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临床上少见的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经光镜和/或电镜检查后确诊的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1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肌电图、心肌酶学以及肌肉组织病理活检特点。结果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四肢近端肌无力和对运动不耐受;血清肌酶普遍升高;肌电图可呈典型肌源性损害改变;肌肉活检均可见脂质沉积特征性改变。病理示肌纤维内可见大量细小空泡或裂隙形成,油红O染色显示肌纤维内脂滴含量明显增多。结论 LSM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肌无力,病理改变以肌纤维内脂滴沉积为主,小剂量泼尼松龙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的临床特征、病理改变、代谢异常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3例LSM患者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所见及血、尿代谢检查结果 ,结合文献报道总结LSM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并对多发性肌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讨论。结果 3例患者均有对称性肌无力和/或肌痛,肌酶谱增高,最初均诊断为多发性肌炎,经激素治疗可好转,但病情反复。肌肉病理显示肌纤维大小不等,大量肌纤维内可见类圆形空泡,油红O染色见肌纤维内大量红染的脂滴沉积。经调整饮食、口服维生素B2、左卡尼汀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应用Bohan/Peter标准可能导致对多发性肌炎的过度诊断。对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痛的患者,不要盲目应用激素治疗,应积极进行骨骼肌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被误诊的原因。方法分析8例确诊为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资料。结果LSM的临床特点是四肢近端肌无力和运动不耐受;肌酶谱轻中度甚至重度升高;肌电图表现肌源性损害、神经源性损害或混合性损害;肌肉病理学检查显示肌纤维中大小不等的空泡形成;7例0R0染色显示Ⅰ型肌纤维中大量脂质颗粒沉积,1例显示脂肪成分正常者电镜检查可见肌纤维内大量脂滴沉积,呈串珠状排列。2例进行神经活检,1例正常,1例光镜下部分髓鞘变薄,崩解脱失。电镜下髓鞘板层分离,雪旺氏细胞内出现脂滴沉积。确诊的LSM曾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脊肌萎缩症、胶原血管病、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结论LSM很易被误诊为其他肌病或神经源性肌病,肌肉活检及组化OR0染色可能染色不成功造成阴性结果,电镜检查是诊断LSM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肌炎15例临床与肌肉病理孙东华,高凤琴,李维起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是累及骨骼肌的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诊断标准是:(1)近端肌肉无力伴肌痛或萎缩。(2)肌纤维灶性坏死、再生和单核细胞浸润。(3)血清酶谱CPK升高。(4)肌电图有多灶性肌原性改变。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及肌肉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6例LSM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和神经传导、肌肉活检病理改变.结果 LSM主要临床特点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近端肌无力为主,症状呈波动性,肌无力重而肌萎缩轻.血清肌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肌电图多为肌源性损害,激素、核黄素治疗有效.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症、心肌炎、胃肠道疾病等.肌肉病理学特点为肌纤维内可见大量均匀的小筛孔样空泡,部分空泡融合成大泡或形成裂隙状.ORO染色证实筛孔样空泡被大量红染的脂肪颗粒充填,受累肌纤维以Ⅰ型纤维为主.4例患者行电镜检查可见肌原纤维间有大量脂滴沉积,其中1例伴有异常线粒体增多.结论 LSM是一种以易疲劳和肌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脂质代谢障碍性肌病,肌无力较重而肌萎缩轻.神经电生理改变相对较轻,部分患者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激素、核黄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肌肉活检病理学检查是诊断LSM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肌肉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LSM患者的临床、肌肉病理和神经电生理资料.结果 此组患者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近端肌无力,活动后易疲劳,血清肌酶升高;HE染色见肌纤维内出现大量裂隙样改变及微小空泡,油红O染色反应增强,表现为肌纤维内空泡或裂隙充满脂肪滴,ATP染色显示两型肌纤维均受累,以I型肌纤维为主;电镜证实肌纤维内有大量脂肪滴沉积.部分病例肌电图表现为肌源性损害.8例LSM患者经卡尼汀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结论 LSM是一种以肌无力和运动不耐受为主要表现的脂质代谢性肌病,病理改变以肌纤维内脂质沉积为主,采用卡尼汀和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眼外肌受累的特点。方法收集1例以眼外肌麻痹为突出表现的多发性肌炎叠加综合征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在炎性肌病中眼外肌受累的特点。结果(1)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6498U/L,抗核抗体(1:320)阳性(均质型),肌电图提示肌源性受损,重频刺激试验阴性;(2)肌肉活检:可见明显的肌纤维变性坏死、吞噬现象及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MHC-I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广泛肌纤维图MHC-I表达阳性以及炎性细胞浸润MHC-I表达阳性的正常肌纤维。结论眼外肌麻痹是炎性肌病的少见表现。在眼外肌麻痹的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炎性肌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肌炎伴脂质沉积性肌病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为横纹肌弥漫性炎性疾病,常常引起进行性、对称性的肢带肌、颈肌和咽部肌肉的无力及萎缩,它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就诊于神经内科,也可以与许多结缔组织疾病并存,但与脂质沉积性肌病(LSM)合并存在的情况国内未见报道。我们在诊治多发性肌炎患者中发现2例合并脂质沉积性肌病。肌活检提示:肌炎伴脂质代谢异常。现就2例病例的临床病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貌似多发性肌炎的脂质沉积性肌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0岁.因四肢无力6个月,加重1个月于2001年5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6个月出现四肢无力,不能长距离行走,上、下楼困难.3个月后出现抬头费力、咀嚼无力.入院时查体:双眼球活动自如,转头耸肩力弱,四肢肌肉有轻度握痛,四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Ⅳ级,肌张力减低,双侧腱反射对称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无感觉障碍.辅助检查:肌电示肌源性损害.心肌酶明显升高,特别是肌酸肌酶(CK)增高10倍.临床考虑为多发性肌炎.后做肌肉活检,苏木素-伊红(HE)染色,肌纤维内可见细小空泡,Ⅰ型纤维受累为主,油红"O"脂肪染色(ORO),肌纤维内可见大量脂滴.临床诊断为脂质沉积性肌病,经激素治疗后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0.
肌纤维内脂滴增多在炎性肌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在炎性肌病中肌纤维内脂滴增多的发生频率、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油红O染色显示肌纤维脂滴,依据肌纤维内脂滴的含量将患者分为大致正常和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各组患者肌力、肌酶谱、肌肉组织病变程度、病程和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情况。结果 在53例肌肉标本中, 37 7%有脂滴明显增多。与脂滴正常组相比,脂滴明显增多组肌纤维坏变程度和临床肌力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用激素治疗患者出现脂滴明显增多的几率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部分肌炎患者有肌纤维内脂滴增多,主要与肌纤维病变有关,细胞能量代谢的异常又可能促进肌纤维的病变,加重肌肉无力。  相似文献   

11.
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目的从临床和肌肉病理的角度分析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特点。方法收集20例LSM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做肌肉活检,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和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并在电镜下观察。结果结合临床和病理特点可将病例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近端肌无力,肌酶谱明显升高,对激素治疗敏感;第二组呈慢性迁延性病程,表现肌无力和对运动不耐受,对激素治疗不敏感,肌纤维内线粒体异常比较明显。对20例病人的肌肉活检发现I型肌纤维为主的肌纤维空泡样变,油红“O”染色示脂滴明显增多,电镜也证实肌纤维内脂滴堆积,部分病例伴有异常线粒体增多。结论脂质沉积性肌病是一组生化方面十分复杂的疾病,属于线粒体肌病的一个类型,临床上以不能耐受运动和近端肌无力为主,病程呈波动性,部分可有自发缓解,肌肉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两组的临床病理差异可能提示脂肪代谢障碍的不同环节或不同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肌病伴脂质沉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了了解线粒体肌病与脂质累积性肌病的关系 ,我们观察了 2 9例线粒体肌病和 36例脂质累积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和肌肉病理改变 ,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 ,对 6 5线粒体肌病和脂质累积性肌病的肌肉活检标本进行观察。结果 :2 9例线粒体肌病或线粒体肌脑病肌肉活检中 ,12例伴有脂滴轻 -中度增多。 36例脂质累积性肌病中 ,绝大多数表现为单纯肌病 ,6例合并周围神经病 ,9例肌肉活检除脂滴大量堆积在纤维内以外 ,有不典型的 RRF。结论 :部分线粒体肌病和脂质累积性肌病的肌肉组织中可见线粒体异常和脂滴增多并存 ,说明线粒体异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脂肪代谢障碍。脂肪代谢障碍是导致肌肉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血清对器官型培养脊髓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血清对器官型培养的脊髓片的影响,探讨ALS运动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 取120只生后8d乳鼠的腰段脊髓切片240片做器官型培养,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健康对照血清(对照组120片)和含有较高浓度谷氨酸(Glu)的ALS患者血清(ALS组120片),培养4周,计数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和后角中间神经元的数目,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观察线粒体酶活性改变,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Glu、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脊髓片在体外生长良好,α运动神经元(约15个/张脊髓片)和后角中间神经元(约40个/2 5mm2 )的数目稳定。而ALS组的脊髓片在培养4周时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减少(约7个/张脊髓片),SDH染色明显减弱。用ALS患者血清干预后,培养液中LDH、MDA的含量在培养3周后较对照组分别升高了22 4%和48 2%,而SOD则下降了12 6%;ALS组培养液中的Glu含量在各时点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 .01 )。结论 Glu兴奋毒、自由基损伤在AL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脊髓的器官型培养技术为ALS损伤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报告4例LSM的临床特点,并对治疗前后的肌肉活检进行病理研究。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为进行性四肢无力,以近端肌为重,其中1例以活动后肌无力明显加重为主。血清肌酶谱增高或正常。肌电图以肌源性损害为主。肌肉病理检查(光、电镜下)示肌纤维中大量脂质颗粒沉积,Ⅰ型肌纤维受累重。经低长链脂肪酸饮食、激素,核黄素治疗,症状基本恢复,复查肌肉病理示肌纤维中脂质颗粒基本消失。结论LSM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疾病,临床以不能耐受运动和近端肌无力为主要表现,肌肉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LSM是可以治疗的。  相似文献   

15.
脂质沉积性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8例确诊为LSM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肌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患者进行性肌无力、血清肌酶升高、病理检查发现肌纤维内脂滴明显增多,脂滴空泡呈“申珠”样排列。结论:ISM是肌纤维内脂肪酸代谢障碍导致的肌病,病理检查电镜是确诊LSM的主要依据,同时应与其他肌病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 LSM)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2013年确诊的26例L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LSM主要临床特点为近端无力和运动不耐受,肌酶谱轻中度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或神经源性损害,肌肉MRI检查早期选择性累及大腿后组肌群,尿和血代谢可出现特异性改变,病理检查油红O染色显示空泡为大量脂滴充填,电镜证实肌纤维内脂滴堆积;积极治疗可好转,但病情易反复.结论 LSM临床表现不特异,肌活检是目前诊断LSM的重要方法,LSM患者肌肉MRI、尿和血代谢有特征性改变,基因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和肌肉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例LSM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肌肉病理资料。结果 LSM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以近端肌无力为主,伴肌萎缩;发作期血清肌酶轻、中度升高,血脂升高或正常,肌电图多为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源性损害;肌肉病理为I型纤维受累重,肌纤维内散在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或缺损(脂质颗粒),线粒体受压变形;对激素治疗反应好。结论临床表现和肌酶检查对LSM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确诊依靠肌肉病理活检,早期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原累积性肌病(MGS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开放式肌肉组织活检术及肌肉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29例MGSD患者的病理特点,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清肌酶及EMG等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本组MGSD检出率为1.88%(29/1540)。29例MGSD患者中男19例,女10例。起病年龄1~67.5岁,中位数为13岁。病程3个月~41年,中位数为7年。主要的首发症状为肢体无力(65.52%)、不耐受疲劳(24.14%)和活性耐力差伴反复呼吸困难(3.45%),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96.55%)、颈肌无力(37.93%)和呼吸肌无力(13.79%)等。27例患者行肌酸激酶(CK)检查,中位数为1266.00 U/L,其中CK正常者2例(7.41%),CK升高者25例(92.59%),且以轻-中度升高为主。29例患者EMG检查均有异常,其中86.20%的患者EMG表现为肌源性损害或肌源性损害合并肌强直电位。HE染色29例患者均出现特征性的空泡样变性坏死肌纤维,空泡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且20例空泡样变纤维中出现嗜碱性颗粒。PAS染色阳性。结论 MGSD患者发病年龄及病程波动范围大,患者均以进行性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有颈部肌肉及呼吸肌受累。肌肉酶组织化学染色有明显肌纤维空泡样坏死变性,有助于明确MGS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We compared serum creatine kinase (CK) levels between spinobulbar muscular atrophy (SBMA) an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and reviewed available histochemical studies of frozen sections of muscle biopsies. CK levels and the frequency of patients with elevated CK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BMA group when compared with the ALS group. CK levels occasionally approached values up to 8 times the upper limit of normal in the SBMA group. In addition to the chronic neurogenic changes in the muscle biopsy, all SBMA patients showed one or more myopathic changes. Increased numbers of markedly hypertrophic fibers were consistently seen in all patients.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 elevated CK level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hypertrophic fibers or to other myopathic featur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recommend genetic testing for SBMA in cases of male patients with motor neuron disease who present with a significantly elevated serum creatine kinase level, even when other characteristic clinical features of SBMA are absent. Muscle Nerve 40: 126–129, 20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