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生胎龄≤25+6周超早产儿的救治现状、主要并发症及转归。方法横断面研究,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出生胎龄≤25+6周的233例超早产儿的临床资料, 包括围生期因素、治疗、并发症、预后等。根据出生胎龄、入院年份分组, 分析超早产儿的存活率、主要并发症、死因及随访资料。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33例出生胎龄≤25+6周的超早产儿中男134例(57.5%)、女99例(42.5%), 出生胎龄为(24.6±0.9)周, 出生体重为710.0(605.0, 784.5)g。总存活率61.8%(144/233), 存活超早产儿中出生胎龄最小为22+2周, 出生体重最低为390 g。因不积极治疗自动出院41例(17.6%);住院积极治疗的192例超早产儿中死亡14例(7.3%), 因合并严重并发症自动出院34例(17.7%), 存活出院144例(75.0%)。7年间超早产儿存活率逐年增高(χ2=26.28, P<0.001), 积极治疗后自动出院和死亡逐年下降(χ2=14...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氮作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的信使分子,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 iNO)能够扩张肺部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肺动脉压力,而对体循环压力没有影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iNO用于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已证实对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和低氧性呼吸衰竭具有明显效果。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iNO用于胎龄<34周早产儿的超适应证治疗越来越多。该文就iNO治疗胎龄<34周早产儿的有效性、安全性、应用时机、剂量、撤离方式和与血管活性药物联合使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吸入-氧化氮(iNO)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本院收治的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引起低氧性呼吸衰竭,且胎龄<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iNO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iNO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O吸入治疗,NO吸入浓度从5 ppm开始,最高20 ppm,持续吸入时间24~72 h,同时动态监测主要血气指标,包括pH、PaO2、PaCO2、PaO2/FiO2、SaO2、动脉-肺泡血氧分压差[(A-a)PO2]以及氧合指数(OI)的变化.结果 iNO组(n=16)与对照组(n=19)比较,治疗后12、24、48 h及72 h血气指标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24 h最明显[pH(7.4±0.1)比(7.2±0.1),PaO2(68.7±10.1)mm Hg比(51.6±11.3)mm Hg,PaCO2(38.6±8.2)mm Hg比(48.4±12.1)mm Hg,PaO2/FiO2(206.8±32.5)mm Hg比(165.2±22.7)mm Hg,SaO2(0.93±0.07)比(0.81±0.09),(A-a)PO2(227.4±126.8)mm Hg比(346.7±160.2)mm Hg,OI(5.8±3.5)比(9.2±6.2)].iNO组气道NO2浓度<1 ppm,出血时间正常,死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未增加.结论 iNO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氧合功能,纠正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虽然Gesell等曾对早产儿肌张力和反射的评估做过阐述,但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胎龄28至32周前存活儿极少。由于产科和儿科护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了胎龄23至24周早产儿存活的可能性,存活者多无严重缺陷。本文是关于极小早产儿肌张力及反射的研究报道。方法对象为42名1983年生,体重<1300g的早产儿;胎龄24~32周(2/3≤28周)。黑人占71%随访均无脑瘫。生后1周起由个儿神经病学家每周对肌张力和反射发育系统检查一次,直至出新生儿监护中心(NICU)。以经后龄(胎龄+周龄)记录发育情况平均观察至38周。上下肢发育差异应用配对t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布地奈德气管内滴入预防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胎龄32周的患有宫内感染的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Ⅲ或Ⅳ级)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随机分成PS+布地奈德组(15例)和PS组(15例)。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氧合指数(OI)、呼吸机使用时间、吸氧时间、BPD发生率、纠正胎龄36周时病死率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S+布地奈德组患儿BPD发生率低于PS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吸氧时间明显短于PS组(P0.05);给药后第2~6天,PS+布地奈德组pH、OI均高于PS组,PaCO——2均低于PS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纠正胎龄36周时病死率以及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S联合布地奈德气管内滴入能有效降低重度N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胎龄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胎龄≤32周、且存活28天以上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发生BPD的早产儿为BPD组,按1∶2的比例随机选取未发生BPD的早产儿为对照组。结果共纳入197例早产儿,BPD组28例,BPD发生率14.2%,早产儿随胎龄和出生体重降低BPD发生率明显增加,各胎龄段和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69,30.244,P=0.000)。通过对23个单因素的分析发现,BPD组和对照组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时间、最高吸入氧浓度、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贫血、使用美罗培南、第10天体重/出生体重比值、氧合指数<300和生后第1次血气评分值12个单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重低(OR=0.996)、吸氧浓度高(OR=0.898)、第10天体重/出生体重比值小(OR=1.069)为发生BPD的高危因素(P均<0.05)。中重度BPD组与轻度BPD组相比,窒息和使用利尿剂比例高、吸氧时间长、生后第1次血气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出生体重低、吸入高浓度氧、第10天体重/出生体重比值低为小胎龄早产儿发生BP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极早产儿生理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病率及短期预后.方法 前瞻性调查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BPD的发病情况.对纠正胎龄36周的早产儿进行撤氧试验.未通过试验者诊断为生理性BPD,通过试验者不诊断BPD.在评估时间点,机械通气患儿直接诊断生理性BPD,未吸氧者不诊断BPD.同时,调查这些早产儿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或死亡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66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其中6例患儿入院时纠正胎龄已经超过36周,被剔除.60例患儿中,18例(30.0%)吸氧时间超过28 d,其中4例在评估时无需吸氧,13例需吸氧,1例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13例进行撤氧试验的早产儿中6例成功撤氧.8例(13.3%)被诊断为生理性BPD.撤氧期间,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患儿均存活至出院,出院时无吸氧患儿.结论 生理性BPD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传统BPD.设定严格血氧饱和度标准的撤氧试验能降低吸氧患儿的数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生理性BPD患儿的长期预后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病情况及影响ROP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03—2005-12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的胎龄≤34周和(或)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在生后4~6周或校正胎龄至32周时进行眼底检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3例早产儿中有25例发生ROP,发生率为12.31%,7例出现阈值或阈值前病变需要治疗,占3.4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是发生ROP的危险因素,ROP组与正常眼底组在这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是发生RO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FOV)联合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97例急性低氧血症呼吸衰竭新生儿,入选标准为氧合指数(OI)>20,在机械通气(常频或高频)下,患儿随机被给予iNO或无iNO,比较常频机械通气(CMV)、CMV+iNO、HFOV、HFOV+iNO组间疗效.结果 治疗12h,HFOV+iNO组中PaO2/FiO2变化最大,氧合指数下降最快.治疗24h,HFOV、HFOV+iNO组PaO2/FiO2均有明显变化,两组分别与CMV、CMV+iN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V+iNO、HFOV、HFOV+iNO组OI均明显下降,其中以HFOV+iNO组下降最显著,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FOV联合iNO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疗效最佳,二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引入增强肠道和场外喂养规则前后,评估出生体重(birth weight,BW)≤1300 g 的极早产儿的营养和生长。
  方法历史性队列对照研究。
  结果队列1入组153例,队列2入组118例。两组中19%出生时生长受限。队列2喂养进度更快,减少了中心置管的时间和 TPN,更早的给予母乳喂养。前14天所有婴儿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增加。包括 NEC 在内的临床不良反应无改变。出院时预期体重<10th 百分位者的比例从23%降至9%。与队列1的体重指数 Z 值1.03相比,队列2的 Z 值减少0.39(P <0.001)。出院时头围和体重也明显改善(P <0.01),但是身长改善较少。
  结论对于非常不成熟儿生后早期增强静脉和肠内喂养可以改善生长状态,并且无不良反应。生命早期热量特别是蛋白摄入应该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双胎间配对对照为基础,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5—2016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72对双胞胎为研究对象,每对双胞胎中有且只有1例患NRDS,分别为NRDS组和非NRDS组,回顾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按照胎龄大小,进一步分为胎龄34周组及胎龄≥34周组,比较两组间性别、出生体质量、分娩顺序,羊水污染、胎膜早破、Apgar评分差异。结果 NRDS组和非NRDS组的性别、出生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非NRDS组,NRDS组后娩出者(66.7%对33.3%,P0.001),1分钟Apgar评分≤7分(41.7%对22.2%,P=0. 012)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亚组分析发现,在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中,NRDS组和非NRDS组患儿的分娩顺序及1分钟Apgar评分≤7分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中,NRDS组双胎之后分娩者、1分钟Apgar评分≤7分的比例高于非NR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胎之后分娩者为NRD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0,95%CI:2.00~8.00,P0.001)。结论在胎龄34周的双胞胎中,双胎中后娩出者更易患NRD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极早产儿存活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11家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早产儿(胎龄<32周)的一般资料,分析其存活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极早产儿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极早产儿2 339例,其中存活2 010例(85.93%),无严重并发症存活1 507例(64.43%)。胎龄22~25+6周、26~26+6周、27~27+6周、28~28+6周、29~29+6周、30~30+6周、31~31+6周各组极早产儿存活率分别是32.5%、60.6%、68.0%、82.9%、90.1%、92.3%、94.8%,随着胎龄增加,存活率呈升高趋势(P<0.05);相同胎龄分组下无严重并发症存活率分别是7.5%、18.1%、34.5%、52.2%、66.7%、75.7%、81.8%,随着胎龄增加,无严重并发症存活率呈升高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大、出生体重大、母亲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极早产儿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而1 min Apgar评分≤3分是极早产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胎龄大、出生体重大是存活极早产儿发生严重并发症的保护因素(P<0.05),而5 min Apgar评分≤3分、母亲绒毛膜羊膜炎是存活极早产儿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极早产儿存活率与胎龄密切相关。1 min Apgar评分≤3分可增加极早产儿死亡的风险,而胎龄大、出生体重大、母亲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与死亡风险降低有关。5 min Apgar评分≤3分和母亲绒毛膜羊膜炎可增加极早产儿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胎龄大、出生体重大可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联合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治疗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期间入住我科的60例重症MAS患儿,出生后均需机械通气治疗,上机前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均>30.根据通气模式的不同,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HFOV组、常频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组和HFOV+ iNO组,每组各20例,并比较3组的疗效,包括OI值、肺气漏及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治疗24h后,HFOV组及HFOV+ iNO组患儿较CMV组OI值明显降低(19.0±4.5 vs 11.0±5.3 vs 25.0±7.1,P<0.05),并且HFOV+ iNO组在治疗4h后OI即出现明显下降(36.0±7.4至24.0±5.2).CMV组患儿肺气漏发生率为25%(5/20),HFOV组及HFOV+ iNO组均无肺气漏发生;HFOV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30%(6/20),CMV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40%(8/20),HFOV+ iNO组无一例发生肺动脉高压.结论 HFOV联合iNO是治疗重症MAS首选机械通气策略,两者合用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前瞻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我院产科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出生的所有活产早产儿进行研究,统计BPD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共有425例早产儿入组研究,其中男266例,女159例;胎龄(33.9±2.4)周(26~ 36周);出生体重(2038±660) g(770 ~3150 g),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85例,超低出生体重儿7例.发生BPD 45例,发生率10.6%,死亡(包括自动出院撤机后死亡)7例,BPD病死率15.6%.BPD患儿胎龄≤32周36例(80.0%),出生体重<1500 g 29例(64.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OR =3.10)、出生体重<1500 g(OR=2.29)、感染性肺炎(OR =2.74)、动脉导管未闭(OR =2.12)、机械通气(OR =9.57)、H2受体抑制剂( OR=1.36)、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4周(OR=2.59)是B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早产儿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需要综合防治才能有效控制B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2019—2021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各单位收治的出生胎龄22~25周超早产儿的出院预后和治疗现状以及3年变化趋势。方法基于CHNN极早产儿队列的横断面研究, 纳入2019—2021年CHNN各单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963例出生胎龄22~25周的超早产儿。排除出生24 h后入院及转运至非CHNN医院治疗的超早产儿。根据出生胎龄和入院年份分组, 描述不同组超早产儿围生期救治、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NICU治疗情况。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Cochran-Armitage和Jonckheere-Terpstra趋势检验进行不同年份间趋势分析。结果 963例超早产儿中男588例(61.1%), 出生胎龄25.0(24.4, 25.6)周, 出生体重770(680, 840)g。出生胎龄22、23、24、25周的超早产儿分别有29例(3.0%)、88例(9.1%)、264例(27.4%)、582例(60.4%)。2019—2021年3年间超早产儿病例数量逐年增加(分别为285、312、366例)。母亲产前激素和硫...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早产儿脑血流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水平进行监测,了解早产儿的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探讨受损的脑血流自主调节与脑损伤的关系,对55例早产儿按胎龄分为早产Ⅰ组20例(胎龄<32周)和早产Ⅱ组35例(胎龄>32周)。所有病例均在生后72小时内开始床旁近红外光谱仪(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及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BP)的监测来判断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并对所有病例进行头颅B超,随访以判定脑损伤。结果:胎龄<32周20例早产儿中有9例自主调节功能受损(9/20,45%),胎龄≥32周35例早产儿中仅3例自主调节功能受损(3/35,8.6%);有自主调节功能受损者33.3%随后发生严重脑损伤,明显高于自主调节功能良好者,P<0.01。结论:胎龄<32周早产儿易出现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受损,受损的脑血流自主调节与随后严重脑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血清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作为监测指标,观察危重症对早产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 以出生72 h内的早产儿90例(胎龄<37周)为研究对象,分为胎龄≥34周组及胎龄<34周组,在入院时及日龄7 d、14d行新生儿危重症评分,取最低值进行分组,分为危重组,非危重组;全部患儿分别在入院时及日龄7 d、14d时采血检测血清皮质醇、ACTH、醛固酮水平.结果 (1)危重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高于非危重组.日龄≤72 h、胎龄≥34周早产儿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63,P=0.029);日龄14 d、胎龄<34周早产儿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13,P=0.006).(2)在危重组中,日龄≤72 h时,胎龄≥34周组血清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胎龄<34周组(t=-2.641,P=0.010);日龄14 d时,胎龄<34周组血清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胎龄≥34周组(t=-2.189,P=0.036).(3)胎龄≥34周危重组早产儿血清皮质醇浓度随日龄增加显著下降(F=4.679,P=0.012).(4)ACTH、醛固酮水平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早产儿应激发生时机体已具有调节皮质醇分泌的能力,胎龄越大,这种能力越成熟.危重症时早产儿血清皮质醇浓度增高,血清醛固酮、ACTH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应用枸橼酸咖啡因对早产儿结局及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胎龄小于32周、体重小于1500 g的早产儿共113例为研究对象,按开始使用枸橼酸咖啡因的日龄分为早期治疗组(日龄≤1 d,53例)和晚期治疗组(1 d<日龄≤10 d,60例),回顾性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围生期的基本情况、治疗过程、临床结局,并针对神经发育情况随访至12月龄。结果早期治疗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及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发生率低于晚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治疗组纠正胎龄40周时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高于晚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纠正胎龄3月龄时智力发育指数高于晚期治疗组,纠正胎龄至12月龄时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晚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应用枸橼酸咖啡因可改善早产儿结局,改善神经系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产儿水肿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62例水肿早产儿按胎龄、并存症(病)分类,通过χ2检验、t检验比较其生化指标及治疗效果,以同期住院的96例无水肿早产儿作为对照。结果水肿早产儿组与无水肿早产儿组胎龄≤34周与>34周患儿例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低蛋白血症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低钙血症、低钠血症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对低蛋白血症或低钙血症者予相应治疗,有利其水肿的早日消退,补钠与限钠患儿水肿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水肿与诸多因素相关,其中胎龄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低蛋白血症、低钙血症等也参与或促进了水肿的发生。对水肿患儿应严密监测其体液代谢情况并予以及时、妥善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某极早产儿队列中新生儿胆汁淤积的结局。方法采用基于人群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斯德哥尔摩地区胎龄<30周并存活28d的早产儿。胆汁淤积定义为结合胆红素值≥30μumol/L且至少2次超过总胆红素值的20%,结合胆红素≥100μmol/L定义为重度胆汁淤积。根据胎龄按1:2匹配无胆汁淤积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结果胆汁淤积的发病率为37/250(14.8%),胎龄越低,发病率越高。胆汁淤积相关的围生期因素包括子痫前期和小于胎龄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