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基于胸部低剂量CT的人工智能(AI)骨密度测量系统与定量CT (QCT)测定骨密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评估其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1 427名接受了低剂量胸部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使用AI骨密度测量系统和QCT测量T12、L1、L2椎体骨密度。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法评价2种方法测定骨密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QCT结果为参考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I骨密度测量系统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性。结果:2种方法测量T12、L1和L2骨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92、0.990;2种方法测量的骨密度差值分别为2.96 (95%CI 2.62~3.31)、1.46(95%CI 1.18~1.74)、1.61 (95%CI 1.30~1.92)mg/cm3,大部分位于均值±1.96SD范围内。AI系统预测骨密度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6 (95%CI 0.994~0.998;P<0.001),灵敏度为0.989,特异度为0.905。结论:AI骨密度测量系统与QCT测定骨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正常妇女腰椎骨密度CT值,评价其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IRS、BMA软件对83例各年龄组正常妇女腰椎椎体进行QCT测定。结果25-29岁妇女骨密度平均值204mg,以后随年龄增长平稳下降,至绝经期后下降增快,50~59岁平均值125.2mg。结论得出正常妇女各年龄段的椎体骨密度参考值及生理曲线,协助诊断骨质疏松症并推测骨折阈值。  相似文献   

3.
CT定量测定老年性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人腰椎 2~ 4骨质密度的CT值范围。材料和方法 :测量 2 86例 6 0~ 80岁老年腰椎 2~ 4椎体CT值。其中男 98例 ,女 188例。结果 :随年龄增长骨密度CT值下降 ,女性较男性更明显。结论 :骨质疏松与年龄呈正相关 ,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应有其不同的骨密度CT参考值。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法用γ线吸收法,测量了87例60岁以上正常老年人的骨密度,以观察中度高原地区老年人骨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提示:中度高原地区骨密度变化趋势与平原地区一样,密度与年龄成反比,女性骨量比男性丢失快且早,70岁以上男女之间差别缩小,70岁以下组平原地区测定值与高原存在显著差异(P〈0.001),造成差异的原因我们认为与高原地区紫外线强,食物及人接受的照射剂量比平原高,继而摄取及皮肤转化钙调节类激素增  相似文献   

5.
一、技术性能目前,有三种基本技术用于骨骼的非损伤性评价:单光子吸收法(SPA),双光子吸收法(DPA)和定量CT法(QCT) (表一)。尽管还有其它的技术,如中子激活分析法和康普顿散射法,但这些技术没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SPA可用于评价以皮质骨为主的周围骨骼的骨量,如挠骨中段。测量相对迅速,价廉,放射剂量低,结果准确。直线扫描的单光子吸收法除具有单光子吸收法的特点外,还可用于对周围松质骨部位的测量,如跟骨及挠骨超远端。DPA是由SPA演化出现的。可用于脊柱和股骨颈及全身骨质或任何选定的骨骼区域测定,标准的DPA测定费时,但由于放射剂量低,准确和精确性而得以补偿。QCT可直接测量松质骨或全身骨密度,主要是在脊柱。在基础研究方面,QCT技术也用于测量周围骨和股骨颈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6.
正常人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了解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密度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密度改变的特点,评价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对MM患者骨密度(BMD)测量的价值。方法 采用Hologic QDR-20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34例MM患者及24例正常人全身、L2-4椎体正侧位及左股骨近端骨密度,动态监测免疫球蛋白G(IgG)型和未定型MM患者化疗前后的BMD;测定血清免疫蛋白、蛋白电泳、血钙和血磷。结果 (1)MM患者全身、腰椎、左股骨近端BMD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2)IgG型Ⅲ期患者BMD明显低于Ⅱ期(P<0.05);(3)IgG型腰椎BMD与IgG的变化呈负相关,而与全身、左股骨近端BMD无相关性;(4)MM常规化疗有效患者,腰椎BMD明显上升(P<0.05),全身及左股骨折近端的BMD反而下降。结论 DXA是定量监测MM患者BMD变化和评价疗效和敏感方法。MM患者BMD降低经有效治疗是可逆转的,但腰椎与股骨近端骨损害及骨修复是不均一的。  相似文献   

8.
1997年4月~1998年5月,我们对哺乳期妇女的骨密度(BMD)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哺乳对骨密度的影响和为加强哺乳期保健提供依据。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哺乳期妇女60例,年龄24~34岁。均为单胎初产,无妊娠合并症及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依据产后哺乳时间分为未哺乳组7例;哺乳≤3个月组8例;哺乳4~6个月组7例;哺乳>6个月组38例。以上4组平均年龄和身高、体重指数无显著性差异。1.2方法均分别于产后 3 d及 3、6、12个月,用美国Lunar…  相似文献   

9.
随者人类寿命的增长和老龄人口的增多,骨质疏松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影响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利用骨密度仪测定骨质含量是诊断骨质疏松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为骨质疏松的及早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临床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重要参考价值。笔者对本院393例不同年龄的男女病人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探讨DXA骨密度测量对临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了300例绝经后妇女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6.38岁。结果:诊断为骨质疏松者123 例,占41% ,骨质疏松病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比较无差异(P> 0.05),而以上2组分别与60岁以上年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骨质疏松患病率还随绝经年限增长而增加,绝经5 年以下者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绝经5 年以上者患病率明显增高(P< 0.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60 岁以后或绝经5年以上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有限元法计算大鼠胫骨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计算力载荷引起的大鼠胫骨骨密度变化。方法利用大鼠胫骨的工业CT扫描图像,建立其三维计算机模型;应用Beaupr啨提出来的内部骨重建方程,采用有限元法计算骨密度的变化。结果得到了各单元的骨密度变化量,及密度变化量的分布图。结论计算结果与生物实验结果吻合,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已开发的骨盐分析法、双光子骨盐分析法、双重能量X线骨盐分析法、定量CT法等定量评价骨密度的分析法,就其测定方法、精度及优缺点进行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3.
14.
骨质疏松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骼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是“悄无声息的流行病”。在医学界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肿瘤等一起被认为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五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本院是以治疗颈肩腰腿痛为特色的专科医院,针灸推拿科历年收治大量患有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等不同程度退行性疾病的患者。治疗中采用的推拿手法如点按法、旋扳法及牵引复位法等方法施术者用力较猛,动作幅度较大,在治疗骨质疏松患者时容易造成医源性损害。因此有必要对来我院就诊患者行骨密度检测,了解他们的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以期指导临床,规避医疗风险,提高诊疗效果。现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的359例常规患者的腰椎骨密度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谢莉娜  卢山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2):1373-1375
近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患者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在增多。但2型糖尿病是否引起骨质疏松尚无定论。肾脏损害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易导致骨代谢紊乱。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骨密度,其准确性和敏感性均明显优于X线摄片和单光子吸收法。因此,为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变化,本研究使用DEXA测定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腰椎和髋关节部位的骨密度,并与相应2型糖尿病无肾病患者及正常人对比,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44例。男19例,年龄为50~77岁,平均63.32岁,女25例,年龄为55~75岁,平均63.72岁…  相似文献   

16.
运动对骨密度峰值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运动与峰值骨密度的关系。方法按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地区各社会团体随机抽取20~35岁健康男性87例,女性106例,对他们青少年时期运动量进行调查,按运动量分为高、中、低3种水平。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每例对象腰椎、股骨颈、Word’S区和大转子的骨密度(BMD)。用方差分析检验不同运动水平组和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男性高运动组与低、中运动量组比较,在腰椎、股骨颈、Word’S区部位骨密度均显著性增高;中运动量组比低运动量组在腰椎部位显著增高。女性高运动量组比低运动量组在腰椎部位骨密度显著增高。结论青少年期运动能促进形成较高的峰值骨密度,体育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的发病状况,为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SXA3000骨密度分析仪对西安地区23~76岁的人群522人进行跟骨BMD检测。结果:男女骨峰值均在21~30岁年龄段,随年龄段增高BMD逐渐下降,50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骨量呈快速下降(P<0.01);骨量减少发生率男女性各年龄段均较高,60岁以上年龄组骨量减少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而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则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从青年起定期监测骨密度,并尽早调治骨量减少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障碍患者腰椎骨密度(BMD)与正常人群的差异,以及影响BM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2022年2月以精神障碍症状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600例患者作为患病组,年龄30~86岁,平均49.5岁。618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与患病组进行1:1病例对照匹配。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均进行了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基于性别分层对患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体积BMD进行对比分析,并与腰椎BMD相关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精神障碍患者腰椎BM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31.0±40.5)mg/cm3 vs (147.3±37.0)mg/cm3,t=6.16,P<0.001);性别分层下,两性别精神障碍患者BM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男性:(129.3±36.6)mg/cm3 vs (152.5±31.3)mg/cm3,Z=6.940,P<0.001;女性:(132.6±43.8)mg/cm3 vs (142.4±41.2)mg/cm3,Z=-2.510,P=0.012]。多元线性回归提示腰椎BMD与患精神类疾病具有显著相关(B=-16.341,P<0.001),与年龄显著相关(B=-2.340,P<0.001)。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精神障碍患者BMD明显减低。腰椎BMD与患精神类疾病以及年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老年男性腰椎的QCT骨密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的价值及其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516例老年男性进行腰椎体松质骨的QCT骨密度测量。检查时通过L_(1~5)椎体中心和腰椎体模中心行轴位扫描。然后对各椎体及体模图像进行测量。所得数据由腰椎骨密度分析软件分析处理,得出个体腰椎的平均骨密度值及T-Score值、Z-Score值,再将其结果与正常人群的骨密度峰值进行比较,经分析得出诊断结论。诊断标准参照WHO的标准及国内推荐的标准执行。结果:516例中骨密度正常者24例,占4.7%;骨密度降低者109例,占21.1%;骨质疏松症者318例,占61.6%;严重骨质疏松症者65例,占12.6%。结论:腰椎体松质骨的QCT骨密度测量可较早地反映出老年男性体内骨矿含量的变化,对早期发现和确诊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QCT检查中,需高度重视测量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mage analysis(IA)公司的N-vivo和Mindways(MW)公司的QCT Pro两种定量CT(QCT)骨密度分析软件测量腰椎骨密度(BMD)结果的重复性及两种软件测量值是否存在差异,为建立中国人群QCT骨密度数据库多中心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采用东芝16排CT扫描机和IA定量CT骨密度校准体模对204例受试者行QCT检查,将CT图像转到QCT工作站,采用两种软件进行骨密度测量分析,比较两种软件所得测量值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并自204例数据中随机抽取其中各20例,由2个人不同时间(相隔1d)于每个软件上分别测量2次,反映软件在相同操作方法下重复测量同一对象的重复性,评价两种软件测量值的重复性。结果重复性研究:IA软件及MW对于所选20例2次测量结果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0.998,P<0.01)。2次测量结果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研究:IA、MW软件对于204例分别测量结果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995,P<0.01)。两软件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IA和MW两种定量CT分析软件上分别所测腰椎BMD值无显著差异,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为多中心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