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染色体的研究为血液病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和预后提供了有效手段[1]。第3届国际白血病染色体专题讨论会(TIWCL)中,共分析了17个研究单位33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染色体资料,其中小儿ALL占157例,认为染色体数目和特殊核型异常,对于预后的估价颇具价值。Williams等报道了136例小儿ALL染色体的研究,异常核型达67%,并证实在所有预后指标中,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Liu HT  Li Q  Guo X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1):865-867
泼尼松试验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预后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同,我们根据泼尼松试验结果,将我院2000年3月-2006年1月收治的133例ALL患儿分为泼尼松不敏感(PPR)和泼尼松敏感(PGR)两组,比较了二者的临床及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MIC)特征,为今后临床按危险度进行分层的治疗方案以及ALL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Chai YH  Lü H  Li JQ  Lu J  Xiao PF  He YX  Shao XJ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9):684-686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分型,染色体R带或G带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多重PCR)方法同时筛选29种急性白血病常见的染色体易位。结果112例患儿进行染色体检查,异常核型中包括〉47的超二倍体36例,亚二倍体14例,染色体易位13例。对116例ALL患儿进行了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系ALL中检测到:TEL-AML1融合基因13例、MLL相关基因13例,E2A-PBX1融合基因4例、E2A-HLF融合基因4例、BCR-ABL融合基因3例、TLS-ERG融合基因2例,HOX11融合基因32例。7例T系ALL中检测到SIL-TAL1D融合基因4例。结论本组病例多重PCR的融合基因检出率为50%;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0%。多重PCR检出的融合基因加上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的畸变,使ALL患儿的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达到77%。全面准确的细胞遗传学检查是ALL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估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急性白血病(AL)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发现细胞遗传学改变在白血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约1/3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表达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TEL-AML1融合基因是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占儿童ALL20%-25%。本文对TEL-AML1融合基因结构、致白血病作用及其与儿童ALL的预后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染色体变化的意义.方法 ALL患儿67例均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标本1~2 mL,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经短期培养法,收获有丝分裂期细胞,常规制片,应用G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显带,分析20~30个中期细胞,根据人类染色体国际命名法描述核型.结果 1.初诊.ALL患儿67例中,克隆性核型异常37例,其中结构异常核型18例,数目异常核型16例,同时有数目和结构异常核型3例.2.t(9;22)易位的发生率为4%,且有1例t(9;22)易位中伴附加异常患儿死亡,说明t(9;22)易位核型也是小儿ALL预后不良的标志.3.t(12;21)易位是儿童ALL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其预后良好,本组3例全部缓解.4.超二倍体和多倍体核型是预后良好的标志,而具有其他数目和结构异常核型的白血病,则预后不良.5.染色体核型正常组3例未能缓解,可能与染色体核型中微小片段改变而肉眼无法分析、临床治疗方案和病例的选择有关.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小儿ALL的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高二倍体核型和t(12;21)易位的ALL预后良好;而其他数目异常,t(9;22)易位和结构异常核型的ALL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CD3 4 表达特点及与Ph染色体表达、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 42例初治的ALL患者的免疫表型 ,其中B ALL 3 1例 ,T ALL 9例 ,N ALL 2例。结果 (1)小儿ALLCD3 4 阳性 14例 ,阳性率 3 3 3 %,其中 ,B ALL阳性 13例 (4 1 9%) ,T ALL阳性 1例 (11 1%) ,N ALL未检出阳性 ,B系ALL阳性率明显高于T系ALL(P <0 0 5 ) ,ALL L2 中的阳性率高于L1 (P<0 0 5 ) (2 )CD3 4 表达与外周血幼稚细胞有关 (P <0 0 1)与患者治疗前白细胞数、肝脾大及出血情况无关。 (3 )CD3 4 表达和脑膜白血病有关 (P <0 0 1)和缓解率无显著相关性。 (4 )Ph染色体阳性率为 3 1 2 %。CD3 4 表达和Ph染色体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CD3 4 表达阳性组外周血原始细胞增多 ,引起脑膜白血病机会多。CD3 4 表达与ALL亚型、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和治疗缓解率及染色体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和预后特征。方法应用RT-PCR技术,对213例初诊ALL患儿骨髓进行t(12;21)染色体检测和TEL-AML1融合基因检测。结果213例ALL中25例(11.7%)存在t(12;21)染色体改变和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25例患儿发病时平均年龄5.8岁(2~10岁),均为非T细胞系免疫表型,以普通型ALL为主,经诱导化疗后全部得到完全缓解。结论t(12;21)/TEL-AML1表达是儿童ALL较为常见的遗传学改变,该类型儿童ALL经化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唐雪  郭霞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11):1213-1218
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是一组基因表达谱与费城染色体阳性ALL(Ph~+ALL)相似的B-ALL(B-lineage ALL)亚群,涉及一系列细胞因子受体基因及激酶信号通路异常活化的相关基因改变,并常伴淋系发育相关转录因子异常。Ph-like ALL在高危组儿童B-ALL的比例高达15%,其临床特征与不良预后相一致。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联合化疗显著改善儿童Ph~+ALL预后提示基于Ph-like ALL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精准靶向治疗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该文结合近年Ph-like ALL的相关研究进展,对儿童Ph-like ALL的基因改变及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AL)的形态学(M)、免疫学(I)级细胞遗传学(C)分型及其临床意义,对形态学诊断为AL的14例患儿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检测作免疫分型,对其中11例用骨 细胞染色体直接培养法,G显带技术作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4例AL中形态学分型为生淋巴细胞白血身(ALL)9例占64.3%,急性髓性白血病(AML)5例占35.7%,免疫学分型证实其中1例ALL是混杂型白血病(HAC),2例M5分虽是早B-ALL和M3,1例M3定为M4,14例AL形态学分型与免疫分型与免疫分型相符者10例,符合率10例,符合率71.4%,形态学分型与免疫学分型不符合4例占28.6%,14例AL中作细胞遗传学分析11例,检出异常核型3例,栓出率27.3%,在11例细胞遗传学分型的AL中,形态学分型与MIC分型的符合率72.7%,而免疫学分型与MIC分型符合率为100%,表明MIC分型研究对小儿AL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后判断具有一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讨ALL患儿LGCR数量与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以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检测50例ALL患儿及41例正常小儿静脉血淋巴细胞GCR水平,并观察其与化疗效果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正常小儿静脉血淋巴细胞GCR值为4651±1617结合位点/细胞,其95%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482~7800结合位点/细胞。ALL患儿淋巴细胞GCR值(6695±5256结合位点/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小儿(t=2.50,P<0.05)。小儿ALL预后好组GCR值明显高于预后差组(t=4.39,P<0.001)。结论ALL患儿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GCR值可以作为一项生化指标而应用于判断预后及指导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11.
应用高分辨同步化染色体制备技术等对70例小儿急性白血病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58例(初诊及复发)检出异常核型(81%),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常核型检出率为78%,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常核型捡出率为86%。对31例患儿的核型与临床关系进行观察,发现小儿急性白血病染色体结构异常可视为预后不佳的标志,而正常二倍体核型及超二倍体核型的急性白血病(尤其是超过50条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预后较好。还对8例小儿急性白血病核型进行动态观察以及对12例持续完全缓解者进行随访,认为细胞遗传学研究对小儿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婴儿急性白血病24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婴儿急性白血病(IAL)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和治疗情况。方法:对24例IAL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LL 11例,其中L1 6例,L2 5例。ANLL 13例,其中M4 3例,M5 5例。临床表现多样化,髓外浸润及高白细胞性白血病多见,IAL中ALL以CD10 -的早前B细胞型多见。结论:上述特征均提示急性白血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73mRNA失表达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RT-PCR法检测40例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内P^73mRNA表达,并分析P^73mRNA失表达与影响ALL预后因素的关系。结果 ALL中存在较高频率的P^73mRNA失表达,又与高白细胞数、高肿瘤负荷、髓外浸润、高危临床分型显著相关。结论 P^73mRNA失表达在小儿ALL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73mRNA失表达与预后不良因素相关,P^73mRNA检测可能对评估小儿ALL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证实,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比较肯定的预后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FAB分型以及一些细胞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指标,如Ph^ 、ALL基因重排、Tel/Aml-1融合、染色体数>50、P170以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另外,一些分子生物学指标如CD10、CD2、P16、MDM2等也可能与儿童ALL的预后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正在儿童白血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约占15%~20%,多数报道的长期无事件生存率60%~70%[不包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远低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APL。AML的遗传学异常不但与预后密切相关,部分还可用于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和治疗靶点的选择。研究和熟悉AML遗传突变的临床意义对改善预后有极大的帮助。AML的遗传学异常包括染色体水平结构异常、DNA水平突变和某些基因异常表达。只有约50%的AML患者可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16.
急性白血病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两大类,小儿以急淋较多。二类的临床表现难以区分,但细胞形态、组织化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等不同。只有正确的诊断才能有针对性强及有效的治疗。因此,进一步的分类与分型(亚型的识别)是设计治疗方案、估计疗效和预后的重要依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一、细胞型态学分型:1976年FAB协作组根据原始淋巴母细胞形态特征将ALL分为L_1、L_2、L_3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高超二倍体(high hyperdiploid,HH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20年12月福建省5家医院收治的1 414例ALL初诊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染色体核型,分为伴HHD组(172例)和不伴HHD组(1 242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HHD ALL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在1 414例ALL初诊患儿中,172例(12.16%)检出HHD。伴HHD组初诊有不良预后危险因素(起病年龄≥10岁或<1岁、初诊白细胞计数≥50×109/L、T细胞表型)、常见融合基因(TEL-AML1、BCR-ABL1、E2A-PBX1、MLL基因重排)阳性的患儿比例均低于不伴HHD组(均P<0.05),而诱导化疗后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0.01%的患儿比例高于不伴HHD组(P<0.05)。伴HHD组预期10年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不伴HHD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染色体数目58~66、10号染色体三体、17号染色体三体、诱导化疗第15天或第19天骨髓MRD<1%、诱导化疗第33天或第46天骨髓MRD<0.01%是高EFS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10号染色体三体与高总生存率有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17号染色体三体与高EFS率密切相关(P<0.05)。 结论 儿童HHD ALL初诊时不良预后危险因素较少,总体预后佳;染色体数目及特定染色体三体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 ( AL )的形态学 ( M)、免疫学 ( )及细胞遗传学( C)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对形态学诊断为 AL的 14例患儿分别用流式细胞仪 ,单克隆抗体检测作免疫分型 ,对其中 11例用骨髓细胞染色体直接培养法 ,G显带技术作核型分析。结果显示 :14例 AL中形态学分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AL L ) 9例占64.3 % ,急性髓性白血病 ( AML) 5例占 3 5 .7%。免疫学分型证实其中 1例 AL L是混杂型白血病 ( HAC) ,2例 M5分别是早期前 B- ALL和 M3 ,1例 M3 定为 M4。14例 AL形态学分型与免疫分型相符者 10例 ,符合率 71.4 % ,形态学分型与免疫学分型不符合 4例占 2 8.6%。 14例 AL中作细胞遗传学分析 11例 ,检出异常核型 3例 ,检出率2 7.3 % ,在 11例细胞遗传学分型的 AL中 ,形态学分型与 MIC分型的符合率72 .7% ,而免疫学分型与 MIC分型符合率为 10 0 %。表明 MIC分型研究对小儿 AL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遗传学异常(基因融合、非整倍体等)是导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的主要原因。染色体畸变及其引起的融合基因是儿童ALL的重要特征,已被广泛应用于ALL诊断及危险度分型,但仍有20%~30%的ALL遗传学特征不明,其中转录因子锌指蛋白384(ZNF384)融合阳性ALL以其独特的祖B细胞免疫表型及明显的表观调控基因改变的生物学特征引起关注,进一步研究其融合类型、发病分子机制对推进儿童ALL诊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具有不同融合基因的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患儿的临床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与免疫分型和预后之间的差异。方法:总结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B系ALL患儿80例,其中TEL/AML1阳性组18例、E2A/PBX1阳性组14例、BCR/ABL阳性组11例、MLL/AF4阳性组2例及4种融合基因均阴性的患儿35例,总结其临床特征、形态学、免疫分型及分子生物学、染色体等相关资料,并分析各组患儿的无病生存率(DFS),随访时间至2009年4月。结果:TEL/AML1阳性组中,年龄≤5岁的患儿占66.7%,发病时的肿瘤负荷不高,形态学以FAB-L2型多见,而染色体核型均未见t(12;21)的异常,长期预后好,至今有17例患儿达到无病生存;14例 E2A/PBX1阳性组中,女性患儿多见,其中13例患儿形态学表现为FAB-L1型,12例患儿的免疫分型为前B细胞型,DFS接近80%;11例BCR/ABL阳性患儿中10例免疫分型为普通B细胞型,FAB-L1 和L2 型各4例。DFS不足20%;而MLL/AF4阳性的2例患儿发病时肿瘤负荷均高,形态学均为FAB-L1型,免疫分型均为早前B细胞型。1例化疗早期放弃治疗,另1例至今已无病生存达21个月。结论:具有不同融合基因的患儿,其临床特征、免疫分型及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3):172-1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