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颅超声溶栓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经颅超声溶栓治疗。对比分析2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再通率等。结果 2组脑动脉闭塞率、总有效率、治疗(7d、14d、28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d后组间神经缺损评分和B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超声溶栓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t-PA静脉溶栓与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巩义市人民医院2015-01—2018-02收治的24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rt-PA静脉溶栓组210例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30例。观察2组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情况,对比2组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结果 2组溶栓前NIHSS评分、FIB、PT、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溶栓6 h、3 d、7 d NIHSS评分、PT、TT均低于rt-PA静脉溶栓组,FIB均高于rt-PA静脉溶栓组,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均高于rt-PA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早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01—2015-01 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均经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41例,超早期(6h)治疗,对照组41例,在6~24h治疗,观察治疗后在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显效率34.15%,总有效率78.05%,血管再通率51.22%,出血转化率29.27%;观察组显效率51.22%,总有效率90.24%,血管再通率82.93%,出血转化率9.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在血液流变学高切、低切和Fib、ADL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间以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24h、1周、2周较治疗前有改善,治疗后2h、24h、1周、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早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能提高血管再通,降低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和椎-基底动脉(VB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别对19例发病<6 h及21例发病6~9 h不同血管(ICA 12例,MCA 18例,VBA 10例)闭塞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2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90 d用修正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溶栓后血管再通率:MCA组77.8%,VBA组50.0%,ICA组3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6 h组和6~9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两组间NIHSS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时预后良好率:MCA组77.8%,ICA组41.7%,VBA组30.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发生颅内出血4例,血管再闭塞1例.结论 动脉溶栓治疗MCA闭塞的疗效最好,ICA闭塞次之,VBA闭塞较差.动脉溶栓时间窗<6 h与6~9 h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提示对PWI/DWI不匹配的患者,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可放宽到9 h.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成像(MRA-DWI)不匹配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符合溶栓标准且溶栓前行1.5 T超导磁共振(MRI)检查的3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MRA-DWI不匹配组及MRA-DWI匹配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间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溶栓治疗后第1天及第14天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治疗后第14天MRA-DWI不匹配组基本治愈率50.00%,总有效率94.44%, MRA-DWI匹配组基本治愈率5.55%,总有效率66.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后48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1.11%、55.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成像不匹配能准确预测缺血半暗带,指导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3~6 h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4例发病3~4.5 h和18例发病4.5~6 h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20%,分别行静脉和动脉内超选择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观察血管再通率、出血率,治疗后90 d用修正Rai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溶栓后2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NIHSS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率:静脉溶栓组55.9%,动脉溶栓组61.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静脉溶栓组47.1%、动脉溶栓组77.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率:静脉溶栓组17.6%,动脉溶栓组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头颅MR PWI/DWI不匹配时,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生3~4.5 h内静脉溶栓与4.5~6 h内动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两者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62例,分为前循环组(34例)和后循环组(28例),均采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比较2组病因分型、血管再通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溶栓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溶栓后1个月病死率。结果前、后循环组患者病因分型均以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2组NIHSS评分、GCS评分和BI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前和1周后NIHSS评分、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溶栓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高于后循环组(P0.05),但2组溶栓后1个月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有显著的效果,更适用于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超选择动脉内溶栓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闭塞1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5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r-TPA行动脉内溶栓.其中血管明显狭窄7例,溶栓后采用支架血管内成形术.结果 溶栓后完全再通31例,部分再通14例.治疗前欧洲卒中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为(55.50±13.25),治疗后7dESS评分为(90.85±15.3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7例血管明显狭窄者,支架置入术后血管残余狭窄<16%.结论 r-TPA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对合并严重动脉狭窄的病人,动脉内溶栓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部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近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10—2012-11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局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局部治疗组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局部溶栓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静脉溶栓治疗,分析局部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痊愈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近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局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后NIHSS评分均高于溶栓前,前者溶栓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后ESS评分均高于溶栓前,前者溶栓后ESS评分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治疗组溶栓后自理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前者缺陷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后颅内总出血率和病死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局部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较好效果,且对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具有较好的帮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应用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20例,尿激酶100万~150万 U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静滴,30 min内滴完;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1 d、7 d和14 d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1 d、7 d和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致死性出血和药物过敏反应.结论 应用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4.5h内,平均2.86±0.8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分为两组,溶栓组50例患者给予rt-PA 0.9mg·kg-1·d-1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组23例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比较溶栓和常规治疗后24h、7d及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7d及14d时,NIHSS评分较溶栓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头颅MRI/CT及临床表现提示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h内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171例,联合溶栓组46例,单用rt-PA组39例,单用尿激酶组34例,对照组52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d 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死亡率。结果 4组治疗后14d分别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14d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再发脑梗死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脑出血率与单用rt-PA组及单用尿激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抗凝及营养脑神经细胞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14天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量表)评定,判断疗效。各组患者适当给予降压治疗,使血压维持130~150/85~95mmHg之间。结果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间显效率、总有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安全且疗效显著,可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窗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LAA型脑梗死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9例,2组患者均接受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rt-PA溶栓时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8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共124例,其中发病后3~4.5 h行rt-PA溶栓共64例设为对照组,发病后3 h内行rt-PA溶栓共60例设为观察组; 比较2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治疗前后NIHSS评分、随访mRS评分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后1和7d 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后7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组患者随访mRS评分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组患者出血性脑梗死和脑部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实质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在发病后3 h内行rt-PA溶栓在可提高溶栓效果和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发病后3~4.5 h溶栓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远期疗效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风险方面两者接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6例发病于4~12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治疗。结果经溶解血栓治疗后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2例;溶解血栓治疗后14d基本痊愈1例,显著进步3例,进步1例,死亡1例。溶栓后无颅内出血。结论早期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能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灌注成像的影响。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5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于溶栓前、后行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CBF、CBV降低,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组大部分患者溶栓后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值显著增加(P<0.01),rMTT值减小(P<0.01)。对照组常规治疗后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值明显减低,rMTT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溶栓组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rMTT值明显减少(P<0.01)。溶栓组神经功能恢复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rMTT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急性脑梗死病人217例,先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部位,然后用导引导管或微导管按1万U/min的速度向责任血管泵入尿激酶,每注射10万U即重复血管造影,如果造影显示堵塞血管已经再通则停止溶栓治疗,在治疗2 h、 24 h、7 d、14 d按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65.90%(143/217),溶栓2 h、24 h、7 d和14 d的有效率分别为70.05%、70.97%、76.96%和79.26%。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能恢复血流灌注,阻断脑梗死病理过程,避免脑细胞坏死,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09—2015-09收治的62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1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rt-PA溶栓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量表)评分,观察2组临床效果、继发性脑出血率及病死率、血管再闭塞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5%)高于常规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继发性脑出血、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