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病例女,55岁,原发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期)”行维挣陛血液透析治疗,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右手前臂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2000年因左乳房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左手肿胀,诊断为肿胀手综合征,故不能在左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遂于2011年1月右手前臂再次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利I顷利,术后可扪及血管震颤,听诊可闻及正常血流杂音,术后长期口服双嘧达莫片、阿司匹林片抗血小板凝集,并嘱患者握拳锻炼及热敷保护内瘘。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西宁地区(2260m)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经验,探讨在其应用过程中的体会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采用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建立前臂内瘘的血管条件、手术方式、近远期通畅率、并发症及临床处理原则等。结果:146例患者中,143例手术成功建立血管内瘘,手术一次成功率98%,内瘘初级通畅率97.9%。内瘘使用后0.5年和1年通畅率分别为97%和96%。结论: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制作简便,远期通畅率高,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方法。方法 5例患者中4例经患侧肱动脉穿刺、1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前臂动脉DSA检查及动静脉内瘘术狭窄血管内球囊成形术(PTA)。结果 5例狭窄程度达到90%~98%,范围4~9cm,血管内球囊成形术后狭窄程度改善到10%以下,技术成功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狭窄血管内球囊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汤锋  彭燕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2):225-225
病例 男性,36岁,于2009年1月确诊为"慢性肾脏病5期",行"右侧颈静脉置管(后因内瘘成熟拔除)",与"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并开始血液透析治疗,2次/w.后转至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2010年10月因血压低导致内瘘闭塞,开始静脉-静脉直接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至2011年8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数字减影静脉造影(DSV)方法。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对62例震颤减弱或无震颤低位自体动静脉内瘘通路进行DSV检查。检查中采用不阻断血流静脉顺行造影、阻断血流后动静脉容量灌注造影、保留对比剂旋转观察及释放止血带压力时血流恢复造影等多种方法。结果62例患者成功完成DSV检查,术中和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其中动静脉瘘口完全闭塞5例(8%),前臂回流静脉主干血管闭塞12例(19%),主干不同程度狭窄45例(73%);伴有明显静脉瘤样扩张8例(13%),桡动脉狭窄12例(19%)。结论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DSV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结果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24例慢性肾功不全尿毒症期行血液透析合并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患者,直接穿刺肱动脉或桡动脉并经穿刺针外鞘行血管造影,确定病变部位后经导管导丝行机械捣栓、注射溶栓药物或行血管成形治疗.结果 12例血栓形成闭塞者行导管导丝机械捣栓及注射溶栓药物治疗;6例血管狭窄者经静脉流出道穿刺插管行药物溶栓及血管成形术,其中1例加行流出道分支静脉栓塞术;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狭窄段通畅,即时开通率达100%.随访10~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直接穿刺肱动脉或桡动脉并行血管造影及血管成形术有助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机能不全和闭塞的诊断,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行PTA治疗,比较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及静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和闭塞的血管扩张、再通,触诊感血管震颤增强。术后第2天透析时血流量升高至200ml/min以上,可完成透析,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静脉压下降为(110.62±15.71)mmHg;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再狭窄,再次行PTA后血流量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可选择适宜的患者采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血流量的测量价值。方法 选取动静脉内瘘手术的5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行上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另纳入未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已经行动静脉内瘘的5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内瘘成熟度评价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内瘘成熟组和内瘘不成熟组,对比两组的血管和血流情况。结果 内瘘成熟组肱动脉血流量、肱动脉内径、吻合口内径以及头静脉内经均明显大于内瘘不成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9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共有血管狭窄患者12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患者狭窄处内径和肱动脉血流量明显大于术前,而峰值流速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术后测量血管和血流参数,评估内瘘成熟度术后可引导治疗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行PTA治疗,比较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及静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和闭塞的血管扩张、再通,触诊感血管震颤增强.术后第2天透析时血流量升高至200ml/min以上,可完成透析,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静脉压下降为(110.62±15.71)mmHg;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再狭窄,再次行PTA后血流量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可选择适宜的患者采用.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充分血液透析的首要条件。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充分,其自然流量可达600~1000 ml/min,其感染率及血栓形成率均较低,是目前最理想的血管通路[1-2]。然而,一方面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需要约4~8 w的时间,对于部分急需行血液透析患者而言等待时间过长;另一方面,于老年人而言,本身血管弹性差,且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血管条件差,多难以建立有效自体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11.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时间延长,可出现内瘘血管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导致内瘘功能不良,影响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治疗方法有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尿激酶局部溶栓和外科手术等,该文就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我科从1990年开始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内瘘,采用钛轮钉将前臂表浅静脉与相邻动脉端端吻合,共458例,其中有8例术后一年内于局部形成假性动脉瘤。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8例均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接受血液透析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3~51岁。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做左前臂桡侧动静脉内瘘6例,右前臂桡侧2例。穿刺内瘘行血液透析,出现假性动脉瘤的时间分别为1、3(2例)、3.5、5(2例)、6、12个月。临床表现为内瘘口近出现的球形或卵圆形肿块,有明  相似文献   

13.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透患者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称之为血透患者的"生命线".随着社会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肾衰竭病人逐渐增多,这类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容易导致多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失败使自身血管无法再利用.因此,人造血管内瘘就成为再建生命线的理想选择.本中心于2008年2月~2010年4月共行人造血管内瘘8例,临床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应用情况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 病历简介 患者,女,53岁,因"左上肢肿胀2年"于2004-08-03入院,2000-12因肾囊肿破裂,行右肾切除术.住院期间检查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和肾性贫血.行左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开始血液透析治疗,2~3次/wk,4~5h/次,透析过程中常发生低血压反应.2002年以来左上肢肿胀逐渐加重.体格检查: 左上肢比右上肢明显肿胀,左前臂动静脉瘘处可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可触及连续性血流震颤,无红肿及压痛.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导管血管成形术治疗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14例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患者,对比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血透时血流量的改变及血管造影改变。结果所有病例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段明显扩张,闭塞处再通,经造影证实狭窄小于30%。结论球囊成形术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的价值.方法 21例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后,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 技术对扫描的图像进行二、三维重建后处理,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成像情况.结果 21例患者病变血管成像清晰,显示单纯吻合口狭窄4例;流入动脉狭窄4例,其中多处狭窄3例;流出静脉狭窄7例,其中多处狭窄5例,伴有明显的静脉侧支循环4例;流入动脉及流出静脉同时狭窄2例;流入动脉、流出静脉及吻合口均狭窄2例;仅有动脉粥样斑块但无明显狭窄2例.本组合并附壁血栓6例,静脉瘤样扩张5例.结论 CTA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具有微创、能精准地显示内瘘血管的全貌和病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估并定位拟造瘘血管的意义。方法:分析78例首次拟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末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结果:78例于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选择适宜手术部位并标记可用配对血管,术后第1个月末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通路情况及有无并发症。78例中74例造瘘成功,1例瘘口狭窄,3例血栓形成。结论:动静脉内瘘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保证动静脉内瘘的有效建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静脉留置针直接动脉端顺行穿刺的方法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造影,评估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狭窄情况,为临床手术重建内瘘功能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提供正确的术前影像指导.方法 采用西门子Artis U中型C臂机对46例临床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不佳的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检查,穿刺针选用BD Intima Ⅱ 20G或22G 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内瘘动脉端顺穿成功后,经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安射力,速率1~1.5ml/s,对比剂总量约2~5ml,造影图像采集为4帧/s.结果 4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内瘘造影图像,包括动脉流入道、吻合口和静脉流出道等影像,血管狭窄程度、长度、部位均得到清晰显示.其中内瘘吻合口狭窄2例;桡动脉流入道狭窄伴头静脉流出道狭窄5例;头静脉流出道狭窄37例,内瘘吻合口狭窄伴静脉流出道狭窄1例,桡动脉流入道闭塞伴内瘘侧枝循环形成1例.结论 采用静脉留置针在内瘘动脉端顺穿的方法行内瘘血管造影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微创、患者易接受、可重复性好、对比剂用量少、图像清晰、动态显示等的优点,尤其是对患者的残余肾功能保护十分有利,能准确评估患者的透析血管通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怀疑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患者进行相关血管超声检查,测量瘘口和上游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计算两者比值。结果发现45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血流速度比值≥2.5;其余20例患者未见明显狭窄,血流速度比值〈2.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临床诊断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超声对自体动静脉造瘘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GE Vivid 7 Dimension彩色多普勒对50例患者进行上肢血管超声检查,其中拟行自体动静脉造瘘的患者30例,已造瘘患者20例,总结造瘘超声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结果,并制定超声对造瘘血管的评估标准.结果 ①术前评估血管中,桡动脉管壁弥漫性钙化2例,头静脉内径过细(1.4 mm)1例,均放弃桡动脉-头静脉造瘘,余者均成功行造瘘术;②20例造瘘术后随访患者,1例因静脉瘤样扩张并前臂明显水肿,2例因血栓形成使管腔明显狭窄,导致血流量不足.结论 通过血管超声对自体动静脉造瘘的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可提高造瘘成功率,并及时发现造瘘术后的并发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