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长期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建立一条血流量充足、易于穿刺、管理、最为安全、最为经济、且维持时间最长的血管通路。方法在局麻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9例,其中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15例,鼻咽窝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3例,肘窝部头静脉-肱动脉端侧吻合术1例。其中1例鼻咽窝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患者因血管条件差,血流量不足,术后3个月改行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结果 19例随访2个月至1年10个月,无瘘闭、栓塞情况,均已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长期行血液透析的一条血流量充足、易于穿刺、管理、最为安全、最为经济、且维持时间最长的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王晴 《淮海医药》2001,19(5):380-381
目的 探讨鼻烟窝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及其注意点。方法 本组首选动静脉侧侧吻合术,吻合口径0.6-0.8cm,先从血管内缝合后壁,后缝合并壁,最后结扎静脉远端,形成实际上的端侧吻合。结果 静脉扩张满意,血流量充足,并发症少,30例动静脉内瘘均提前启用。结论 鼻烟窝动静脉内瘘是上肢最远端内瘘,优于其他部位内瘘,可成为长期血透患的首选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3.
胡英  查艳  周力 《贵州医药》2013,37(1):53-54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和充分透析的关键。血管通路中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长期维持血液透析不可缺少的血管途径,应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是目前最常用及首选的方法。有关的并发症及处理各家报道不一。本文就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苏铁柱  白惠  幺文博  刘志刚 《河北医药》2012,34(7):1000-1001
目的 分析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时行动静脉内瘘透析插管所致并发症,正确选择早期手术方式,杜绝动静脉内瘘的发生.方法 本组135例,全部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手术方法:桡动脉-头静脉端侧或断端吻;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使用钛伦钉.结果 70例患者选择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后发生局部血肿4例,经局部换药理疗1~2 d后自然消退,术后6个月出现头静脉血流动力不足15例,7个月后造瘘处堵塞10例,二次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端侧吻合,术后通畅均良好; 40例患者直接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10例患者因正中静脉缺如行肱动脉-贵要静脉吻合;15例患者在动静脉瘘中使用钛伦钉,有血流动力不足现象6例,出现造瘘堵塞2例,二次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端侧吻合;目前无足背动脉-大隐静脉吻合病例.结论 手术前行双上肢动静脉彩超,结合彩超选择血管管壁光滑,血管直径>0.2~0.3 cm的血管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孙海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17-3117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于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内瘘术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提高内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对我院192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行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术,观察疗效.结果:术区瘘口处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管吹风样杂音,动静脉内瘘术后4周开始使用,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量大于200 mL/min,血液透析效果满意,随诊6个月~5年,无肢端缺血并发症.结论: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内瘘术,血液透析临床应用满意,是前臂血管内瘘术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6.
曾石养  薛志强  曾鹏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108-2109
目的:探索“鼻烟窝”部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8年6月以来,对15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在腕关节以下的解剖“鼻烟窝”部建立动静脉内瘘,采用头静脉与桡动脉的背侧支端侧吻合,4~6周后用于临床血液透析。结果:150例均为首次内瘘术,术中即刻通畅率100%。5例术后近期内因血管闭塞、2例因透析中血流量不足在对侧施2次手术;132例患者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7年2个月。最多已穿刺1880余次,仍使用良好,并发症少。结论:该术式手术操作简便、创面小,扩大了可穿刺范围,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可成为长期血透患者的首选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7.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方式,随着血液透析技术不断的提高与普及,以及尿毒症患者生存年限延长,动静脉内瘘的建立面临更多的复杂情况诸如高龄、糖尿病、多次手术耗竭、头静脉直径过小等因素已成为日渐增多的现实问题。贵要静脉直桥式转位与腕部桡动脉行内瘘术常作为其中一种替代通路,但部分患者由于前臂动脉发育不良或因多次手术毁损而难以实施,为此我们尝试前臂贵要静脉“U”形转位与肘部动脉(肱动脉末段或桡动脉、尺动脉起始段)吻合建立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现回顾我科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期间行前臂贵要静脉“U”形转位动静脉内瘘术患者8例的术前术后情况并观察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挠骨茎突远端鼻烟窝区做动静脉内瘘建立血管通路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18—56岁。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未期。局麻下在挠骨茎突远端鼻烟窝内做长约2—3em切口,将原先标记可见的皮下头静脉分离并结扎其分支,切开筋膜,在拇长伸肌和拇短伸肌间可见挠动脉延伸至鼻烟窝区,管经2—3mm,将其与头静脉作端端或侧侧吻合,术中可借助放大镜操作,以7-0或8-0带针尼龙线间断缝合,由于管经较细需待其充分静脉动脉化后启用。结果,78例中,3例因头静脉近端欠通畅而将挠动脉与其伴行的静脉吻合,术后虽然血流畅通,但10d后仍不见表浅静脉扩张,遂于腕关节上方利用同-挠动脉和头静脉作动静脉外瘘维持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静脉内瘘术前、术后及其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肾内科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8例临床资料,使用超声筛选适合造瘘术的前臂血管,术后超声监测随访AVF血流量及内漏狭窄、血栓等并发症。结果头静脉内径大于或等于1.3mm、桡动脉内径大于或等于1.5mm适合造瘘血管,血流量在430ml/min左右,即能满足血透要求,又能降低内瘘并发症。本组并发症是桡动脉细小斑块14例,内瘘血栓7例,内瘘口狭窄6例,瘘旁形成血肿2例,头静脉瘤样扩张9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对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的选择、吻合部位的确定、术后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监测分析以及内瘘合并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来说,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的前提,是患者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临床上常用的血管通路是血管内瘘。血管内瘘(AVF)是指动、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路,适用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肾功能衰竭患者。现将我院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6例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鄢艳  孙庭  陈钦开 《江西医药》2007,42(12):1206-1208
目的 探讨鼻烟窝动静脉内瘘(AVF)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413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分两组.其中行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241例(占58.35%),前臂动静脉内瘘组172例(占41.65%),比较不同部位的内瘘使用情况.结果 和前臂远端腕部AVF(cimino 瘘)相比较,其平均血管吻合口内径,透析时的平均血流量,内瘘的平均成熟时间,内瘘用于透析的平均时间内瘘4周、1年通畅率,血栓形成和窃血综合征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Cimino瘘患者动脉瘤的发生率和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鼻烟窝内瘘显著增加(P<0.05),鼻烟窝AVF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较小(P<0.05).结论 鼻烟窝AVF较Cimino瘘有更多优点,其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配合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细致的护理,可达到长期、安全使用的目的 ,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静脉桡动脉内痿(AVF)重建术的效果。方法 1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维持性血液透析伴AVF血栓形成的患者。首次建立AVF全部采用的是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使用时间6~48个月。再次手术采用患肢前臂近心端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重建AVF。结果 12例手术全部一次性成功,随访6~48个月。内瘘使用良好。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重建手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高位动静脉内瘘指采用肘部或肘部以上血管作动静脉吻合术后形成的动静脉内瘘.常用配对的动静脉为肱动脉与贵要静脉、肱动脉与头静脉、肱动脉与肘正中静脉.吻合方式包括端侧吻合法、端端吻合法、侧侧吻合法.其手术难度大,创伤大,故并发症相对较多.笔者曾护理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后并发上肢严重肿胀患者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刚  杨大强  张端卫  蒋敏 《淮海医药》2010,28(6):478-480
目的探讨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实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内瘘手术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内瘘术63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3例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内瘘术手术一次成功,内瘘术后平均启用时间4周,血流量均〉250 ml/min,使用后随访6~12月,除2例因穿刺透析后压迫过紧闭塞及1例因低血压内瘘闭塞而再次手术外,临床效果满意,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点多,可作为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5.
探讨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动静脉通路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观察和监测的价值。对1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进行超声检查,分析结果并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100例患者中,72例未见异常;28例异常者中血管狭窄21例,内瘘头静脉端闭塞2例,头静脉近吻合口处斑块形成3例,内瘘量明显增大伴心衰症状1例,静脉炎1例。21例血管狭窄者中13例伴血栓形成,4例伴静脉瘤样扩张及血栓形成,1例伴离心血流的侧支循环开放致手臂肿胀,1例手臂肿胀者超声可见段血管通路未见狭窄,经CTA证实为内瘘侧头臂静脉狭窄,余2例为单纯性血管狭窄。作为监测血液透析通路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评估血管通路功能,及时发现有或无临床症状的相关并发症,协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后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玫  刘猛  于芳 《江苏医药》2012,38(20):2492
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治疗方法之一,而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重要血管通路.但在建立和使用内瘘的过程中,会出现手部肿胀、血管栓塞等并发症[1].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08年5月-2012年4月有3例患者因中心静脉狭窄导致内瘘侧肢体发生肿胀手综合征,经血管介入治疗,解除中心静脉狭窄,内瘘侧肢体肿胀消除,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毅 《首都医药》2010,(24):8-9
目的探讨降落伞吻合技术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和注意事项。方法对4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以降落伞吻合技术实施标准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即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结果降落伞式血管吻合时间平均15min,吻合成功率100%,血管相关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降落伞吻合技术作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血管缝合的方法之一,具有降低操作难度、省时、减少并发症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高位动静脉内瘘指采用肘部或肘部以上血管作动静脉吻合术后形成的动静脉内瘘。常用配对的动静脉为肱动脉与贵要静脉、肱动脉与头静脉、肱动脉与肘正中静脉。吻合方式包括端侧吻合法、端端吻合法、侧侧吻合法。其手术难度大,创伤大,故并  相似文献   

19.
老年糖尿病慢性肾衰患者内瘘改良术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慢性肾衰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老年糖尿病慢性肾衰患者根据血管条件,应用改良的端侧、端端吻合方法分别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结果22例病人手术后均1次成功,术后2d~8周使用动静脉内瘘,都达到血透血流量要求。结论应用改良的端侧吻合,端端吻合方法,建立长期血管通路,可适当的增大吻合口,防止血栓的形成,提高老年糖尿病慢性肾衰患者内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中国9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动静脉内瘘做为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一般采用桡动脉一头静脉吻合方式,使静脉血管充盈、扩张,便于穿刺,以达到透析要求的血流量。一般为200~400ml/min,而血液透析患者每次透析时需要穿刺2针,每周透析2~3次,粗大的针头穿刺时易产生疼痛,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为此,作者对2011年5月~7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行规律透析的患者64例,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两种穿刺固定法的临床减痛效果观察与分析。实践证明,改变穿刺顺序及翻转针柄固定法对减轻患者透析穿刺所致的局部疼痛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