组NVCC Ⅰ型23耳(48.9%),Ⅱ型5耳(10.6%),Ⅲ型17耳(36.2%),Ⅳ型2耳(4.3%);压迫小脑前下动脉45耳(95.7%).对照组Ⅰ型4耳(50.0%),Ⅱ型1耳(12.5%),Ⅲ型3耳(37.5%),无Ⅳ型;压迫血管均为小脑前下动脉.VP组与对照组分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7,P =0.947).结论 VP患者NVCC的发生率较高,最常见的为单侧NVCC Ⅰ、Ⅲ型的前庭蜗神经与小脑前下动脉交互压迫.  相似文献   

8.
前庭阵发症     
前庭阵发症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血管性眩晕,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常伴姿态不稳,耳鸣等表现,其发病与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有关。目前该病尚缺乏特异的检查方法,MRI发现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现象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现Ⅰ~Ⅲ波潜伏期延长等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有助于诊断。本病治疗首选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对于不能耐受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病人及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发作的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的引出率和各参数指标,探讨其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例伴有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 compression,NVCC)的VP患者作为VP组,并以同期20例年龄、性别分布相仿磁共振检查未见NVCC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者行眼肌前庭诱发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o 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c VEMP)检查,对其VEMPs的引出率和各参数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进一步对VP的VEMPs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VP组o VEMP引出22耳(55%),其非NVCC侧引出16耳(84. 21%)、NVCC侧6耳(28. 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 33,P 0. 05),对照组引出35耳(87. 50%); VP组c VEMP引出26耳(65%),其中非NVCC侧引出17耳(89. 47%),NVCC侧9耳(42. 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 59,P 0. 05),对照组引出35耳(87. 50%); VP组NVCC侧与对照组o VEMP、c VEMP引出率经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 70,P 0. 05;χ~2=13. 65,P 0. 05); VP组非NVCC侧与对照组o VEMP、c VEMP引出率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P 0. 05;χ~2=0. 00,P 0. 05)。(2)在VP组,c VEMP与o VEMP引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83,P 0. 05)。(3) VP组NVCC侧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与非NVCC侧VEMPs各参数值经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VP组NVCC侧与对照组VEMPs各参数值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VP组非NVCC侧与对照组VEMPs各参数值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结论 VP患者NVCC侧VEMPs引出率较低、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NVCC是VP的发病机制之一且VEMPs有助于鉴别病变侧; VP患者NVCC侧前庭上、下神经传导通路均有一定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月到2010年12月对21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的病例资料。将术前MRTA检查情况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11例患者MRTA显示:症状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阳性194例,阳性率达91.9%,MVD术发现血管神经压迫201例,阳性率达95.3%:其中小脑上动脉82例(38.9%),小脑前下动脉41例(19.4%),基底动脉18例(8.5%),小脑后下动脉7例(3.3%),复合压迫42例(19.9%),静脉11例(5.2%)。MRTA显示无血管压迫17例,阴性率8.1%,而术中发现无责任血管10例,阴性符合率58.8%。症状对侧血管压迫阳性38例,假阳性率18%。结论 MRTA是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的有效方法,阳性率高,排除器质性改变致继发性可能外,可清楚显示血管压迫的存在、来源及走向,使术者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1.
<正>前庭阵发症是周围性眩晕的常见病因之一,主要表现为短暂性眩晕发作,发病机制可能为血管神经之间的压迫,目前临床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该病,常用药物为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尚无报道,本研究就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按照2008年Hufner等在Brandt诊断标准基础上提出的新的诊断标准:至少有5次眩晕发作,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神经源性高血压病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MRI采用三维流入血管造影法(3D-TOF)横断面、左右斜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回顾性分析了24例神经源性高血压病人和10例正常人MR表现.结果在神经源性高血压病人组中有22例(91.7%)显示有神经血管压迫,其中17例为延髓左侧腹外侧或左侧迷走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2例为两侧延髓腹外侧或迷走神经根部均有血管压迫,3例为延髓右侧受血管压迫;在正常人组中有3例显示为右侧神经血管压迫,1例为延髓左侧腹侧椎动脉压迫.结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水成像高分辨序列3D-TOF-MRA和3D-FIESTA融合成像在面肌痉挛(HFS)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3例HFS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D-TOF-MRA和3D-FIESTA检查,并原始图像数据传输至GEAW4.6工作站,利用Integrated Registration软件融合处理。以术中观察结果为金标准。结果 术中43例症状侧均可见神经根部血管压迫或接触,融合影像显示症状侧血管压迫与术中显示结果一致41例,不一致2例(1例术中显示为静脉血管压迫,1例为小脑后下动脉细小动脉分支血管压迫);影像检查症状侧血管压迫敏感度为95.35%(41/43),假阴性率为4.65%(2/43),与术中观察结果具有中等一致性(κ=0.678,P<0.05)。结论 3D-TOF-MRA和3D-FIESTA融合成像对血管压迫性HFS病人面神经与血管关系及责任动脉血管显示清晰,且与术中结果一致性高,可作为术前评估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庭神经炎患者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10月武警总医院眩晕研究所病房收治的前庭神经炎患者65例,正常对照组选自武警总医院健康工作人员4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听力学检查和前庭功能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冷热试验为水平半规管功能检查,主要反映前庭上神经功能;cVEMP为球囊功能检查,主要反映前庭下神经功能。 结果 65例前庭神经炎患者冷热试验结果均异常,其中45例cVEMP检测结果异常,异常率为69.2%。48例正常对照者中冷热试验结果均正常,其中2例cVEMP检测结果异常,异常率为4.2%。两组cVEMP检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8.3712,P=0.005)。 结论 cVEMP可以反映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下神经分支的受累情况,对进一步认识和诊断前庭神经炎临床类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MRTA对原发性高血压"颅内血管压迫"病因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影像学原发性高血压“颅内血管压迫”病因诊断的可能性和特征。方法采用稳定快速进动程序(FFE序列)磁共振断层成像血管显像术(MRTA)。分别对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0例正常人进行检查。结果受检者MRTA影像均显现延髓及双侧Ⅸ、Ⅹ颅神经人脑干段和椎动脉,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组中发现9例左侧延髓腹外侧及Ⅸ、Ⅹ颅神经人脑干段有血管压迫,而10例正常组中只发现1例有颅内血管压迫。结论认为MRTA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颅内血管压迫”病因诊断的一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3D TOFMRA)及其后处理技术 (MPR)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两名神经放射科医师盲法分析 38例临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患者的 3D TOFMRA基础图像及MPR图像。结果  (1) 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 ,MRI诊断为血管接触或压迫 31例 ,其中有症状侧血管接触或压迫 2 6例。症状侧与影像上三叉神经存在血管接触或压迫有显著相关 (P <0 0 0 5 )。(2 ) 14例以三叉神经第 2支分布区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 ,85 .7% (12例 )血管压迫神经的中间部位 ;10例以三叉神经第 3支分布区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 ,70 % (7例 )血管压迫神经的侧方 (P <0 0 0 5 )。结论  3D TOFMRA及MPR可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毗临血管的关系 ,血管压迫神经的部位与疼痛的区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在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经磁共振证实的PPI患者32例,全部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和HRMRI检查,利用HRMRI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的分布位置,比较MRA与HRMRI识别BA狭窄能力的差异。结果 MRA检查显示BA狭窄者11例(34.4%),HRMRI 显示BA狭窄者27例(84.4%)(P<0.01)。HRMRI显示BA狭窄的27例患者,其粥样硬化斑块位于梗死病灶同侧25例(92.6%)、对侧2例(7.4%)。结论 HRMRI在诊断BA狭窄方面可信度较高; 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BA粥样硬化斑块大多分布在梗死病灶同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在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1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三叉神经痛(单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所有患者T1-VIBE和T2-SPC两个序列的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检查,分析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显示的三叉神经血管压迫和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并分析磁共振三叉神经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5例患者三叉神经的血管压迫与临床症状有密切关系,且均为单侧临床症状,31例患者的MRI图像显示有听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且35例患者中,对于无症状侧29例患者未见听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三叉神经痛患者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能够清晰的显示出两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情况,对临床具有较佳的指导作用,可以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1例前庭阵发症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对1例前庭阵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以"阵发性头晕7 d,再发2 h"为主诉的82岁女性患者,结合其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特点,诊断为前庭阵发症,随访未再发作。结论临床上遇到反复发作性头晕,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病情反复又排除其他相关疾病时,应考虑前庭阵发症可能,建议试验性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改善症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交界区脑梗死与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交界区脑梗死与颅内外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检查证实的急性交界区脑梗死 4 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交界区梗死部位分为前交界区、后交界区及内交界区 ,利用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和经颅超声多普勒 (TCD)检查判断颅内外主要动脉有无狭窄或闭塞 ,观察梗死部位与血管受累的情况。结果  4 5例中共有 32例 (71 1% )存在相应血管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出现比例最高 (4 7 6 % ) ,其次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31% ) ,大脑前或后动脉狭窄少(11 9% )。动脉异常情况在单交界区与多交界区梗死的患者间无差别 ,但内交界区受累更易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 (P <0 0 5 )。结论 交界区脑梗死患者常存在颅内外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常见 ,尤其在内交界区受累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