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抑郁发作自杀未遂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抑郁发作自杀未遂患者(自杀未遂组,23例)和抑郁发作无自杀行为患者(无自杀组,24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Beck绝望量表(BHS)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绝望程度及自杀意图的强烈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BDNF浓度,并与正常对照者(对照组,30名)比较;对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浓度与各相关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自杀未遂组的HAMD24[(37.8±8.7)分]、BHS[(13.0±3.8)分]及SIOSS评分[(18.1±3.9)分]均高于无自杀组[分别为(26.0±6.0)分、(7.5±4.3)分、(12.0±4.0)分;P<0.01].(2)自杀未遂组的BDNF平均浓度[(57 ±16)ng/L]低于无自杀组[(75 ±28)ng/L;P<0.05],无自杀组的BDNF平均浓度亦低于正常对照组[(111±39)ng/L;P<0.01].(3)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浓度与抑郁发作的病程(r=-0.541)、BHS总分(r=-0.494)、SIOSS总分(r=-0.754)呈负相关(P<0.01-0.05).结论 低水平的BDNF可能是抑郁发作自杀未遂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瘦素水平与抗抑郁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43例抑郁症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Beck绝望量表(BHS)评定抑郁严重程度;测定患者服药前及治疗6周血浆瘦素水平,并以40例体检职工为对照组。结果:不同药物治疗亚组在治疗前后血浆瘦素水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治疗前血浆瘦素水平[(7.0±3.5)ug/L]显著低于治疗后[(12.8±5.4)ug/L])及对照组[(13.4±6.7ug/)L])(P均0.01),而抑郁症组治疗后血浆瘦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浆瘦素水平与治疗前HAMD、BHS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0.53,P均0.01);治疗6周血浆瘦素水平与6周HAMD、BHS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5、-0.44,P均0.01);血浆瘦素水平的变化值与HAMD、BHS分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0.38,P均0.01)。结论:瘦素水平变化与抗抑郁疗效相关,提高血浆瘦素水平的药物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抑郁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包括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组20例,精神分裂症无自杀行为组28例,正常对照组3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杀意图自评量表(SIOSS)对患者组进行评定。比较各组BDNF水平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三组间BDN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95,P<0.01)。Post-hoc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组BDNF水平[(51.3±11.1)pg/ml]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无自杀行为组[(67.7±20.8)pg/ml](P<0.05),而精神分裂症无自杀行为组BDNF水平也低于正常对照组[(111.3±39.0)pg/ml](P<0.01)。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水平与自杀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836,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患者BDNF水平低于精神分裂症无自杀行为患者和正常人群;BDNF可能是参与精神分裂症自杀病理生理机制的一种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与抑郁症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发抑郁症患者152例,使用儿童受虐问卷(CTQ)、汉密顿抑郁量表-24(HAMD-24)、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儿童期受虐状况及抑郁与焦虑严重程度;根据儿童受虐问卷评分将受试者分为受虐组(55例),无受虐组(9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瘦素水平。各组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测量各组血浆皮质醇浓度,并计算各组脱抑制率。结果:152例入组患者中55例(36.18%)有儿童期受虐史。儿童期有无受虐组在首次发病年龄、性别比、HAMD-24总分、HAMA总分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期受虐组的血浆瘦素水平[(5.164±2.754) ug/L]低于无受虐组[(7.234±4.892) ug/L;P0.05]和正常对照组[(9.791±7.433) ug/L;P0.000],无受虐组的血浆瘦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儿童期受虐组和无受虐组DST前后皮质醇水平[(578±126,374±139)ng/L和562±131,333±135)ng/L)]和脱抑制率(71%和68%)高于对照组[(416±104,225±86)ng/L;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浆瘦素及HPA轴均存在明显异常,有儿童期虐待者表现更严重,儿童期受虐导致血浆瘦素水平下降及HPA轴异常可能是成年后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浓度及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的相关性,探讨血浆Lp-PLA2浓度在老年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病例组(n=72),以同时段在本院体检的所有健康退休员工为对照组(n=72)。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浆Lp-PLA2浓度,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分析BPRS评分与血浆Lp-PLA2浓度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浆Lp-PLA2浓度高于对照组[(232.5±125.7)ng/m L vs.(185.4±74.6)ng/m L,t=2.734,P0.05]。61例慢性病例组血浆Lp-PLA2浓度与11例首发病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8±15.3)ng/m L vs.(160.4±48.4)ng/m L,t=0.479,P0.05]。老年精神分裂症病例组BPRS评分为(50.9±10.5)分,与血浆Lp-PLA2浓度无相关性。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膜磷脂代谢异常,血浆Lp-PLA2浓度可能不能作为判断老年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吸烟对精神分裂症临床精神病理症状的影响,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比例吸烟的原因.方法 收集慢性精神分裂症吸烟患者(332例)和非吸烟患者(95例)共427例,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精神分裂症吸烟患者(22例)和非吸烟患者(41例)共63例,均为男性;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最表(PANSS)评定其临床精神病理症状.结果 (1)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巾,吸烟组PANSS阴性症状分量表中的情感交流障碍得分[(3.9±1.5)分]、被动或淡漠得分[(3.6±1.6)分]及其总分[(24.0.±8.2)分]低于非吸烟组[分别为(4.4.±1.7)分、(4.0±1.7)分和(26.3.±9.5)分;P<0.05];PANSS阴性症状分量表7个条目得分及其总分、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总分和PANSS总分与患者每天的吸烟量呈负相关(P<0.05~0.01);阴性症状分量表中的情感交流障碍[比值比(OR)=0.832,95%可信区间(95%CI)=0.691~0.980,P=0.029]和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中的紧张(OR=0.534,95%CI=0.363~0.786,P=0.001)进入Logistic模型.(2)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吸烟组在阴性症状分量表中的情绪退缩得分[(2.7±1.3)分]、被动或淡漠得分[(2.7 ±1.3)分]低于非吸烟组[分别为(3.5±1.3)分和(3.5±1.4)分;P<0.05];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中的动作迟缓与患者每天的吸烟量呈负相关,自知力缺乏与吸烟量呈正相关(均P<0.05);PANSS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中的动作迟缓(OR=0.589,95%CI:0.350~0.989,P=0.045)进入Logistic模型.结论 吸烟对阴性症状的正性作用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比例吸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CI)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水平变化.方法 根据病史及空腹血糖水平,将272例老年CI患者分为糖尿病CI组(DCI组,128例)和非糖尿病CI组(NDCI组,144例),另设正常对照绀160人,分别检测其血清Lp(a)、血脂、血糖、体质昔指数(BMI);对CI两组行影像学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血清Lp(a)水平[(148.4±145.5)ms/L]比较,DCI组[(398.0±132.9)mg/L]与NDCI组[(253.2±119.3)mg/L]明显增高(均P<0.01);DCI组明显高于NDCI组(P<0.01).DCI组三酰甘油(TG)[(3.62±1.76)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4.63±0.79)mmol/L]水平较NDCI组[(1.50±0.37)mmol/L、(3.20±0.80)mmol/L]明显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0.85±0.33)mmol/L]较NDCI组[(1.77±0.81)mmol/L]明显降低(P<0.05~0.01),总胆固醇(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I组BMI[(26.72±2.67)ks/m2]明显高于NDCI组[(23.12±2.11)ks/m2](P<0.01).影像学结果显示,DCI组以腔隙性脑梗死多见(46.9%),而NDCI组以单发性脑梗死多见(52.8%).结论 Lp(a)水平升高与老年DCI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评分与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2例HIE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相同出生日龄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量表(NBNA)测定神经行为评分,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神经肽Y水平。结果观察组NBNA评分[(34.01±0.6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8.92±0.71)分;P0.05],血浆神经肽Y水平[(192.74±13.62)ng/L]显著高于对照组[(65.75±10.01)ng/L;P0.05)。治疗后,HIE新生儿NBNA评分[(37.43±0.82)分]显著高于治疗前[(34.01±0.64)分;P0.05],血浆神经肽Y水平[(74.45±9.82)ng/L]显著低于治疗前[(192.74±13.62)ng/L;P0.05)。HIE新生儿NBNA评分与血浆神经肽Y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527,P0.05)。结论与正常新生儿相比,HIE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评分与血浆神经肽Y水平存在明显异常,且二者具有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组工作模式在抑郁症患者自杀预警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苏州广济医院开放病房有自杀意念的住院抑郁症患者3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75例。对照组按抑郁症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采用小组工作模式实施自杀预警管理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分别在入院时和干预6周末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6周末HAMD、SIOSS、SF-36评分较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周末干预组HAMD[(8.20±1.71)分]、SIOSS[(9.18±1.61)分]、SF-36[(613.02±90.07)分]评分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的自杀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开放病房采用小组工作模式对抑郁症患者实施自杀预警管理,能有效降低抑郁症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行为的发生,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女性患者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7例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维持原有利培酮治疗不变,治疗组加用阿立哌唑5 mg,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治疗,疗程均为6周.于治疗第0,6周末检测催乳素,评定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结果 (1)治疗第6周末,治疗组催乳素[(26±6)μg/L]较基线[(112±40)μg/L]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催乳素[(99±44)μg/L]与基线[(104±34)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2)治疗第6周末,治疗组催乳素下降率[(75±8)%]、正常率(82%),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30)%,4%];P均=0.000.(3)治疗第6周末,治疗组[(20.4±2.1)分]、对照组[(20.8±1.9)分]BPRS评分均较基线[分别为(21.1±1.8)分,(21.4±1.9)分]下降,P均=0.04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553).结论 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的血高催乳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26例(躁狂发作77例,抑郁发作4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9例和正常对照126名,测定其血清UA水平,并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HAMD)评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血清UA水平[(349.34±107.21)μmol/L]高于精神分裂症组[(319.71±84.48)μmol/L]和对照组[(280.94±71.9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躁狂发作患者UA水平高于抑郁发作患者[(366.45±104.01)μmol/L vs.(322.45±107.69)μmol/L],且二者均高于对照组(P0.0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是否使用精神科药物的亚组间U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UA水平与YMRS、HAMD分数线性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UA水平升高,血清UA水平升高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个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由基、抗氧化酶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并观察利培酮对抗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方法 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住院患者90例(患者组),采用单一利培酮4~6 mg治疗,观察周期为12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并检测血清总抗氧化活力(TA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力、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和S100B的含量.选择87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 患者组T-SOD(732±126)×102U/L,Cu-ZnSOD活力(578±175)×102U/L,S100B蛋白含量(180±181)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72±115)×102U/L,(440±148)×102U/L,(101±115)ng/L;t=3.2,5.6,2.2;v=169,169,60;P均<0.05].而Mn-SOD活力[(153±145)×102 U/L]显著低于对照组[(232±161)×102 U/L;t=-3.3,v=169,P<0.05].治疗后TAC活力[(150±54)×102 U/L]较治疗前[(174±59)×102U/L]显著提高;t=-2.6,v=66,P<0.05.治疗前Mn-SOD与PANSS总分减分值可建立回归方程(R=0.62,R2=0.38,F=7.89,P=0.02);治疗前TAC与阳性症状减分值可建立回归方程(R=0.71,R2=0.50,F=12.9,P=0.00);治疗前Mn-SOD、治疗前后TAC差值与阴性症状减分值可建立回归方程(R=0.76,R2=0.58,F=8.24,P=0.00).结论 自由基代谢、氧化应激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利醅酮提高了首发患者的总抗氧化活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利培酮合并赛来昔布对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首发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到利培酮+赛来昔布组(研究组,46例)或利培酮+空白剂组(对照组,44例),观察时间均为12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以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Simpson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SEPS)、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MM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和锥体外系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研究组PANSS总分、分量表分、HAMD评分较对照组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总有效率(66%)明显高于对照组(26%);X2=16.1,P=0.001.治疗第12周末,两组TESS、SEPS、MM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体质量的增加(4±5)kg,明显高于对照组(1±4)kg,t=2.6,P<0.05.结论 赛来昔布可以提高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加用阿立哌唑对利培酮所致的首次发病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使用利培酮治疗4周后催乳素水平≥60 μg/L的患者,在维持原有治疗不变的基础上,研究组加用阿立哌唑5 mg/d,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治疗,总疗程12周,研究周期8周(第4~12周末).于治疗第0,4,8,12周末检测血清催乳素含量,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治疗中需要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治疗第12周末血清催乳素[(25±7)μg/L]较第4周末[(76±17)μg/L]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7;P<0.01).对照组治疗第12周末催乳素[(79±13)μg/L]与第4周末[(78±15)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P>0.05);治疗第12周末催乳素下降率为(66 ±11)%、正常率为67.6%,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8)%、6.5%](P均<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PANSS评分总分及分量表分均明显下降(P均<0.01);在治疗第12周未两组之间各项评分比较,筹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0.76,0.22,0.88;P均>0.05).治疗第12周未研究组TESS评分(4.8±4.3)与对照组(4.5±3.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05).结论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高催乳素血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首发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理症状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 检测64例首发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6名正常对照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比较2组间的差异;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病理症状,分析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PANSS评分、患者年龄、发病年龄、病程间的关系.结果 ①患者组血清S100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筹异有统计学意义[(0.27±0.13)μg/L vs(0.11±0.04)μg/L,t=10.89,P<0.001];②患者组中偏执型、瓦解型、未分化型、残留型4个亚组间血清S100B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P=0.006),残留型组明显高于偏执型组(P=0.001)、瓦解型组(P=0.012);且各亚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③患者组血清S100B浓度与年龄、总病程、PANSS总分及其阴性症状因子分相关(r为0.36、0.46、0.42、-0.38,P均小于0.005).结论 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B浓度升高,并与某些病理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首发未用药的抑郁症自杀者与抑郁症非自杀者的临床特征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状况。方法对112例首次发作未用药的抑郁症患者,按是否存在自杀(含自杀观念或行为)分为抑郁症自杀组(49例)和抑郁症非自杀组(63例),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早期抑郁发作的临床特征,包括首发年龄、抑郁程度、强迫和焦虑症状、有无自杀观念或行为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l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Yale-Brown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和自杀评估量表评定,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T)和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水平。结果两组间就诊年龄、首发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临床症状中,仅见抑郁症自杀组绝望感和性欲下降多于抑郁症非自杀组(P0.05)。抑郁症自杀组HAMD总分及认知障碍因子分和绝望感因子分高于抑郁症非自杀组(P0.01);HAMA总分、Y-BOCS总分和CORT与ACTH水平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自杀组自杀得分与早期临床特征、各量表总分、CORT和ACTH水平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自杀者相对无自杀者早期症状中性欲下降更明显,且认知障碍和绝望感等抑郁症状的程度更重。但早期临床特征和HPA轴功能状况尚不能为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观念或行为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7.
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奥氮平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用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韦氏记忆量表(WM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韦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评估,并观察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后SAPS、SANS、BPRS〈WCST中错误应答数的评估分值显著降低(P〈0.01),且非持续性错误、WMS的再生、理解评估分值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可靠并可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临床症状、记忆及智力的相关性,分析临床症状、记忆及智力能否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因子。方法以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早期干预科住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处于急性发作期。依据既往暴力史和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加权总分为5分区分攻击组和非攻击组,其中攻击组69例,非攻击组39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临床症状,采用韦氏记忆量表修订版(WMS-R)、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WAIS-RC)评估记忆和智力,并对MOAS与PANSS、WMS-R和WAIS-RC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攻击组MOAS加权总分、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和体力攻击的评分均高于非攻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攻击组PANSS总评分和阳性症状评分均高于非攻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WMS-R和WAIS-R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OAS加权总分、体力攻击评分与PANSS总评分、阳性症状评分和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呈正相关(r=0.203~0.535,P0.05或0.01),体力攻击评分与心智评分呈负相关(r=-0.343,P0.05)。结论与非攻击组相比,攻击组的攻击行为体现在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与体力攻击方面。PANSS总评分与阳性症状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相关。记忆和智力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不相关,不能作为攻击行为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脑电生理学预测因子.方法 收集30对有或无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频谱分析结果、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量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考察影响患者攻击行为的脑电生理学指标.结果 (1)两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有攻击组(30例)右侧前额区8波[(23.32±3.30)%]、θ波[(18.22±2.84)%]和右侧额区(F4)[(19.04±3.30)%]和前颞区θ波的相对功率[(17.90±3.29)%]均大于非攻击组[30例;分别为(21.23±3.54)%、(16.54±1.86)%、(17.43±1.98)%、(16.22±1.80)%;P<0.5].(3)有攻击组Cz点P<,3>潜伏期[(321±45)ms]长于非攻击组[(287±43)ms],P<,3>波幅[(3.4±1.6)μV]低于非攻击组[(4.8±2.2)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P<,3>潜伏期、F<,4>θ波依次进入回归方程.根据偏回归系数建立的Logistic回归方程总正确预测率为73.3%.结论 P<,3>潜伏期、F<,4>θ波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