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评估椎间孔镜下改良环锯技术部分切除增生上关节突(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SAP),治疗SAP增生引起的腰神经卡压综合征(lumbar nerve root entrapment syndrome,LNRES)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04至2019-07医院收治的LNRES患者10 例,10个椎间孔,均为L4/5单侧(左4右6)。均拟接受经皮改良环锯技术将增生的SAP切除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椎间孔镜下清理、松解神经根。术前、术后1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行功能查体,X线、CT检查,分别进行VAS疼痛分级法判定,疗效评定采用JOA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和 MacNab 腰腿痛手术标准。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椎间孔减压成形良好,VAS 评分:治疗后1周、12周,末次随访3组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组较术后1周降低(P<0.05),术后1周组和12周组,12周组和末次随访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JOA 评分:治疗后1周、12周,末次随访3组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和术后1周比,术后12周组、末次随访组均降低(P<0.05),术后12周组和末次随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cNab标准:术后1周,有效10例;术后12周有效2例,显效8例;末次随访显效10例。结论 改良环锯技术联合椎间孔镜整块切除部分增生SAP治疗LNRES是一种微创、简洁、有效、价格低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玉良  吴宏飞 《武警医学》2016,27(4):370-372
 目的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术(pere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 2013-03至2014-06采用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4例,102例获得术后12个月随访。采用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术前、术后2 d、术后6、12个月腰腿痛缓解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Iity Index,ODI)评定和改良 MacNab标准,评价术后12个月临床疗效。结果 102例腰痛VAS评分术后2 d、术后6、12个月与术前(6.3±2.3)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术后2 d、术后6、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由术前(69.3±15.2)降为术后12个月随访的(1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51例,良46例,可2例,差3例。术后优良率为95.10%。2例术后复发行切开手术。结论 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60例,对其实施侧后路经皮THESSYS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手术,观察对比术前与术后疗效;疗效按照术前及术后疼痛感觉类比评分(VAS)和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术前VAS评分为6.54±0.65,术后1天VAS评分为0.80±0.87,术后3天为1.30±0.95,术后1周为0.85±0.9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都在0~2范围;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术后不同时间节点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进行急诊PCI的AMI患者132例,术中持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依据术中SpO2水平将患者分为观察组(SpO2<90%,n=64)和对照组(SpO2≥90%,n=68)。所有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术后四周两组间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6个月时的6分钟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 test,6MWT)。结果 观察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较对照组多[(1.9±0.9)vs(1.2±0.8),P<0.05)],前降支为梗死相关血管的比例多于对照组(62.6% vs 41.2%,P<0.05);术后4周观察组的LVESV、LVEDV较对照组高,LVEF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6个月时的6 MWT距离较对照组短,且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PCI术中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是评价AMI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一种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间盘源性腰痛的短期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总结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的25例经椎间盘造影证实的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护理经验,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内VAS评分的变化及术后6个月时的MacNab评分的分布。结果:结果:随访配合该手术进行术后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术后指导及康复训练,出院6~10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24±0.97,术后1周VAS评分0.80±0.65,术后1个月VAS评分0.56±0.65,术后3个月VAS评分0.48±0.65,术后6个月VAS评分0.52±0.65。结论:结合规范的护理康复措施,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是有效治疗间盘源性腰痛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髓核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及其与弧弦距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11至2019-07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住院患者34例,测量其弧弦距数值,采用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减压术治疗,评定治疗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的方法量化,于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由患者填写自身情况。结果 (1)在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21±0.687)分、(3.12±1.225)分、(1.94±1.278)分。NDI评分分别为(15.79±2.185)分、(7.85±2.476)分、(6.12±3.003)分,术后1周VAS评分、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VAS评分、NDI评分较术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弧弦距数值与术前1 d VAS评分及NDI评分均没有明确的相关性(r=0.238;r=0.250),弧弦距数值与术后1个月和术前1 d VAS评分差值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5,P<0.05),弧弦距数值与术后1个月和术前1 d NDI评分差值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84,P<0.05)。结论 应用低温等离子髓核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从疼痛及日常生活功能方面进行观察近期效果良好,疗效较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介入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髓核摘除大小与后路腰椎微创手术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腰椎侧后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根据患者术中的髓核摘除量分为甲乙两组,将髓核摘除量≥6立方厘米的患者分为甲组,共40例,将髓核摘除量<6立方厘米的患者分为乙组,共4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以及行髓核摘除手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评分、下肢VAS评分和ODI评分等均显著高于相应的术前评分(均P<0.05);并且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根据我院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所记录的椎间隙高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等椎间隙高度变化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后路腰椎微创手术中,不需要刻意地追求髓核的摘除量,只需要对退变突出的责任髓核进行摘除以充分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即可。  相似文献   

8.
王昊  巩腾 《武警医学》2021,32(7):557-561
 目的 探讨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CDH)行前路减压术后继发上肢近端麻痹(proximal upper limb palsy ,PULP)的发作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椎管前路减压分别联合融合或非融合固定术,治疗235例单节段CDH患者资料,术后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术前PULP组和非PULP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照术前临床表现,分为以脊髓型和神经根型损害两组。减压节段包括C3/4、C4/5、C5/6和C6/7椎间隙。分别比较不同手术节段或术前定位体征亚组间术后PULP发生率。以C5椎体为界,比较其上(下)椎间水平减压术后总体PULP发生率。结果 术后26例PULP患者均接受非手术治疗,末次随访均获得基本缓解。除C4/5椎间隙和C5髓节外,其余节段减压术后亦可继发PULP。C5椎体上(下)各两个椎间减压术后PULP发生率和中下水平4个颈椎间隙减压术后PUL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脊髓型表现者,术后PULP发生率高于神经根型表现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为上运动神经元通路损害为主要表现者,CDH前路减压术后更易继发PULP。PULP发作应与固有束神经元体系的早期、可逆和暂时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经肱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肾动脉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rtery stenting,PTRAS)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接受PTRAS的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患者,比较经肱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完成操作患者的临床资料、介入手术参数及结果。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n=132)术前收缩压(150.72±22.57 )mmHg与术后收缩压(136.67±20.43)mmHg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74, P<0.01);术前舒张压(81.46±12.19)mmHg与术后舒张压(76.52±10.45) mmHg相比也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8, P<0.01)。术后6个月所有入选患者门诊随访收缩压(132.20±20.42)mmHg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23, P<0.01);门诊随访舒张压(74.22±10.57)mmHg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2, P<0.01)。两组靶病变狭窄程度、平均支架长度、平均置入支架直径、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PTRAS时,肱动脉途径是股动脉途径有效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辅助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离断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至2020-12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脊柱外科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的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后缘离断青年官兵临床资料,其中L3-4节段21例,L4-5节段42例。术后随访根据MacNab评分标准评定,比较患者的术前与末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差异。结果 63例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8±1.4)个月。末次随访疼痛VAS平均为(0.9±0.3)分;ODI指数为14%~28%,平均(19.7±3.8)%,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疗效采用MacNab评分标准评定:优56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8.4%。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辅助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体后缘离断的安全性好,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11.
李钦亮  李士春  祖丹  云才 《武警医学》2020,31(6):493-496
 目的 探讨神经根封闭定位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01至2019-03医院38例单侧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予以神经根封闭。其中,腰椎间盘突出19例,腰椎管狭窄11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8例。对明确为单一责任节段的患者,施行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手术。术前、术后2周及最后随访时均进行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 (1)神经根封闭情况:33例明确为单一责任节段的病变;2例明确为两个责任节段;3例没有出现症状缓解,不能明确责任节段,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理疗等治疗后症状缓解。(2)手术情况:33例明确为单一责任节段的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手术,症状均在术后显著缓解,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2周VAS评分与ODI 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与术后2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封闭术可以明确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责任节段,并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节段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达到精准治疗和微创治疗的目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检查对评价CT导向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5例患者MR图像.测量手术前及术后硬膜外压痕值、计算椎间隙高度率、对比手术前及术后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发生率,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硬膜外压痕纵轴值(8.2±3.0)mm.术后6月硬膜外压痕纵轴值(2.0±2.7)mm,椎间盘还纳值(6.1±2.5)mm.术后12月硬膜外压痕纵轴值(1.7±3.2)mm,椎间盘还纳值(6.4±2.6)mm.术后椎间盘还纳值与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值呈正相关性.术前、术后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RI检查能够有效评价PT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 mDIXON-Quant定量T2*值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9年3月~2019年11月招募年龄19~78岁,进行腰椎常规MRI及mDIXON-Quant检查,纳入标准且图像质量满意的共98例,平均年龄(42.2±17.1)岁。根据Pfirrmann标准将L1/L2~L5/S1椎间盘进行退行性变分级,并采用水-脂分离(mDIXON-Quant)技术定量测量相应椎间盘的T2*值。采用SPSS 19.0软件,运用一般线性方差t检验对不同检查者L1~S1椎间盘相应的T2*值与Pfirrmann分级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T2*与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据相关系数r判断相关程度。结果L1/L2~L5/S1椎间盘在Pfirrmann分级与T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L1/L2~L5/S1椎间盘在Pfirrmann分级与T2*值有相关性,L1/L2和L2/L3呈弱负相关,L3/L4呈强负相关,L4/L5和L5/S1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T2*值随着Ⅰ~Ⅴ组排序信号的变化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是Ⅱ~Ⅴ级的T2*值下降明显。结论基于MRI mDIXON-Quant序列T2*值定量评估腰椎间退行性变的程度不仅扫描时间短、重复性高、操作简便,尤其对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定量分析,不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中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7月-2012年6月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6例的临床经验,男性84例,女性42例;年龄25-83岁,平均41岁。分析术中并发症原因并提出防治策略。结果 10例中转开放手术,116例完成镜下操作,其中椎间隙定位错误9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硬膜损伤8例,椎管内静脉丛损伤6例。手术中转原因:马尾神经损伤转开放探查1例,硬膜及神经根粘连明显2例,硬膜损伤4例,损伤椎管内静脉丛出血不止3例。并发症发生原因与定位失误、操作不熟练、经验欠缺等有关。结论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精细的手术操作、丰富的手术经验可减少及预防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显微内镜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结果 32例中27例完成镜下操作,随访4~54个月,优24例,良3例;术中出血30~400ml,平均120ml,切口长度平均2cm.中转开放手术5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硬膜损伤1例,损伤椎管内静脉丛3例.结论 MED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神经根减压彻底、不影响脊柱稳定性、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聂勇  王晓瑾  常浩生  黄建锋  钱林枫 《武警医学》2018,29(11):1032-1035
 目的 比较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和常规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优缺点,探讨应用于武警官兵的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8-01医院治疗武警官兵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疗效、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 128例均成功完成手术。TAPP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常规手术组及TEP组(P<0.05)。常规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TAPP组及TEP组(P<0.05)。常规手术组第2天VAS评分明显高于TAPP、TEP组(P<0.05)。术后1个月,常规手术组在IPQ评分0分、参加日常训练及固定执勤任务、参加3 km越野跑的比例明显低于TAPP、TEP组(P<0.05)。术后3个月,常规手术组参加3 km越野跑的比例仍明显低于TAPP组、TEP组(P<0.05)。结论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具有微创、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武警官兵能较早恢复日常训练及执勤任务,特别是TEP术式更值得部队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再手术的原因.方法 LDH患者1862例,其中行MED术(MED组)1276例,行开放式髓核摘除术(开放组)586例.采用改良Mcnab评分法评定治疗结果,随访8~60个月,平均随访39.2个月.结果 1518例获随访,MED组和开放组分别为1059例和459例,术后最近随访满意率(Mcnab评分优良者)分别为91.31%和93.25%.MED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原工作的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5),但住院费用高于开放组(P<0.05).MED组和开放组术后再手术率分别为6.89%(73/1059)和2.61%(12/459),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平均复发时间MED组早于开放组,分别为5.6个月和31.2个月(P<0.05).两组均未发生诊断错误和术中定位错误.结论 侧隐窝狭窄未解除和原位椎间盘突出是MED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和神经根黏连是开放式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高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治疗病例42例,男29例,女13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65岁,平均年龄68.7岁。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min,基本无出血,平均住院时间10d,全组手术伤口一期愈合,无明显瘢痕,随访时间0.5~2年。疗效按Nakai分级评定,优30例,良9例,可3例,差0例。结论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式创伤口小,可视,操作精细,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效果优良,是治疗高龄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