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喜得镇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小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原位杂交变化的影响,并探讨NMDA受体原位杂交变化特征及喜得镇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模型,药物组用喜得镇溶液灌胃,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察其行为学改变,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药物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优于模型组(P<0.01),其海马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表达也明显增高(P<0.01).结论喜得镇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学习、记忆功能,这可能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mRNA水平正常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喜得镇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变化的影响,以探讨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变化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及喜得镇对此变化的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模型,药物组用喜得镇溶液灌胃,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小鼠海马神经元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喜得镇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优于模型组(P<0.01),其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表达也明显增高(P<0.01)。结论:喜得镇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与其恢复海马低水平的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表达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胆碱乙酰转移酶原位杂交变化特征及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模型,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小鼠海马神经元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明显降低(P<0.01),其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表达也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下降可能与其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低水平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测石杉碱甲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原位杂目的 观测石杉碱甲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原位杂交变化的影响,以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及石杉碱甲干预作用的机制。方法 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模型,药物组用石杉碱甲溶液灌胃,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小鼠海马神经元 N-甲基 D-天门冬氨酸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 石杉碱甲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优于模型组(P < 0.01),其海马 N-甲基 D-天门冬氨酸受体 mRNA表达也明显增高(P <0.01)。结论 石杉碱甲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与其恢复海马低水平的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mRNA有关。  相似文献   

5.
盐酸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盐酸多奈哌齐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性痴呆小鼠不同时间点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CA1区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雄性昆明小鼠25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VD)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多奈哌齐治疗组。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跳台实验进行行为学测试,HE染色观察海马病理表现及盐酸多奈哌齐对其的影响。结果术后4周时,模型组小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均明显劣于假手术组小鼠(P<0.05),病理改变较假手术组严重,这一变化持续至术后8周仍未恢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在术后4周和8周时,其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CA1区病理表现较模型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持续进行性损害,伴学习、记忆能力障碍;盐酸多奈哌齐对脑缺血-再灌注诱发的VD小鼠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测石杉碱甲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原位杂交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及石杉碱甲对其影响的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模型,药物组用石杉碱甲溶液灌胃,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小鼠海马神经元ChAT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石杉碱甲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优于模型组(P<0.01),其海马ChATmRNA表达也明显增高(P<0.01)。结论石杉碱甲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与其恢复海马低水平的ChAT mRNA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应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其海马p38 MAPK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明显降低(P<0.05),其海马p38 MAPK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 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下降可能与其海马p38 MAPK mRNA表达水平增加有关.p38 MAPK mRNA的表达增加是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下降的分子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小鼠VD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药物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灌胃治疗。术后第29、30天,采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对各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成绩测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神经元ERK表达的变化。结果盐酸多奈哌齐可明显改善V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成绩(P<0.05)。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ERK1、ERK2表达及海马CA3区p-ERK表达较假手术组及治疗组减少(均P<0.05)。结论盐酸多奈哌齐通过增加乙酰胆碱含量,后者作用于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受体)激活ERK,从而有助于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海马神经元内ERK的表达减少可能参与了V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p-ERK)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在V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小鼠VD模型,设立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术后第29、30天,经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对各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成绩测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CA1区ERK1及海马CA3区p-ERK的表达变化。结果:V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ERK1的表达及海马CA3区p-ERK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海马神经元内ERK的表达减少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因此应用能促进ERK表达的药物可能成为治疗VD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R1(NMDAR1,NR1)和R2B(NMDAR2B,NR2B)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夹闭、再通,并腹腔注射硝普钠法制备模型,用盐酸多奈哌齐溶液灌胃,Y-型迷宫试验观察其行为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测大鼠海马神经元NR1、NR2B的表达变化。结果盐酸多奈哌齐组大鼠海马CA1区NR1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NR2B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盐酸多奈哌齐有可能通过降低NR1的表达,提高海马NR2B的表达,从而改善拟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氢麦角碱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将75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纽、模型组和药物纽。药物组和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VD模型,术后第29天和第30天测试学习记忆成绩,术后第30天检测海马AchE含量,并研究双氢麦角碱对二者的影响。结果(1)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明显优于模型组小鼠(P〈0.01);(2)模型组小鼠海马AchE活性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小鼠海马AchE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小鼠(P〈0.05)。结论双氢麦角碱能改善VD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提高海马组织内的AchE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学改变及乙酰胆碱酯酶病理(AchE)活性的变化特征.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VD模型,术后第29天和第30天测试学习记忆成绩,术后第30天检测海马CA1区组织学变化及AchE含量。结果:VD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小;且模型组小鼠海马AchE活性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小鼠海马组织内的AchE活性下降参与了VD的形成,进一步导致VD小鼠的学习和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表达。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组),每组16只大鼠。术后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测定大鼠认知记忆能力变化。3组大鼠脑组织切片行HE染色和APP染色,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对照组大鼠训练第1~4天逃避潜伏期长于IP组(P 0. 01);跨越原平台次数IP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 0. 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脱失明显,而IP可减轻这种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脑缺血再灌注144 h后对照组中APP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0. 01); IP组海马CA1区APP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 0. 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APP的表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记忆减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山楂叶总黄酮组(60、30、15mg/kg),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再灌注3d后脑梗死面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MMP-9的表达。结果山楂总黄酮组(60、30mg/kg)的脑梗死面积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少,MMP-9的表达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山楂叶总黄酮能明显地减少脑梗死的面积,降低MMP-9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与GAP-43变化的关系.方法 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在各时间点处死取脑,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GFAP、GAP-43的表达.结果 不同时间点缺血再灌注组GFAP、GAP-43表达均高于同时期假手术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GFAP与GAP-43高度相关(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与GAP-43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瞬时感受器电位(TRP)C1和TRPM7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 将5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3 h组、缺血2h再灌注12h组、缺血2h再灌注24h组、缺血2 h再灌注72 h组,每组10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缺血侧皮层TRPC1和TRPM7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TRPC1和TRPM7均有均有少量表达.脑缺血2 h再灌注3 h TRPC1表达开始增加,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强,至再灌注12 h达高峰,然后逐渐减弱,再灌注72 h时仍高于假手术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PM7表达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高峰在再灌注24h.结论 TRPC1和TRPM7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