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微栓子以识别无症状性(ACS)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需要治疗的高危患者。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内科常规体检人员,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50%,而未发生缺血症状或至少在12个月内无症状者,应用TCD检查微栓子,每月1次,连续随访2a。结果入选213例患者,23例(10.8%)初次检查发现微栓子(TCD+),190例(89.2%)没有发现微栓子(TCD-)。随访1a,TCD+组2例(17.4%)发生卒中,而TCD-组5例(2.6%)发生卒中;2a时TCD+组1例(4.5%)发生卒中,TCD-组3例(1.6%)发生卒中。结论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TCD检查微栓子阳性者卒中发病率高,应给予药物或相应的手术治疗,预防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214例脑梗死(CI)患者、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58例单纯高血压病(HBP)患者及43例正常健康人群,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的狭窄程度,并结合其病史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CI、TIA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分别为78.98%、57.69%)较HBP组(46.30%)和正常对照组(30.95%)明显升高(P <0.01,P <0.05),狭窄程度在1%~50%;CI各年龄组间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 >0.05),但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50 岁以下的患者(P <0.01);TIA与CI患者颈动脉狭窄度有症状侧重于无症状侧。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01―2019-04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研究组给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径及狭窄率,随访1 a后的脑部、心血管、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径高于对照组,而颈动脉狭窄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2组随访1 a过程中的脑部、心血管、颅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6、12个月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增加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内径,减少颈动脉狭窄率,降低病死率和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AIS患者120例,纳入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AIS。所有患者均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将结果显示阳性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低分子肝素钙)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的微栓子信号阳性率、微栓子信号数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前,两组微栓子数量、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微栓子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微栓子数量、微栓子阳性率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在AIS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TCD监测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脑动脉内微栓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经颅多普勒(TCD)监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动脉内微栓子,观察微栓子对再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对9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TCD监测,分别于入院第1 d、第2d、第3 d、第7 d、第14 d及出院后3个月、半年时作TCD系列微栓子监测,并随访。结果41例微栓子阳性,57例阴性,2组再次脑卒中的发生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TCD微栓子监测发现的微栓子是早期脑卒中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TIA发生后距TCD检测之间时间越短,微栓子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与药物治疗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无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60例,分为支架组28例和药物组32例,治疗后3个月、6个月比较2组患者狭窄血管相关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 (1)支架组3例术后出现颈动脉窦反射,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2)药物组1例患者服药期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3)支架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无狭窄血管相关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药物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分别有6例、4例发生狭窄血管相关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支架组发病后6个月后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较药物治疗的并发症多,但在预防脑卒中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倪俊  高山 《中国卒中杂志》2006,1(3):235-237
本文是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狭窄(MCA)微栓子信号(MES)的研究,选择了114例MCA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结果发现22%的患者有MES,平均18个(1~102),重度狭窄(48%)患者较轻中度狭窄者(15%)更易出现MES。平均随访13.6个月(1~32个月),其中12例(12.2%)患者再次出现MCA供血区域的缺血事件(10例卒中,2例TIA)。Cox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卒中高危因素后,MES是再发缺血性卒中/TIA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检测MES能够预测MCA狭窄的急性卒中患者脑缺血的复发,因此提出应将MES检测作为常规检查的一部分,这或许能识别那些最可能从抗栓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对11例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对于3例(27%)颈动脉狭窄>90%或者有斑块者,在狭窄血管的远端安置保护滤过伞,再行预扩张及支架植入;如果颈动脉残余狭窄>40%,则再行后扩张,最后回收保护滤过伞.对照组为10例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仅行抗凝治疗.结果颈动脉狭窄经PTAS术后管腔内径由术前(2.79±1.22)mm到术后的(5.93±0.64)m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6月术后无1例发生TIA或脑梗死,而且术中和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及再狭窄的发生;药物治疗组5例(50%)发生TIA,4例(40%)发生脑梗死.结论PTAS是治疗颈动脉严重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接受微栓子监测检查患者的微栓子信号发生率以及其相关临床特征。方法连续纳入自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常规30 min微栓子监测以及常规TCD检查中探及到微栓子信号的患者,收集基线信息。结果共5 886例患者进行了30 min微栓子监测检查,其中50例存在微栓子信号,阳性率0.85%。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信号的出现率最高,达84%。46%(23/50)微栓子来源于动脉,包括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动脉或颈动脉狭窄、10例颅内动脉、4例烟雾病和1例ANCA相关性动脉炎; 30%(15/50)提示心脏来源的微栓子,包括1例心房颤动、4例人造瓣膜和10例卵圆孔未闭;其他原因微栓子来源占24%(12/50),包括8例从右到左分流和4例未知来源。微栓子阳性的患者脑白质病变及认知障碍发生率高,分别为72%及68%。结论微栓子信号较罕见,不同的疾病微栓子信号的临床意义及机制可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血液中微栓子的存在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众多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而TCD又被认为能、甚至是唯一能侦测到血液中活动微栓子信号(MES)的无创性检查方法。TCD MES监测可预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发生卒中的风险,同时提示高危、不稳定的无症状斑块,或者斑块表面有血栓;还用于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后的MES监测与研究,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的评估和疗效评价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MES阳性率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和TIA的患者。对于隐源性卒中或复发性TIA,TCD MES是实时发现、定位、量化脑血栓形成的金标准,是卒中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但是,TCD MES的检出率及其栓子负荷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的文献尚少,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sig-nals,MES)阳性率及MES计数的变化,研究微栓子与临床症状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6例,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组又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12例)和脑梗死组(14例);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均行DSA或CTA检查,并对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所有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均对颈内动脉狭窄同侧的大脑中动脉进行MES监测,正常对照组则对双侧大脑中动脉进行MES监测。结果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内动脉狭窄组的MES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有症状颈内动脉狭窄组MES阳性率较无症状组高(P〈0.05);TIA组和脑梗死组比较,MEs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轻、中、重度狭窄三组的MES阳性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MES阳性患者MES计数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9155,P〈0.01)。结论MES多见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特别是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症状性及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患者的微栓子信号进行对 比研究。 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序贯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并诊断为症状性及MCA狭窄患者, 同时除外存在潜在性心源性或其他源性栓子以及存在同侧MCA及颈内动脉串联性狭窄的患者。所有 入组患者均行头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 声检查,并根据超声结果,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血管闭塞组。 结果 研究共有209例符合要求入组,其中无症状MCA组83例共计108条狭窄血管,症状性MCA组126 例共计126条责任血管。对无症状组及症状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发现男性比例及吸烟史在两组中 存在差异(43/83 vs 101/126;38/83 vs 88/126,P<0.01)。症状组微栓子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 (49/126 vs 2/108,P<0.01)。另外症状组及无症状组微栓子阳性率在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 窄及闭塞组分别为4/18(22.22%)vs 0/30(0),13/31(41.94%)vs 1/28(3.57%),30/62(48.39%) vs 1/39(2.56%),2/15(13.33%)vs 0/11(0),除血管闭塞组外,微栓子阳性率与血管狭窄程度及 临床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2例微栓子阳性的无症状MCA狭窄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内均未发生缺血性 卒中等不良事件。 结论 症状性及无症状性MCA的微栓子阳性率存在差异,无症状MCA狭窄者微栓子阳性率很低,基 于目前的研究尚未能发现其对无症状MCA狭窄未来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微栓子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微栓子(MES)情况,微栓子对病人再发卒中的影响。方法:对182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进行了TCD检测,其中96例分别于入院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周、一月及半年时做TCD栓子监测,并随访。结果:发现MES的阳性率为16.48%;有MES的患者缺血事件半年内的再发率66.67%,无MES的患者22.73%,P<0.05。在TIA的发生和MES发生率之间有时间间隔的影响。结论:发现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进行TCD栓子监测发现的MES是早期卒中再发的重要的危险因素,TIA发生后距TCD检测之间时间越短,MES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经颅多普勒对不同类型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进行微栓子监测 ,研究微栓子发生情况。方法 :对 10 4例大脑中动脉区缺血病变病人及 40例无症状对照组人员进行微栓子监测 ,记录不同病例组及对照组微栓子阳性病例数。结果 :在 40例无症状对照组中未监测到微栓子。在总共 10 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人中 ,32例大血管闭塞病人 6例 (18.75 % )病人监测到微栓子 ;38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均未监测到微栓子 ;3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 3例 (8.8% )病人发现微栓子。在无栓子来源的病人 (n=39)中未检测到微栓子 ,存在潜在栓子来源的病人 (n=6 5 )中微栓子发生率为 13.8% ;其中有血管栓子来源的病人 (n=44 )微栓子发生率为 9.1% ,有心脏栓子来源的病人 (n=17)微栓子发生率为 2 3.5 % ,同时合并血管栓子来源和心脏栓子来源的病人 (n=4)微栓子发生率为 2 5 %。结论 :我们认为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病机制多为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子起引的脑栓塞 ;而腔隙性脑梗塞病人脑栓塞的可能性较小 ,其发病机制多为小动脉硬化所致管腔闭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河套地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3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方法对河套地区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者187例及81例无颈动脉狭窄的人群进行病史询问,监测血压,检测血糖、血脂、血流变学分析及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对187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者随访3年,统计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狭窄组与无狭窄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吸烟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0.05),狭窄组高血压发生率及饮酒率与无狭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7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者3年内有30例发生脑梗死,发生率为16.04%。结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吸烟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饮酒不是危险因素,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以轻度狭窄居多占48.66%,中度及重度狭窄次之,分别占29.95%、21.39%,单侧狭窄占88.77%,双侧狭窄占11.23%,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该早期干预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疗效及具体应用血管内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共收集70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0%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病史。32例符合介入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接受了自膨式支架置入手术,介入手术组均采用脑保护装置。另38例未做手术的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及波立维等药物干预。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统计病例的转归情况,评估介入手术组的再狭窄情况。结果 介入手术组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50%。1年内随访,介入手术组:6例仍有TIA发作,2例新发脑梗死(为中灶梗死,且均有支架内再狭窄),年卒中发生率为6.25%;单纯药物干预组:38例患者中4例有新发脑梗死(2例中灶,2例大灶),18例依然有TIA发作,年卒中发生率为10.5%。两组病例1年内TIA及脑梗死卒中事件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脑保护装置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较为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效果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6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发原位血栓形成的患者(研究组)采用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另选择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23例发现狭窄及血栓形成后立即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经强化抗栓治疗后34例(94.4%)患者血栓完全消失,2例(5.6%)患者血栓残留,但体积较前明显缩小。研究组出现临床事件及影像学上新发脑梗死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2例术中栓子脱落堵塞保护伞事件,1例血栓逃逸堵塞远端血管,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2组近期手术并发症单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其它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发病3个月后临床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治疗的长期疗效,以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并进行1年以上长期随访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68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再卒中率和再狭窄率。结果168例患者共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79次(其中11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均获得成功,血管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76.4±12.5)%降低到(11.2±7.8)%。术后临床随访(12-56个月,平均24.5个月),其中5例发生治疗侧的TIA或小卒中(2.6%),1例为非治疗侧的小卒中,1例非卒中死亡(0.6%)。12个月以上的DSA随访中无症状性再狭窄2例(1.2%),63例有明显内膜增生(<50%)。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能显著降低卒中发生率及残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我科收治的76例TIA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2~3d后,71例TIA症状完全控制,5例症状仍有发作,行DSA检查均证实为颈内动脉高度狭窄,2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症状均得到控制,其余2例因拒绝手术治疗渐进展为脑梗死。结论发病机制:微栓子学说、微小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等;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特点,TIA症状发作时间为1h,有局灶定位体征;治疗:抗栓是TIA首选方法;如果有颈动脉高度狭窄可考虑尽快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 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 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