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 H)的治疗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并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 入术的IIH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清醒状态和术后即刻测静脉窦狭窄远近端压力差。术后1周复查腰椎 穿刺测颅内压,随访术后1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6~12个月行DSA检查,评估静脉窦支架置入术 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IIH的治疗作用。 结果 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75例(77.3%)女性,22例(22.7%)男性,中位年龄35(15~57)岁。术 前存在视力障碍74例(76.2%),头痛54例(55.7%)。97例患者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其中93 例行单侧静脉窦狭窄支架治疗,4例行双侧静脉窦狭窄支架治疗。支架置入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支架 置入术后静脉窦狭窄远近端压力差减小(18.1±7.1 vs 1.1±1.0 mm Hg,P<0.001),腰穿检查脑脊液压 力显著下降(297.0±44.8 vs 215.0±41.2 mm H2O,P =0.004)。76例患者完成了1年临床随访,其中64例 视力障碍患者中56例(87.5%)明显好转,43例头痛患者中40例(93.0%)头痛减轻或消失。DSA检查随 访62例,3例(4.8%)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例(3.2%)出现硬脑膜动静脉瘘。 结论 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合并静脉窦狭窄的II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静脉窦狭窄在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腔内支架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应用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的患者,观察资料包括临床症状、眼底检查、颅内压测定、脑血管造影情况、治疗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期间共有7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行逆行脑静脉造影并行静脉窦测压后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其中4例伴有头痛,1例伴有鼻漏,术后伴发症状均有改善;7例患者均有视力下降,术后6例视力有所好转,1例术后视力无好转。结论怀疑存在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应行逆行脑静脉造影并且静脉窦测压。对于因静脉窦狭窄引起症状的患者,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脑静脉窦血栓的综合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综合应用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对我科1997年7月~2005年6月收治的99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综合血管内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静脉窦置管溶栓合并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方案1),38例患者接受颈动脉溶栓合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56例患者接受单纯颈动脉溶栓(方案3),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99例患者中有94例颅内压降至300 mm H_2O, 75例患者静脉窦实现再通,93例患者循环时间降至11 s以下。结论综合应用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等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以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此类静脉窦血栓形成患 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6年7月以“视力障碍”住院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4例。对患者的人口学 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 本组34例患者中男性18例(52.9%),女性16例(47.1%),平均发病年龄(36.1±12.9)岁,亚 急性起病11例(32.4%),慢性发病23例(67.6%)。34例患者中感染引发疾病的有5例(14.7%);非 感染因素29例(85.3%)。临床症状中视力下降29例(85.3%)(双眼视力下降23例,单眼视力下降6 例),阵发性黑蒙8例(23.5%),复视1例(2.9%)。伴随头痛9例,眼痛1例,颈痛1例,耳鸣2例,头晕1 例,症状性癫痫2例。主要体征为视盘水肿29例(双眼视盘水肿27例,单眼视盘水肿2例);静态视 野检查中仅6例(17.6%)正常,18例(52.9%)表现为弥漫性视野缺损或全视野缺损,其中双眼受累11 例(32.4%),单眼受累7例(20.6%)。33例患者行腰穿检查,颅内压<180 mm H2O者1例(3.0%),颅内 压180~330 mm H2O者14例(42.4%),颅内压﹥330 mm H2O者18例(54.5%)。34例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 有7例(20.6%)仅累及1个部位静脉窦,26例(76.5%)累及2个或2个以上部位静脉窦,有12例(35.3%) 出现脑实质或脑膜病变,而多达22例(64.7%)无新发脑实质损害。 结论 以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脑静脉窦血栓好发于中青年,多隐匿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颅压, 近一半患者静态视野损害重,血栓好发于横窦和乙状窦,且好发于多个部位静脉窦,多数无明显的 脑实质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机械性碎栓治疗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3例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了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单纯机械性碎栓治疗5例,机械性碎栓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的患者18例.术后规范抗凝治疗12个月,同时筛查静脉窦血栓病因,并给予相应处理.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包括眼底视盘检查、GCS评分、mRS评分,腰穿和MRV或DSA检查.结果 机械碎栓治疗后即刻,所有患者静脉窦主干血流恢复.患者出院前神经功能评分2.1±1.1较术前3.7±1.2明显改善(P<0.05),GCS评分11.5±4.6较术前10.5±3.4明显改善(P<0.05),其中mRS评分0~1分患者9例,2分6例,3分及以上7例,死亡1例,另有4例自动出院后死亡.术后3个月回访,所有患者眼底视盘水肿消失,腰穿压力恢复正常,mRS评分0~1分患者14例,2分3例,3分1例.术后12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17例,2分1例,未见患者血栓复发.结论 机械碎栓是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或者是重症患者应尽早采用机械性碎栓治疗.  相似文献   

6.
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9例(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静脉窦狭窄)患者进行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及支架置入术。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个月。结果:1例患者施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8例患者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5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开通吸栓治疗,所有8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团注肝素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0000~2900000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0000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狭窄或闭塞静脉窦均获得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特发性颅高压(IIH)综合征合并静脉窦狭窄(CVS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5例诊断难治型IIH合并局限性CVSS患者行静脉窦造影及压力测定,对其中狭窄两端压力差超过150mm H2O(1 mm H2O=0.0098 kPa)的14例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检测静脉窦的形态、压力差、临床改善情况.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并发症和静脉窦是否通畅.结果 所有患者支架成形术成功.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高颅压症状迅速缓解.随访期间临床症状无复发,DSA或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显示静脉窦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 对于存在CVSS的IIH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9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出院后随访9~30个月,内容包括腰穿、眼底检查和MRV或DSA检查. 结果 出院时9例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0分恢复到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平均随访20个月后无一例患者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结论 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H)伴静脉窦狭窄的疗效差异。 方法 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或球囊 扩张)的IIH伴静脉窦狭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过程、围手术期管理和临床结局进行了前瞻性连续 性登记。介入治疗方案由神经介入医师和患者协商决定。临床结局改善程度分为3级:症状消失、症 状改善、症状无变化或加重。通过比较支架组和球囊扩张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症状消失的比 例,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支架组26例,球囊扩张组1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人口学 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术后颅内静脉窦狭窄两端的压力差显著低于球囊扩张组(中位 数:0 vs 7 mm Hg,P <0.001)。与球囊扩张相比,接受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术后3个月(57.7% vs 0, P <0.001)、6个月(88.5% vs 5.9%,P <0.001)和12个月(88.5% vs 23.5%,P =0.001)症状消失的比例 更高,提示临床预后更好。 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IIH伴静脉窦狭窄的效果优于球囊扩张,但该结论还需要未来开展多中心随机 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静脉侧枝的开放和再通情况以及颅内压变化。方法用TCD 2MHz探头检测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颅内静脉的血流速度以及动脉频谱形态的变化。结果 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颅内静脉(大脑中深静脉、基底静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增高(139cm/s,118 cm/s,99 cm/s,103 cm/s,58cm/s),动脉频谱呈高阻力,经过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颅内静脉血流速度下降,颅内动脉频谱由高阻力型恢复正常。结论 TCD能可靠无创、准确地检测颅内静脉,在病程中通过多次的TCD检查,可以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静脉侧枝的开放和再通情况以及颅内压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病例,总结CVST患者 头痛的特点,提高神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CVST病例,回顾其头痛特点、临床表 现、影像学检查及化验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共入组18例CVST患者,本组CVST最常见的部位是横窦(77.8%,14/18),其次为乙状窦(61.1%, 11/18)和上矢状窦(50%,9/18);14例(77.8%)存在多个颅内静脉窦血栓。所有患者均以头痛为首 发症状,其中7例(38.9%)为单纯性头痛;11例合并其他临床症状,包括癫痫(38.9%,7/18)、呕吐 (44.4%,8/18)、肢体麻木(11.1%,2/18)、肢体无力(16.7%,3/18)、眼部症状(22.2%,4/18)以及 意识障碍(11.1%,2/18)。9例(50%)为偏侧头痛,其中8例(88.9%,8/9)存在同侧CVST;头痛视觉 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平均7.0分(3~10分);头痛发病形式5例(27.8%)为急性, 12例(66.7%)为亚急性,1例(5.6%)为慢性。 结论 头痛是CVST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偏侧头痛CVST患者血栓以头痛同侧多见;头痛亚急性起病的 患者,尤其需注意CVST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头痛为唯一临床表现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患者的头
痛特征。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以头痛为唯一临床
表现的CVT患者。以头痛为唯一表现指除头痛外无提示颅内压升高的体征,且脑脊液压力正常,影像
或脑脊液检测显示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分析这类患者的头痛特征(部位、发作模式、演变和强度)。
结果 共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年龄40岁,女性6例(75%)。最常受累的静脉窦是侧窦(7例,
87.5%)。4例患者累及左侧侧窦,头痛均位于左侧;4例患者累及中线静脉窦(上矢状窦或直窦),头痛
均为双侧性。头痛发作模式:进展性头痛7例,闪电样头痛1例;演变:持续性7例,间歇性1例;强度:严
重头痛7例,中等程度头痛1例。
结论 对于仅表现为头痛并且颅内压正常以及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VT患者,侧窦受累很常见,尤
其是左侧。头痛部位与受累静脉窦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13.
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脑静脉 回流受阻、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具有较高死亡率。成年女性则以口服避孕药物和 围产期多见。由于妊娠引起的CVST危险因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早期对妊娠合并CVST的诊治具有一 定难度。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对妊娠相关CVST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等 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早期发现、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联合应用颅脑常规MRI、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CUBE T_1序列及SWI对颅内静脉窦及其内血栓的显像,评价3D CUBE T_1序列和SWI对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3月-2017年9月临床疑诊CVST的34例患者。行颅脑MRI平扫、MRV、SWI、3D CUBE T_1序列检查。将颅脑平扫与MRV的诊断结果作为确诊CVST的参照诊断,应用ROC曲线分析评估3D CUBE T_1序列及SWI在患者及静脉窦血管节段水平诊断CVST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以参照诊断为依据评判CVST的阳性患者共9例,共累计24处病变静脉窦节段。3D CUBE T_1序列在患者水平诊断CVS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5.2%,ROC曲线下面积为0.98;在静脉窦节段水平诊断CVS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和97.7%,ROC曲线下面积为0.97。SWI在患者水平诊断CVS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76.2%,ROC曲线下面积为0.71;在静脉窦节段水平诊断CVS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和95.4%,ROC曲线下面积为0.83。结论与SWI相比,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CUBE T_1序列对CVST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准确性高,能够为CV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H) occurs rarely, with severe patients recalcitrant to 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ten requiring cerebrospinal fluid diversion. We report two patients with variant IIH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venous sinus stenting: 1) A 65-year-old man with severe vision loss, papilledema, and cognitive decline treated with four telescoped stents across a long, severely stenotic transverse-sigmoid system, and 2) a 58-year-old woman with headaches, vision loss, and papilledema secondary to a jugular paraganglioma causing severe jugular bulb stenosis that required contralateral venous sinus stenting. At 3-month and 1-month follow-up, respectively, ophthalmologic examinations showed vision improvement. The first patient also had improved cognition, and the second patient also had improved head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