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氮平与齐拉西酮对老年痴呆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奥氮平与齐拉西酮对老年痴呆伴精神障碍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将86例老年痴呆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3例,分别给予齐拉西酮和奥氮平治疗12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临床疗效,在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周末对血糖、血脂、体重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1)奥氮平组与齐拉西酮组BPRS减分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齐拉西酮组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奥氮平组治疗后上述各项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奥氮平和齐拉西酮治疗老年痴呆伴精神障碍的疗效相当;齐拉西酮对患者的血糖、血脂影响较奥氮平小,适于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高危人群伴精神障碍患者的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他克莫司软膏联合抗焦虑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05—2014‐05来我院门诊治疗伴失眠的神经性皮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0. 1%他克莫司软膏适量,2次/d外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10mg,1次/d口服(晨起顿服),2组疗程均为8周,并统计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率,评估2组患者神经性皮炎主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 7%、78. 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5. 2%、48. 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较好,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胸腺切除(Tx)术对重症肌无力(MG)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用许氏评分法观察30例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MG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Tx术后2个月的临床疗效;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60名志愿健康者和30例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MG患者Tx术前及术后2个月T淋巴细胞亚型的变化。结果: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MG病人Tx术前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正常人显著增多(P<0.01),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正常人显著减少(P<0.01),CD4+/CD8+T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P<0.01)。伴胸腺增生MG病人Tx术后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伴胸腺瘤MG病人Tx术后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T淋巴细胞亚型的测定既可以为MG免疫病理学的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也能为Tx治疗MG提供一个客观的实验室指标,为判断疾病的转归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国产奥氮平合并氯丙咪嗪治疗伴强迫症状的分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对伴强迫症状的分裂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用奥氮平合并氯丙咪嗪,对照组单用奥氮平,治疗周期均为8周。用PANSS、Y—BOCS评定疗效,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末两组PANSS总分和各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且两组治疗2、4、8周末PANSS总分及其因子分的减分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Y—BOCS总分和其因子分减分率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分裂症症状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强迫症状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治疗后TESS总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奥氮平合并氯丙咪嗪治疗伴强迫症状的分裂症疗效肯定,副反应能够耐受,可作为治疗伴强迫症状分裂症的一个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脑卒中伴抑郁焦虑的患者164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4周后采用焦虑评价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2组疗效、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4周后实验组 HAMD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从性和生活功能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消除脑卒中伴抑郁焦虑症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美芬对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血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85例高血压伴脑肿瘤病人根据术前血压控制情况分为平稳控制组(98例)和非平稳控制组(87例)。按照投掷硬币法随机将两组又分为纳美芬治疗组(稳压治疗组52例,非稳压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稳压对照组46例,非稳压对照组45例),前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美芬治疗6d,后者术后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常规监测血压,在术后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术后第3、5、7、14、60天进行GCS评估。结果纳美芬治疗组的患者血清COR在治疗后4、6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6dACT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意识改善状况在术后一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非稳压治疗组血压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非稳压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使用纳美芬能显著改善应激状态、血压与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百乐眠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伴焦虑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6例FD伴焦虑症状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研究组给予百乐眠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多塞平治疗,疗程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FD症状评分、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和FD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对照组为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4<0.05)。结论百乐眠胶囊可改善 FD伴焦虑症状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我国实行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后糖尿病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2001年8月脑梗死病人1477例,均在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诊断均经CT扫描证实。共检出糖尿病性脑梗死230例,其中伴高血压136例,入院后发现血糖增高而无糖尿病史反复查血糖以除外应激性高血糖。随机选择生脑梗死154例,脑梗死(无糖尿病及高血压)85例。就糖尿病性脑梗死发病年龄、血脂水平、并发症及梗死部位,与高血压性脑梗死、脑梗死进行对比。结果:(1)糖尿病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时与其他各组甘油三脂对比差别有显性意义(P<0.05)。(2)糖尿病性脑梗死合病感染、意识障碍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对比差别有显性意义(P<0.05)。(3)糖尿病性脑梗死以腔隙性为主,且多发,病灶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以小灶,多发为主,好发于基底节区;易合并感染和意识障碍,预后差;伴发高血压时血脂水平尤其是甘油三脂升高明显,临床应积极降压降脂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氟哌啶醇治疗伴脑电图异常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的54例小儿TS根据脑电图(EEG)结果分为EEG异常TS组和EEG正常TS组,两组患儿均给予氟哌啶醇治疗,应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16周后评价其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16周后总运动抽动评分和总发声抽动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4. 60,P 0. 05; F=202. 08,P 0. 05)。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总运动抽动评分和总发声抽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儿在治疗4周后脑电图异常TS组总运动抽动评分和总发声抽动评分比较,显著高于脑电图正常TS组(P 0. 05);两组患儿在治疗16周后总运动抽动评分和总发声抽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氟哌啶醇治疗伴脑电图异常小儿TS有效,其近期疗效较脑电图正常小儿TS差,远期疗效与脑电图正常小儿TS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常规12导联诊断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敏感性,我们通过对3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加描右胸导联分析,发现下壁心肌梗死伴右心室梗死的17例中,ST1压低〉0.05FIIV有14例,占82%,而未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者ST1压低〉0.05ITIV,占16%。两者差异显著。提示:下壁心梗ST1压低〉0.05mv可作为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伴肺结核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3例精神分裂症伴肺结核患者进行评定,并与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伴肺结核组WHOQOL-100总分以及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精神支柱领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伴肺结核组SCL-90总分以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01)。WHOQOL-100总分与SCL-90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伴肺结核患者较不伴肺结核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更差,二者关系密切。应重视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伏核脑深部刺激(DBS)对吗啡成瘾大鼠心理依赖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三组:假刺激(ShS)组、DBS组、正常对照(NS)组。刺激前后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并观察伏核、海马、前额叶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刺激前DBS组与ShS组大鼠在伴药箱平均停留时间均长于NS组,差异显著(P〈0.01);刺激后,DBS组较ShS组在伴药箱平均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而与N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前,DBS组与ShS组大鼠伏核、海马神经元部分丢失,且水肿明显,细胞器减少;刺激后,DBS组较ShS组细胞水肿明显减轻,以伏核变化明显。结论伏核DBS有效治疗了大鼠的吗啡成瘾心理依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增高的经颅多普勒(TCD)诊断价值以及甘露醇的治疗作用。方法 41例ICP增高患者进行TCD检查,其中15例进行甘露醇治疗前后TCD动态观察.并以12例健康者TCD动态观察做对照组。依据TCD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ICP增高的TCD改变。结果 (1)ICP增高患者TCD呈特征性的高阻频谱。其平均流速(Vm)、舒张末期流速(Vd)显著降低,博动指数(PI)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静点甘露醇后两组受试者的收缩峰流速(Vs)、Vm和Vd均加快;但ICP增高者的TCD改变以Vd增高为主(P〈0.05),同时伴PI值显著性降低(P〈0.05),此作用在给药后120min仍较显著;而在对照组给药后120min此作用已基本消失,且PI值在给药前后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TCD可作为一种ICP增高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并可监测ICP的动态变化。甘露醇试验可验证ICP增高的TCD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 ,1次/d ,阿托伐他汀,1次/d ,20 mg。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对比2组血脂水平、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及血小板最大凝聚率。结果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斑块厚度、斑块面积、血小板最大集聚率在治疗后第168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168天血小板最大集聚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影响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标准化评定工具对100例抑郁症患者出院后1年的现状进行随访评定,并对某些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在α=0.05的水平上,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依次为药物类型、伴精神病性症状、服药依从性、家庭社会支持、发作次数。结论临床医师应注意药物的选择及家庭社会支持,以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D)伴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68例PD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帕罗西汀组和普拉克索组。冶疗12周后评价其疗效,评价指标包括Hamilton抑郁量表(HAM—D)、Zung抑郁自评量表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观察各量表评分相对于基线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普拉克索组HAM—D和Zung总评分第4周时与基线值相比已有下降趋势,而在第8周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作用与帕罗西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PDR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普拉克索具有抗抑郁作用,可能在治疗后4~8周时开始发挥比较明显的抗抑郁作用,治疗8周时其抗抑郁作用强度似平接近于帕罗西汀,抗抑郁作用可能小依赖于其对于运动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四肢抽搐6个月,于1998-05-28就诊。患者于6个月前,白天清醒时突然出现双眼上翻,四肢强直,叫之不应,口唇紫绀,约30min后出现四肢抽搐,持续约4~5min缓解,发作时伴尿裤及咬破舌。之后约每20~30d发作1次,均在白天清醒时发作,最后1次发作于就诊前1d,发作形式同前。患者既往健康,第一胎,足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19例经病理证实胶质瘤的患者术前进行弥散张量成像,观察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测量肿瘤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的FA值。结果颅内胶质瘤所致白质纤维异常有三种基本改变:移位、浸润和破坏。19例中10例移位伴破坏,5例单纯浸润,4例浸润伴破坏;肿瘤的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的FA值与对侧大脑白质FA值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肿瘤的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FA值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胶质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FA值不能区分肿瘤实质与周边水肿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102例PD患者。根据病史及多导睡眠图(PSG)结果将患者分为PD伴RBD组和PD不伴RBD组。比较两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UPDRS-Ⅲ)、Hochn-Yahr(H-Y)分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14)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测的差别。结果 102例PD患者中PD伴RBD组54例,PD不伴RBD组48例。与PD不伴RBD组相比,PD伴RBD组病程明显延长,H-Y分级、UPDRS-Ⅲ、HAMA-14、HAMD-24、PSQI评分明显增高(均P0. 05),MoCA总评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评分均降低(均P0. 05)。PD伴RBD组SCOPA-AUT量表总分及消化、泌尿、心血管、体温调节系统得分较PD不伴RBD组增高(均P0. 05),PD伴RBD组SSR异常率高于PD不伴RBD组(85. 2%比62. 5%,P0. 05),潜伏期延长[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1. 35(0. 46)s比1. 27(0. 15)s,P0. 05],波幅下降[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1. 34(2. 21)mV比2. 87(0. 97)mV,P0. 05]。PD伴RBD组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OR=3. 450,95%CI:1. 332~8. 933)。结论伴RBD的PD患者病程长,运动症状和情绪、睡眠、认知功能、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非运动症状均较不伴RBD的PD患者更为明显,PD伴有RBD者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19岁,未婚。因“头痛20d,加重伴复视1周”于2004—05—18入院。2004—06—08出院。共住院21d。患者于入院前20d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为前额部持续性胀痛,伴头晕、纳差,时有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入院前1周头痛加重,伴视物重影、声音嘶哑、言语含糊不清。入院当日到本院门诊就医,以“外展神经麻痹”收住院。平素体健,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意识清楚,言语模糊,查体合作,右锁骨上可触及1枚花生大淋巴结,质中,无触痛,可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