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简单、快速的获得高纯度骨髓巨核细胞的方法。方法 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法获取富集巨核细胞 ,采用抗血小板球蛋白Ⅱb Ⅲa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磁珠法获得进一步纯化的巨核细胞 ;用台盼蓝活性测定及Wright Giema染色及抗GpⅡb/Ⅲa组织化学染色确定。 结果 此法可获得的巨核细胞纯度达 90 %以上 ,结构完整 ,大约 5 0 %巨核细胞具有生物活性 ,可作短期培养。结论 免疫磁珠法分离骨髓巨核细胞是一种有效的纯化分离巨核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1FN-α-2b对K562细胞黏附功能及黏着斑激酶(FAK)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1.采用Cyto Tox96R Non -Radioactive Cytotoxicity Assay Kit试剂盒检测IFN-α-2b对K562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2.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α-2b作用于K562细胞前后整合素βl表达水平的变化.3.应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浓度IFN-α-2b对K562细胞FAK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1.K562细胞高表达整合素β1.IFN-α-2b可提高K562细胞与纤维黏连蛋白的黏附率,并且可降低整合素β1的表达水平.2.当IFN-α-2b的水平为250万~1 000万U·L-1时,随IFN-α-2b水平的增加FAK mRNA的表达逐渐增高.结论 K562细胞中可能存在整合素β1活化障碍.IFN-α-2b可能是通过增加K562细胞的黏附功能反馈性降低整合素β1的表达水平.IFN-α-2b可能通过增加正常FAK mRNA表达水平来改善β1介导的黏附信号通路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中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2007年1月至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集40例急性ITP(AITP)、13例慢性ITP(CITP)及31例非血液病儿童骨髓片,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巨核细胞TGF-β1含量。结果AITP患儿的巨核细胞中的TGF-β1水平明显高于CITP及对照组(P=0.002)。而CITP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巨核细胞的平均灰度值与血小板数呈正相关性(r=0.264,P=0.016),即TGF-β1含量越高,血小板数越低。AITP平均灰度与幼巨核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348,P=0.028),即AITP组TGF-β1含量越高幼巨核细胞比例越高。结论巨核细胞的TGF-β1在AITP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在CITP来自巨核细胞的TGF-β1可能没有参与血小板减少和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改变及其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KD患儿36例为研究对象,同年龄健康儿童28例作为对照组。KD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及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有效后4~5 d取血备检。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组蛋白H4乙酰化和p300、CREB结合蛋白(CBP)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Ⅱ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2)(CD4+IL-4+)比例及CD4+T淋巴细胞中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6(pSTAT6)、GATA结合蛋白3(GATA3)、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1)、Ⅱ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Ⅱ)、磷酸化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pLAT1)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CD4+T淋巴细胞IL-4、IL-5、IL-13、IL-4受体α(IL-4Rα)、Ⅰ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Ⅰ)、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4(SOX4)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IL-4、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1.KD患儿Th2细胞比例、功能相关分子(IL-4、IL-5和IL-13)表达及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冠状动脉损伤组(CAL)前述指标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IVIG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对照组比较KD患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p300、CBP与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结合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p300与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结合水平与后者表达均呈正相关(r=0.72、0.43,均P<0.05),经IVIG治疗后呈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AL组p300、CBP与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结合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对照组比较,KD患儿血浆IL-4水平及CD4+T淋巴细胞IL-4Rα/STAT6/GATA-3、pLAT1/NFATc1表达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TGF-β水平及下游信号分子TGF-βRⅡ/TGF-βRⅠ/SOX4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AL组血浆IL-4水平及CD4+T淋巴细胞IL-4Rα/STAT6/GATA-3、pLAT1/NFATc1表达均高于NCAL组,血浆TGF-β水平及下游信号分子TGF-βRⅡ/TGF-βRⅠ/SOX4表达低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IVIG治疗后呈不同程度的回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4基因组蛋白H4过度乙酰化可能是导致KD患儿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β(PDGF-β)受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1/2) 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心肌肥大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为AngⅡ组(以 10-7 mol/L AngⅡ刺激)、川芎嗪组(10-7 mol/L AngⅡ加10 mg/L川芎嗪刺激)及对照组(正常培养的心肌细胞).3组分别培养24 h,收集心肌细胞,采用[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免疫印迹法测定其PDGF-β受体、ERK1/2表达.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20.71 P<0.01),其中AngⅡ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川芎嗪组较AngⅡ组显著降低(P<0.01); AngⅡ组心肌细胞PDGF-β受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川芎嗪组心肌细胞PDGF-β受体表达显著低于AngⅡ组 (P<0.05);AngⅡ组心肌细胞ERK1/2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川芎嗪处理后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ERK1/2表达较AngⅡ组显著降低 (P<0.01).结论 川芎嗪可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PDGF-β受体与ERK1/2的表达,这可能是川芎嗪治疗心肌肥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急性期细胞因子及T细胞功能临床研究(附39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急性期细胞因子及T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内科住院的KD患儿共39例,用ELISA方法测定急性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γ干扰素(γ-IFN)含量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用流式细胞仪测定6例确诊为KD患儿急性期血浆CD3、CD4、CD8百分数.结果 KD患儿急性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γ干扰素水平分别(11.69±3.01)ng/L、(89.25±26.28)ng/L和(31.18±15.34)ng/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5、<0.001和<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与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呈明显正相关(rIL-1β=0.887、rTNF-α=0.875)与C-反应蛋白也呈正相关(rIL-1β=0.643、гTNF-α=0.736);急性期T淋巴细胞CD4百分含量增高(30.6±8.96)、CD8百分含量减少(23.3±6.25)、CD4/CD8比值明显增高(1.3±0.06);左冠状动脉大小与γ-IFN含量,前降支大小与TNF-α、IL-1β、γ-IFN含量具有明显直线关系.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存在T淋巴细胞调控网络失衡.了解细胞因子在KD发病中的作用,对于KD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 TPO)又称为巨核细胞生长发育因子,通过与巨核细胞及其祖细胞表面的受体(c-Mpl)结合,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特异性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血小板生成。TPO被克隆以及一系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的研发,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向。以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TPO)在体内主要是巨核细胞 -血小板系的体液调控因子 ,在促进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 ,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及血小板的形成起主要作用。重组巨核细胞生长和发育因子 (FEG rHuMGDF)目前尚在临床实验阶段。近年来随着对它们研究的不断深入 ,其与新生儿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 基本结构人TPO是一个分子量为 38KD的糖蛋白 ,由 332个氨基酸组成 ,它的第 1 53、1 54位点的精氨酸 -精氨酸序列又可被蛋白酶水解成N端和C端两个结构域。N端结构域高度保守 ,具有疏水性 ,可能是与其受体C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D)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途径调节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急性期KD患儿48例,正常同年龄对照组儿童(对照组)16例,感染性疾病对照组(ID组)16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MC)TLR4信号途径传导分子,调节因子及前炎症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MC TLR4的表达.结果 (1)急性期KD患儿TLR4、髓样分化蛋白2(MD-2)、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因子6(TRAF6)、转化生长因子-β-活化激酶1(TAK1)、TAK结合蛋白1(TABl)和TAK结合蛋白2(TAB2)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KD患儿及ID组患儿MC正性调节因子TLR4相关蛋白(PRAT4B)和信号转导接头蛋白2(STAP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DAP12基因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LN29、RP105及MD-1 mRNA表达上调(P<0.05),4种负性调节因子均显著低于ID组(P<0.05);KD患儿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明显高于ID组(P<0.05);(3)体外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KD患儿及对照组正性调节因子mRNA表达显著上调,对照组负性调节因子表达上调(P<0.05),KD患儿除DAP12表达上调外(P<0.05),FLN29、RP105及髓样分化蛋白1(MD-1)刺激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4)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KD-CAL+组)MC正性调节因子PRAT4B和STAP2表达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KD-CAL-组)(P<0.05);KD-CAL+组负性调节因子FLN29、RP105和MD-1表达显著低于KD-CAL-组(P<0.05);KD-CAL+组前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D14+细胞表面TLR4蛋白表达高于KDCAL-组[(11.9±2.4)%vs.(6.5±1.7)%,P<0.05].结论 急性期KD患儿TLRs信号途径负性调节因子调控失衡可能是导致KD免疫功能紊乱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对骨髓巨核细胞及基质细胞的影响,探讨其抗血小板作用是否与抑制骨髓功能有关.方法 建立免疫性血管炎模型,实验共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和阿司匹林组.检测骨髓巨核细胞集落(CFU-MK)的数量和功能以及骨髓基质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同时检测其外周血血小板数量,电镜观察其血管病理改变.结果 免疫性血管炎模型组血小板数量、骨髓巨核细胞数、CFU-MK数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a<0.05).阿司匹林治疗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阿司匹林组血小板[(523.50±69.70)×109 L-1]较模型组[(931.33±254.19)×109 L-1]显著降低(P<0.05);也能明显抑制骨髓巨核细胞数和CFU-MK,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巨核细胞分别为(29.17±8.40)个/片和(13.50±10.86)个/片(P<0.05),CFU-MK分别为(33.00±14.27)个/(2×105)和(15.67±9.79)个/(2×105)(P<0.05).阿司匹林同时能够显著抑制骨髓基质细胞,模型组CFU-F数(58.17±14.48)个/(2×106),阿司匹林组为(34.17±17.41)个/(2×106)(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与CFU-MK的数目及形成能力呈正相关.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阿司匹林能够明显减轻血管炎的病理损害.结论 阿司匹林可能通过抑制骨髓巨核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抑制血小板生成,从而达到减轻炎症损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LeftyA蛋白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纤维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通过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基因转染及药物筛选构建LeftyA蛋白稳定表达HK-2细胞系;TGF-β1(10ng/ml)刺激此细胞系,于0、6、12、24、48h通过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钙粘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p-Smad2/3的表达变化,通过Real-time PCR检测Ⅰ型胶原(ColⅠ)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的TGF-β1刺激24 h后HK-2细胞内E-eadherin、α-SMA蛋白的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而当TGF-β1浓度达到10ng/ml时,α-SMA蛋白合成达到平台期(P>0.01),因此本实验中以10ng/ml的TGF-β1作为刺激剂量;TGF-β1(10 ng/ml)刺激HK-2细胞6 h可引起E-cadherin表达下降(P<0.01),刺激24 h后可诱导其合成表达α-SMA(P<0.05),同时细胞内ColⅠ基因转录增加(P<0.01);正常HK-2细胞内没有p-Smad2/3的表达,TGF-β1(10 ng/ml)刺激30min即可诱导其激活表达,并在1 h时迅速达到高峰,其后开始下降;高表达LeftyA蛋白能够减轻TGF-β1所致上皮细胞转分化(EMT)及纤维化的程度,降低p-Smad2/3的表达高峰,并抑制CTGF的表达(P<0.01).结论 LeftyA蛋白能够通过抑制TGF-β1所致Smad2/3磷酸化及CTGF表达发挥抗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马兜铃酸-I(AA-I)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凋亡、分泌、转分化的影响,探讨其与共刺激分子CD40/CD40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GF-βⅡ型受体(TGF-βⅡR)的关系.方法 应用不同刺激浓度的AA-I作用于HUVEC,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AA-I对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FCM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共刺激分子CD40L、促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ⅡR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肌成纤维细胞的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D40、TGF-β1表达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UVEC分泌TGF-β1的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AA-I作用于HUVEC培养96 h后,高浓度AA-I导致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各刺激浓度均可导致凋亡,Flk1表达下调、α-SMA表达上调,共刺激分子CD40/CD40L、TGF-β1/TGF-βⅡR 表达增加,明显促进TGF-β1的分泌(P<0.05),上述实验数据改变均呈明显的剂量相关性.结论 AA-I不仅能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并能使其向平滑肌样细胞转化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臣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Ⅲ型受体(TGF-β1RⅢ)变化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急性ITP28例(AITP组)、慢性ITP16例患儿(CITP组)和20例相对正常儿童骨髓;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及免疫磁珠法分离骨髓巨核细胞;ABC-ELISA法检测TGF-β1水平;原位杂交法检测TGF-β1RⅢmRNA表达情况。结果AITP组与CITP组骨髓TGF-β1水平及巨核细胞TGF-β1RⅢ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ITP组明显高于AITP组(P<0.05)。结论检测ITP患儿骨髓TGF-β1水平及巨核细胞TGF-β1RⅢ表达情况对于研究ITP发病机制及早期分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生成素和多个细胞因子对体外巨核细胞生长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小板生成是一个复杂、多水平调控的生物学过程 ,包括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巨核细胞 ,再由成熟的巨核细胞释出血小板[1 ,2 ] 。肺部可能是血小板从巨核细胞释放的主要场所 ,循环的巨核细胞通过肺的毛细血管床时 ,在毛细血管的挤压下 ,经“碎片化 (fragmentation)”作用后在肺静脉血中形成循环血小板[3 ] 。然而 ,亦有研究认为巨核细胞在骨髓中直接释出血小板。巨核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调控主要由血小板生成素 (TPO)调节。另外 ,多个造血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亦不同程度地参与该过程 ,包括白细胞介素 1(IL 1)、IL 3、I…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21(IL-2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HSP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3例HSP急性期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血浆IL-21、TGF-β1、IgA1和TNF-α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IgA、IgG、IgM及补体C3、C4水平并计算IgA/C3值,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SP急性期患儿外周血IL-2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gA、TGF-β1、IgA1和TNF-α水平及IgA/C3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G、IgM、C3、C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患儿血浆TGF-β1水平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345,P<0.05),结论血IL-21、IgA1、TGF-β1和TNF-α参与HSP的发病过程,HSP IgA和IgA1水平升高可能与IL-21及TGF-β1水平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表面CXCR4受体表达改变及其配体——基质细胞来源性因子1α(SDF-1α)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收集28例AITP患儿及12例正常对照儿童的骨髓;用Percoll密度梯度及免疫磁珠法分离骨髓巨核细胞;采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巨核细胞受体CXCR4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骨髓上清液SDF-1α的含量;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包SPSS10.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8例初治AITP患儿骨髓CXCR4与SDF-1α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8例中10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敏感组患儿治疗后CXCR4与SDF-1α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另外28例中6例对丙球不敏感的患儿治疗前巨核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明显低于丙球敏感组治疗前患儿。结论 初治A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与血小板生成障碍可能与骨髓CXCR4/SDF-1α体系水平下降有关;而丙球治疗AITP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增强骨髓CXCR4/SDF-1α体系表达有关;巨核细胞表面CXCR4表达水平可能在预测丙球的治疗效果方面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儿胃肠功能障碍时外周血肠道淋巴细胞归巢受体(整合素α4β7和L-选择素)的表达及其与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4个月~14岁危重症患儿45例,分为胃肠功能衰竭组及非胃肠功能衰竭组,选择25例健康体检儿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整合素α4β7和L-选择素的表达.结果 胃肠功能衰竭组外周血中整合素α4β7和L-选择素水平明显减低,胃肠功能衰竭组与非胃肠功能衰竭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肠功能衰竭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 整合素α4β7和L-选择素水平在危重症患儿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就降低.肠道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可能通过抑制淋巴细胞向肠道的归巢,使肠黏膜免疫屏障受损,进而降低肠黏膜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缺氧诱导因子1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一种缺氧诱导的主要转录因子,含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β亚单位,其中HIF-1α是可调控的功能单位,受氧浓度变化的调节,缺氧后其转录活性增加;HIF-1β是一个结构单位,不受氧浓度的调节。既往研究发现HIF-1α上调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1-2],但近年也有研究表明HIF-1α在一定条件下有促凋亡作用,本文将对缺氧时HIF-1α诱导凋亡的机制及调控作一综述。凋亡可通过p53、Bcl-2家族促凋亡蛋白和抗凋亡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调控。一般认为,Bcl-2基因家族中抗凋亡蛋白和促凋亡蛋白的比例及其之间形成…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过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Ts)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周血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与儿童ITP的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病房就诊和治疗的60例新诊断ITP患儿(实验组)和门诊健康体检的36例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无菌采集其空腹外周血2 mL,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DNMT1、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分析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PLT)对血清DNMT1、DNMT3a、DNMT3b的影响,及DNMT1、DNMT3a、DNMT3b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新诊断ITP患儿PLT为(21.3±26.1)×10~9/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61.2±78.4)×10~9/L,差异有显著性(t=-17.777,P=0.000)。(2)ITP患儿DNMT1、DNMT3a、DNMT3b(ug/L)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43±0.96)、(0.67±0.39)、(0.53±0.39),明显低于对照组(2.05±1.24)、(1.04±0.58)、(0.73±0.45),差异有显著性(t=-2.547,-3.692,-2.341;P=0.013,0.000,0.021)。经Person相关性分析,ITP患儿血小板计数与DNMT1、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62、0.161、0.079,P=0.636、0.220、0.549)。DNMT1与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0.025,-0.057;P=0.851、0.665),DNMT3a、3b的蛋白表达正相关性(r=0.259,P=0.046)。结论新诊断ITP患儿外周血中DNMT1、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提示DNA甲基转移酶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儿童ITP的发病机制相关,推测在儿童ITP患儿DNA甲基化过程中,DNMT3a、DNMT3b起着相互协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