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步法多重RT-PCR 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常见4 种融合基因的检测效果。方法 2003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确诊的ALL 患儿76 例,采集所有患儿骨髓标本,提取细胞总RNA,一步法多重RT-PCR 或常规巢式PCR 法对E2A/PBX1、MLL/AF4、BCR/ABL 和TEL/AML1 融合基因进行检测;DNA测序对PCR 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一步法多重RT-PCR 及DNA 测序验证显示76 例ALL 患儿中,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12 例(产物长度分别为298 bp 9 例,259 bp 3 例), E2A/PBX1 融合基因阳性3 例(产物长度373 bp), BCR/ABL 融合基因阳性1 例(产物长度2124 bp),MLL/AF4 融合基因阳性7 例(产物长度分别为427 bp 1 例,673 bp 6 例),与常规巢式PCR 检出结果一致。结论 一步法多重RT-PCR 可应用于儿童ALL 常见融合基因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染色体畸变所致融合基因与临床危险度分层及治疗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儿童ALL的常见融合基因,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免疫表型及临床资料对152例ALL患儿进行临床研究。结果152例ALL患儿中有43例(29.5%)具有9种常见融合基因表达,包括 TEL/AML1、BCR/ABL(P190)、BCR/ABL(P210)、E2A/PBX1、MLL/ENL、MLL/AF9、TLS/ERG、CBF/MYH11、Hox11。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23例,其中1例放弃治疗,1例因早期治疗反应不良,评估为高危,其他21例均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目前停药10例(停药时间4~30个月),11例仍为完全缓解(CR),1例停药18个月后骨髓复发。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4例,其中3例评估为中危,目前均CR中,1例因早期治疗反应不良,评估为高危,化疗过程中复发死亡;BCR/ABL(P190)阳性5例,BCR/ABL(P210)阳性3例,其中5例行骨髓移植治疗(4例移植后数月骨髓复发,1例CR中),1例选择高危方案化疗后骨髓复发,另外2例临床未缓解,放弃治疗;MLL基因阳性2例,均评估为中危,1例MLL/AF9,经强化疗后目前已停药18个月,1例MLL/ENL,在化疗过程中复发,放弃治疗;TLS/ERG融合基因1例,早期治疗反应不良,经强化疗后达CR,目前已停药20个月;Hox11融合基因阳性4例,均评估为中危,化疗后3例CR中,1例因复发放弃治疗。结论 TEL/AML1表达者化疗效果良好;BCR/ABL、MLL基因重排等化疗效果差,需骨髓移植或强烈化疗。采用多重RT-PCR方法可快速同时检测儿童急性白血病29种常见融合基因,完善白血病的MICM分型、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朱晓华  高怡瑾  杨毅  吴玥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8):644-647,659
目的建立逆转录-巢式PCR检测融合基因的方法,检测4种常见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阳性率,并对阳性患儿进行初步临床资料分析。方法对收治的92例初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于化疗开始前抽取骨髓标本1.5~2.0 ml,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最常见的4种融合基因:TEL/AML1、E2A/PBX1、m-BCR/ABL和AF4/MLL。结果92例ALL患儿中TEL/AML1阳性21例,阳性率22.8%,占B细胞性ALL的24.7%(20/81例);6例E2A/PBX1阳性(6.5%),在前B细胞性ALL中占20.0%(3/15例);2例AF4/MLL阳性(2.2%),在婴儿ALL中占33.3%(2/6例);仅检测到1例m-BCR/ABL阳性(1.1%)。结论巢式RT-PCR方法是检测融合基因有效、敏感的方法。TEL/AML1在儿童ALL中阳性率最高,尤其是在B细胞性ALL中,该融合基因阳性的患儿病情较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近5年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265例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资料,探讨该地区儿童AL的生物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6年2月在我院确诊的265例儿童AL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5例儿童AL中男157例,女108例,发病年龄以1~5岁组最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4例,占69.43%,ALL免疫分型以B型表达为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M_2、M_3、M_5最多见。187例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测,正常细胞核型108例,占57.75%,异常细胞核型检出79例,占42.25%。147例ALL患儿中,TEL/AML1阳性42例,检出率28.57%,BCR/ABL阳性9例,检出率6.12%,E2A/PBX1阳性8例,检出率5.44%,MLL/AF4阳性5例,检出率3.4%。59例AML患儿中,AML/ETO 18例,检出率30.51%,PML/RARα阳性22例,检出率37.28%。结论我院收治的儿童急性白血病以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其生物学特点和临床特征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CCLG-ALL2008 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08 年4 月至2013 年6 月间初诊为儿童ALL,并接受CCLG-ALL2008 方案治疗的591 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观察其中80 例复发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CCLG-ALL2008 方案治疗后标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复发率分别为7.0%、10.7%、28.7%(P<0.05)。TEL/AML1 阳性ALL 患儿复发率为8.0%,其复发患儿5 年预期总生存率(OS)为37.04%;MLL 阳性与BCR/ABL 阳性ALL 患儿复发率分别为35.0% 和24.2%,5 年OS 为0。复发者以超早期为主,占53%,超早期复发者5 年OS 为0;早期和晚期复发分别占34% 和14%,其5 年OS 分别为11.44% 和60.00%。复发部位以单纯骨髓复发为主(83%),单纯骨髓复发患儿5 年OS 为9.23%;骨髓伴有骨髓外复发患儿占11%,其5 年OS 为25.00%;单纯骨髓外复发患儿占6%,其5 年OS 为100%。T 细胞型ALL 患儿复发率为9.5%,其复发患儿5 年OS 为0;B 细胞型ALL 患儿复发率为14.3%,其复发患儿5 年OS 为15.52%。结论 CCLG-ALL2008 方案治疗后高危组患儿复发率较高;MLL、BCR/ABL 等基因阳性是高危复发因素。免疫分型与复发率无明显相关性。早期复发、单纯骨髓复发、T 细胞型ALL 复发及伴有BCR/ABL、MLL 等基因异常者复发后生存率极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伴有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群体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4月就诊的172例年龄≤18岁初诊伴有TEL/AML1阳性ALL患儿(根据MICM标准诊断分型)临床特点。结果 TEL/AML1阳性患儿占同期新诊断(n=940) ALL患儿的18. 3%。发病中位年龄为4(1~13)岁。完成染色体检查的160例患儿中均未发现有t(12; 21)(p13; q22)异位。行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查163例,结果提示免疫表型均为B细胞表型。在诊断时没有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在中位随访时间为65(1~123)个月时,27例复发(复发组),145例(84. 3%)获得持续完全缓解(非复发组)。分析复发组和非复发组的生物学特征,结果发现两组发病时在激素预治疗的敏感性、危险度分组以及染色体异常诸方面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 TEL/AML1阳性患儿发病年龄小;免疫分型为B细胞型、激素预治疗敏感、核型分析未发现t(12; 21)(p13; q22)异位;发病时多无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复发组患者激素预治疗不敏感者多、危险度分组为高危组的患者比例高,非随机次要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混合谱系白血病(ML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白血病(AL)患儿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措施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分型及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LL融合基因阳性AL患儿51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MLL融合基因阳性AL患儿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4例。42例涉及11号染色体改变;RT-PCR检测有36例MLL基因重排,15例为串联重复。32例接受正规治疗的AL患儿中24例完全缓解,其中ALL19例,AML5例;缓解时间持续2 a以上者ALL5例,AML仅1例;持续缓解存活者仅16例,ALL12例,AML4例;10例MLL融合基因已转阴,并持续存活。在随访6 a中,32例中复发6例,均为骨髓复发,死亡6例。结论MLL融合基因阳性AL患儿发生率低,化疗效果差,易复发,预后差。少数对化疗敏感的AL患儿MLL融合基因可转阴,并持续存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寡核苷酸芯片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融合基因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针对儿童ALL常见的5种融合基因:TEL/AML1、E2A/PBX1、BCR/ABLp190、BCR/ABLp210、MLL/AF4,设计特异的融合基因片段为芯片探针,合成后用点样仪点片制成寡核苷酸芯片.提取疾病初期白血病患儿的骨髓/外周血标本的总RNA,进行多重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标记并与芯片杂交,以检测白血病细胞中特异融合基因.结果 该芯片可以从患儿骨髓样本RNA中准确检测到阳性内参序列、特异的融合基因以及融合位点.结论 采用寡核苷酸芯片方法,可快速、同时筛选出5种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融合基因及融合位点,为ALL患儿危险分层、治疗选择、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此种方法应用于筛查初治白血病患儿融合基因表达时优缺点并存,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4年收治的初诊且伴染色体异常ALL患儿共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 65例异常核型中单纯数目异常者21例(32%),单纯结构异常者14例(22%),数目及结构同时异常者30例(46%);(2)染色体结构异常者中,t(12;21)2例,t(9;22)6例,t(1;19)3例,t(4;11)2例。染色体数量异常者中,超二倍体核型最多,有29例(57%);(3)至随访截止时间,本组病例中生存49例,死亡11例,失访5例,复发9例。超二倍体和t(12;21)预后好,亚二倍体、t(1;19)和t(4;11)预后差;(4)本组患儿融合基因阳性22例,包括BCR/ABL6例,MLL2例,TEL/AML1 8例,E2A/PBX1 6例。与染色体结果比对,8例TEL/AML1仅测得2例t(12;21),6例E2A/PBX1中测得2例t(1;19),另外一例t(1;19)对应的融合基因阴性。结论 (1)本组ALL患儿染色体改变以数目及结构同时异常为主,数目异常中以超二倍体核型最为常见。(2)染色体核型与ALL预后有密切联系。(3)t(12;21)及t(1;19)染色体检测阳性率低于融合基因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MICM分型及其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R带或C带核型分析、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和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EL-AML1、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结果 在160例儿童ALL中,76例为L1型,73例为L2型,5例为L3型,6例不能分类。在核型分析的151例中,75例(49.7%)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包括超二倍体16例,假二倍体12例,亚二倍体26例,染色体易位21例。后者包括t(4;11)7例,t(9;22)6例,其他少见易位8例。进行过免疫表型分析的128例中,64例(50%)为B系表达,38例(29.7%)为T系表达,14例(10.9%)为T、B混合表达,6例为B系、髓系混合表达,3例为T系、髓系混合表达,其他3例。套式RT-PCR检测到TEL-AML1融合基因转录本11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2例。125例ALL患儿分别接受DOLP(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或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其中116例(92.85)获得完全缓解(CR)。CR达2年以上者16例,1年以上者28例,6个月以上者17例。结论 MICM分型由于能反映ALL的本质,因而比FAB分型更精确、完善,并且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提高ALL患儿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45抗原表达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以CD45/SSC设门对61例B-ALL患儿进行免疫分型检测;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多重巢式RT-PCR技术进行染色体、融合基因分析。结果免疫表型分析显示CD45+组CD13、HLA-DR抗原表达明显高于CD45-组(P<0.05);CD45-组的融合基因主要为HOX11和E2A/PBX1,而CD45+组主要为TEL/AML1、MLL/AF9、HOX11;相关临床参数、染色体核型及疗效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CD45抗原的表达与否和B-ALL患儿的临床特征、染色体畸变、治疗效果无统计学相关性;CD45+组较CD45-组高表达CD13和HLA-DR。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often occur prenatally in childhood leukemia, characterizing an early event in leukemogenesis. The majority of the abnormalities occurring in infants involve the MLL gene on chromosome band 11q23. We describe the molecular cytogenetic findings of 207 infant acute leukemia (IAL) cases included in the Brazilian Collaborative Study Group of Infant acute leukemia. PROCEDURE: The diagnosis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or 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AML) was made according to morphology and immunophenotyping classification, followed by conventional karyotyping. Samples were then screened using RT-PCR for the presence of specific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s. FISH assay for MLL rearrangements was performed only in cases with negative or inconclusive cytogenetic or PCR results. RESUL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IAL were as follows: 115 boys and 92 girls, age range 0-23 months, mean age 12 months, 145 ALL, and 62 AML.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pro-B ALL cases and MLL+ve (P=0.0001) cases and the age group 0-3 months with MLL+ve (P=0.008) cases. Two rare cases of pro-T ALL with MLL+ve were found. Other than MLL rearrangements, various other molecular aberrations were detected including TEL/AML1+ve (n=9), E2A/PBX1+ve (n=4), PML/RARA+ve (n=4), and AML1/ETO+ve (n=2). Cyt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hyperdiploidy (n=6), del(7) in two cases and del(11)(q23) in seven cases.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not only MLL rearrangements, but also other molecular abnormalities occur before birth and may contribute to leukemogene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BCR/ABL阴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IKZF1基因拷贝数异常情况,并分析IKZF1基因拷贝数异常与该部分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检测180例初诊BCR/ABL阴性B-ALL患儿IKZF1基因拷贝数异常情况。根据有无IKZF1基因缺失将其分成两组:IKZF1缺失组和IKZF1正常组。回顾性分析IKZF1拷贝数缺失与BCR/ABL阴性B-ALL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180例患儿中共有27例(15.0%)患儿发生了IKZF1缺失,其中IKZF1基因8个外显子全部缺失者4例,单纯1号外显子缺失者17例,4~7号外显子缺失者3例,2~7号外显子缺失者3例。IKZF1缺失组患儿初诊时白细胞水平及流式MRD-高危组患儿的比例明显高于IKZF1正常组;IKZF1缺失组患儿多发生在无特殊融合基因异常的BCR/ABL阴性患儿,且IKZF1基因缺失患儿易伴随出现11、8、5、7、21号等染色体的异常。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IKZF1缺失组无病生存率(DFS)明显低于IKZF1正常组(0.740±0.096 vs 0.905±0.034,P=0.002)。Cox法分析显示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初始WBC、初诊时脑脊液状态、泼尼松松试验反应情况、染色体核型后,IKZF1缺失仍不利于患儿的DFS(P结论 部分BCR/ABL阴性B-ALL患儿存在IKZF1缺失,IKZF1缺失为BCR/ABL阴性B-ALL患儿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种预后影响因素对儿童非成熟B细胞性白血病长期无病生存的影响,寻找可能的影响治疗和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方法:对在该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非成熟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161例,按ALL-XH-99方案化疗。并在治疗前获得患者年龄、性别、外周血白细胞数、免疫分型、P170、融合基因以及泼尼松治疗第8天外周血幼稚细胞绝对数、诱导缓解治疗第19天骨髓象以及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骨髓微量残留病(MRD)水平和危险度分级等,并动态观测治疗疗效。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治疗前P170水平等对治疗对无事件生存率无影响(P>0.05);年龄、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泼尼松治疗反应、诱导缓解第19天骨髓象、融合基因、以及CR时MRD水平等则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免疫分型、是否具有髓系标记以及临床危险度分组对治疗预后亦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进入本研究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中,预后危险因素包括:治疗前外周血WBC≥50×109/L、Cμ阳性、MRD阳性以及融合基因检测阳性等(P<0.05)。而性别、年龄、治疗前P170水平、CD10/CD33/CD13是否表达、危险度分组以及治疗第19天骨髓象等对预后并无显著的影响(P>0.05)。但根据患者治疗第19天骨髓象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非成熟B系ALL中,治疗前外周血高白细胞数、Cμ阳性、融合基因检测阳性以及诱导缓解结束后MRD≥0.01%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而早期治疗反应(第19天骨髓象)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10岁以上儿童青少年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86例10岁以上ALL患儿(B-ALL 62例,T-ALL 24例)的临床特点、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评估患儿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COX回归模型评估EFS、OS的影响因素。结果 86例患儿中,中危组和高危组患儿分别为62例和24例。首诊表现为肝肿大的53例(62%),脾肿大50例(58%),淋巴结肿大46例(54%)。初诊时外周血WBC≥50×109/L者29例(34%)。78例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21例(27%)染色体数目异常,其中15例为超二倍体(19%)、4例(5%)为亚二倍体,2例(3%)为假二倍体;11例(14%)染色体结构异常,其中Ph染色体阳性1例,t(1;19)1例。TEL-AML1融合基因3例(4%),E2A-PBX1融合基因3例(4%),BCR-ABL融合基因6例(7%),SIL-TAL1融合基因4例(5%)。1疗程完全缓解率为99%(85/86)。5年EFS率、OS率分别为64%±6%和75%±5%。中危组的5年EFS率、OS率均高于高危组(P0.05)。B-ALL患儿5年EFS率优于T-ALL组(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诱导缓解末微小残留病是EFS、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10岁以上ALL患儿具有不利预后的临床特征,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诱导缓解末MRD是决定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