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丁螺环酮并用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抑郁症治疗中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一是起效缓慢 ;二是药物副反应问题[1 ] 。故而在临床需要有新的增强抗抑郁药疗效 ,但又不增加抗抑郁药物副反应的方法。文献报道丁螺环酮对抗抑郁剂有增效作用[2 ] 。为此 ,我们在临床应用丁螺环酮并用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 ,并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其增强抗抑郁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1 1 研究对象 :病例选自我院的心境障碍抑郁发作的住院病人。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心境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3] 。年龄 18~ 6 5岁。性别不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2 1项总分…  相似文献   

2.
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诱发躁狂发作 (下称转躁 )虽然有过一些报道 ,但多局限于针对双相抑郁及单相抑郁的研究 ,至于对其它疾病的转躁差异 ,手边文献尚未见报道。作者就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文对象共 2 95例 ,均为 1991年 1月至1997年 12月之间我院单独使用抗抑郁剂治疗的住院病人。其诊断分别符合CCMD - 2 -R中有关双相抑郁(42例 )、单相抑郁 (131例 )、抑郁性神经症 (6 8例 )、强迫症 (54例 )的相应诊断标准。上述病例中 ,共有 2 3例在接受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诱发躁狂发作 ,其BRMS…  相似文献   

3.
<正>躁狂急性发作常需予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催眠药物治疗[1]。艾司唑仑注射液是苯二氮艹卓类抗焦虑药物,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为探讨艾司唑仑注射液治疗躁狂急性发作的效果,以氟哌啶醇注射液为对照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来源于2014年6月至12月我院住院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2]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2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3]评分20分;  相似文献   

4.
96例老年抑郁症用药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但目前抗抑郁药物对老年抑郁症治疗报导甚少。为此,我们对本中心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间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97例住院老年抑郁症病人的抗抑郁药物治疗进行分析,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季节的变化而出现抑郁发作者已见报道[1] 。为此 ,本文把有与无季节性发作的抑郁症作比较研究 ,试回探讨其临床特征 ,旨在对抑郁症的认识提供一些有意义资料。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为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符合CCMD - 2 -R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药物依赖、酒精中毒及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者。本文中的有季节性发作规律的抑郁症 (下称A组 )是参考Rosenhal[2 ]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定义来确定的 ,即至少连续 2年秋冬季节发生抑郁 ,春夏季缓解或转为躁狂 ;非首次发作又无…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与抑郁性神经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研究认为 ,抑郁症与抑郁性神经症属于同一类疾病 ,有着相同的生物学基础 [1、2 ] ,也有人认为它们完全不同 [3]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两症的临床对比 ,观察其异同点。1 对象和方法病例来自我院门诊和首次住院病人。符合 CCMD- 2 - R诊断标准 ,既往无双相情感障碍发作史 ,既往无严重躯体疾病和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 ,入组前 4周未经系统的抗抑郁治疗。共 6 0例。其中抑郁症 2 8例 ,男性 10例 ,女性 18例 ;年龄 17~ 6 2岁 ,平均 (36 .8± 9.7)岁 ;病程 1~ 30 7月 ,平均(32 .7± 10 .1)月 ;受教育年限 2~ 15年 ,平均 (6 .7± 2 .6 )年。抑…  相似文献   

7.
抗抑郁药治疗强迫症引起躁狂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在强迫症治疗中引起躁狂发作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中83例强迫症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强迫症引起躁狂的发生率为19.28%,各种抗抑郁药均可引起。联合小剂量抗精神药可降低其发生率。结论:抗抑郁药物治疗强迫症可引起躁狂发作,其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正>心境障碍转为轻躁狂、躁狂或混合发作状态与抗抑郁药物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特别有争议的话题。为了明确"抗抑郁药物相关的心境障碍"的术语,国际双相障碍协会(ISBD)一直推荐使用"治疗性急性心境转换"来取代"抗抑郁药物导致的转相"。ISBD关于"治疗性急性心境转换"的定义提供了操作性诊断标准,在将转相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到时间、病程、严重性等因素[1],但是无论如何,这种病理现象的存在与抗抑郁药物不无关系,无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瞻性探讨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抑郁发作过程中出现转相的几率。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的190例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在医生针对性选择抗抑郁药物治疗情况下进行为期3个月的前瞻性观察,评价转相发生率。结果 1 3个月的治疗中,190例患者转相18例,转相率为9.47%。2男性患者转相率为6.56%,女性患者转相率为1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05)。3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转相率分别为5.88%和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9,P0.01)。4应用心境稳定剂与未使用心境稳定剂者转相率分别为13.8%和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P0.05)。5服用2种或2种以上抗抑郁药物者与仅服用一种抗抑郁药物者转相率分别为12.96%和8.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6有心境障碍家族史者与无心境障碍家族史者转相率分别为18.4%和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7转相时间大约在用药后一个月左右。8各种抗抑郁药物转相几率差异不明显。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在抗抑郁药物治疗下会出现一定比例的转相。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用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 3 5例 ,取得良好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3 5例系我院 1998年 10月~ 1999年 8月间资料完整的门诊及住院病人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 (CCMD -2 -R)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Hamilton抑制量表 (HAMD) 2 1项版本前 17项总分≥ 18。且无严重或慢性躯体性疾病及癫痫等脑部器质性病史。其中男 11例 ,女 2 4例 ,平均40 2± 2 5岁。以往曾接受抗抑郁药治疗无效者 10例 ,老年抑郁症 6例。1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用药前停用各种药物后 ,给予阿米替林 2 5mg/次 ,…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别抗抑郁药物的转躁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不同类型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发作过程中出现转躁的发生率。方法对675例接受各种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躁狂发作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比较不同类别抗抑郁药物的转躁率。结果共有97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转躁,总转躁率为14.4%(97/675);单一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抑郁患者转躁率9.1%(36/396),单一服用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回收抑制剂(SNRI)文拉法辛的抑郁患者中转躁率22.8%(24/105),单一服用去甲肾上腺素与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物(NaSSA)米氮平的患者转躁率14.6%(6/41),单一服用三环抗抑郁药物(TCA)者转躁率27.2%(18/66)。以上组别转躁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4.42,P<0.01),而SSRI分别与SNRI、TCA之间的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意义(2=11.99,P<0.01;2=18.1,P<0.01)。任何两种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者转躁率36%(9/25),一种抗抑郁药物联合一种心境稳定剂者转躁率9.3%(4/43)。女性患者转躁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8%vs11.1%,2=4.62,P<0.05)。结论抗抑郁药物治疗过中,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转躁,尤以服用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药物为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抑郁症的发生和抗抑郁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就文拉法辛和帕罗西汀对中重度抑郁症疗效、对血浆BDNF水平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作了初步探索. 对象抑郁症患者均来自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症与心身疾病科、精神科病区,于2007年4月至2009年10月入组.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2)基线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25分;(3)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4)获得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入组前2个月服用其他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或任何抗抑郁药,或接受过电休克治疗,或正在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对药物过敏者;(4)有严重自杀倾向;(5)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有明显异常者.  相似文献   

13.
利培酮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症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躁狂症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1,2].国外学者对躁狂症应用利培酮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发现其对躁狂症以及一些难治性、快速循环型的病人都有疗效[3,4],我们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 1.1 研究对象:为10例符合CCMD-2-R躁狂发作、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型)诊断标准,且贝氏躁狂量表大于或等于18分,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19~59岁,平均(34.4±14.8)岁,其中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相6例,单次躁狂发作1例,反复躁狂发作1例,轻躁狂2例.  相似文献   

14.
认知治疗合并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抑郁症的核心征象为心境低落、失去愉快感、精力降低、自信水平下降[1]。部分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中存在治疗时间长,易反复,依从性差等问题。为探讨治疗抑郁症更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用认知治疗合并药物与单用药物治疗的方法进行对照观察,以探讨认知疗法的作用。1资料1.1研究对象:2002年1月至2004年9月入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106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总分≥18分。排除脑器质性病变和严重的躯体疾病以及药物、酒精依赖和不同意参加本研究者。将106例按住院顺…  相似文献   

15.
氯米帕明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的标准药物,但因为耐受性的问题使相当数量的强迫症患者难以接受。新型抗抑郁剂的出现为强迫症尤其是难治性强迫症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1~4]。文拉法辛(venlafxine hydrochloride)是一种通过同时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新型抗抑郁药,不良反应较轻,除对抑郁症疗效较好外,还能有效地治疗强迫症。怡诺思(EFEXOR XR)是文拉法辛的缓释剂,本研究对强迫症患者进行怡诺思和氯咪帕明治疗的单盲对照研究,为临床安全、有效地进行强迫症治疗提供参考依据。1资料1.1对象:病例来自2004年…  相似文献   

16.
研究对象:继发性躁狂组17例,均符合(1)DSM-Ⅲ重性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标准,(2)躁狂前有血管瘤或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或CT扫描证据,(3)无其它神经病学、中毒或代谢障碍史;创伤后抑郁组31例,皆选择于连续住入马里兰大学医院的184例急性脑血栓或脑出血患者及68例脑梗塞或脑出血后再次入院治疗的患者。他们均符合(1)DSM-Ⅲ重性抑郁症标准,(2)抑郁症前有明显的脑血管损伤的临床或CT扫描证据,(3)无其它神经病学、中毒或代谢障碍史;创伤后非抑郁症组28例,选自同抑郁症组相同的病例中,他们均符合(1)不符合DSM-Ⅲ抑郁或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2)有脑血管损伤的明显临床或CT扫描证据,(3)创伤后至少6  相似文献   

17.
编辑先生:情感稳定剂的定义和范围如何?临床上可用于哪些疾病?请给予指导,谢谢。何求新答读者来信何求新医师 :对你的问题就我们所知 ,作一简答 ,供参考。情感稳定剂 (moodstabilizers)也称心境稳定剂 ,至今无一明确的定义。有人认为 :是对心境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兼有抗躁狂和抗抑郁效果的一类药物为情感稳定剂[1] 。还有人认为 :理想的情感稳定剂应具有抗躁狂、抗抑郁及预防复发的作用[2 ] 。现在的工作标准是 :①可以满足主要治疗目的中的一项(抑郁症和躁狂症的急性治疗及预防性治疗 ) ;②在疾病任何时期给药 ,不会引起症…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新型抗癫疒间 药托吡酯 (topiramate)治疗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作者对 5例符合CCMD - 3诊断标准的心境障碍 (躁狂症 3例 ,躁郁症—躁狂发作 2例 )患者 ,给予托吡酯治疗 ,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本组 5例选自我院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月的住院患者 ,符合CCMD - 3中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 )的诊断标准 ;躁狂量表 (BRMS)评分 >2 0分 ;未经其它药物治疗 ;年龄 18~ 4 6岁 ,平均 (2 7± 12 0 8)岁 ;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酒精、药物依赖者 ;住院时间为 11~ 6 4天 ,平均为 (31 8…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情感性障碍患者脑诱发电位(BEP)变异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国产脑诱发电位仪,记录了41例抑郁症、24例躁狂发作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的3种脑诱发电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和躁狂发作组均出现脑诱发电位主成分波幅降低,抑郁症VEP/P2潜伏期延迟[正常对照组(194±19)m s,抑郁症自杀史阳性组(212±22)m s,抑郁症自杀史阴性组(209±17)m s,P<0.01]。两组患者的BEP改变主要与患者有无自杀行为史有关。结论脑诱发电位临床价值得到了初步证实,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研究中需进一步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20.
早在 1995年Jacobsen将利培酮用于包括重性抑郁在内的情感性障碍治疗 ,取得了较好疗效[1] ,认为利培酮既具备了抗精神病作用也具有抗抑郁作用。本文为验证利培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 ,作者对 4 0例抑郁症采用单独用利培酮及丙咪嗪联合奋乃静治疗 ,并进行对照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于后。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为 1999年 6月~ 2 0 0 2年 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病人 ;年龄 16~ 6 0岁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 (CCMD - 2 -R)抑郁症诊断标准 ;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17项 )评分≥ 18分 ;排除严重躯体疾病 ,妊娠、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