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动脉导管未闭(paIent ductus arter,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随着介入封堵术技术的成熟及封堵器材的逐步完善,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已逐渐取代外科手术,成为PDA首选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2年8月至2008年4月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患者5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低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76例患儿,对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全程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患儿中73例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6.1%。1例术中因血管迂曲不能准确将封堵器放置到位而放弃手术,1例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停止手术,1例封堵器术中移位紧急心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是PDA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开胸手术与介入封堵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介入封堵术、开胸结扎术、胸腔镜手术、体外循环手术等。我院1998年5月至2008年5月共治疗PDA127例,其中开胸手术93例,介入封堵术3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万金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54-115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ASD4例、VSD14例、PDA7例TTE检查条件符合而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结果:24例封堵成功,1例VSD封堵失败。结论:TTE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对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和术后随访疗效评价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PDA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分别于封堵术前及封堵术后测主动脉压及肺动脉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例PDA患者均经导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与封堵术前比较,术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58±24)mmHg VS (36±11) mmHg]、肺动脉舒张压[PADP,(27±15)mmHg VS (14±6)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37±18)mmHg VS (22±6)mmHg]均显著降低(P均<0.01).但封堵术后主动脉压升高,收缩压由(111±25) mmHg升至(126±32) mmHg(P<0.05).结论 经导管封堵PDA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术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艾森门格综合征(eisenmenger syndrome,ES)应用靶向药物联合介入封堵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0月诊断为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PDA患者5例,术前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在1.0~1.5。入院时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和试封堵试验,阳性患者行介入封堵术,所有患者术后接受规范靶向药物治疗,治疗后6、12个月综合评估介入封堵治疗指征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随访12个月,无一例死亡,3例成功行介入封堵术,术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均呈下降趋势,1例经靶向药物治疗6个月后仍无手术指征,但一般情况好转,1例接受靶向药物治疗1个月后放弃治疗,病情逐步恶化。结论经积极靶向药物、介入封堵治疗可使部分PDA合并ES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彩色超声多普勒在开胸及经心导管对房缺(ASD)、室缺(V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共4例,ASD、VSD各1例,PDA2例。年龄7-30岁,术前采用超声确定诊断并分型,术中依据超声测值,协助临床医生进行封堵治疗。结果4例患者介入手术均获成功。结论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作为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在介入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筛选,选择封堵器大小,术中及时评估封堵器效果及评价封堵术后的心脏功能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田翔  杨天和  俞杉  梁勤  蔡运昌  李世英 《贵州医药》2004,28(11):966-968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Amplatzer封堵器在介入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应用TTE按介入封堵适应证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例,全组共56例,ASD24例、年龄3.7~49岁,ASD直径4.8~34mm;VSD9例、年龄3~18岁,VSD直径2.8~8.2mm;PDA23例,年龄3~18岁,PDA最窄直径2.1~8.0mm。经导管在X线引导下采用TTE指导封堵。结果 全组病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无1例残余分流。结论 TTE对ASD、VSD、PDA在介入治疗适应证的筛选及术中监测与术后随访均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讨论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PAH)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4例无外科手术适应证的PDA伴重度PAH患者行靶向药物治疗-介入封堵术及术后近期效果。患者在予西地那非和(或)波生坦治疗1~3周后行封堵术,4例均封堵成功,试封堵后30 min测肺动脉收缩压较封堵前降低。封堵器释放后降主动脉造影示4例封堵完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心脏超声示所有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移位并发症,肺动脉压力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成人PDA伴重度PAH患者进行靶向药物治疗 介入封堵术临床可操作性强,近期疗效明显,但围手术期须密切监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9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2例,房间隔缺损(ASD)18例,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均行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果90例中,手术成功88例,成功率97.8%,发生并发症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大多数的专家认为PDA一经诊断就必须进行治疗,而且大多数患者能够通过介入方法治愈[1-3].但对晚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的PDA患者,PDA封堵术在判断肺动脉高压可逆性的同时,还可进行封堵治疗,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4],中短期疗效安全稳定[5],但仍缺乏长期的疗效评价.本文旨在对18例PDA合并SPH患者经导管封堵方法、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问题进行总结,以探讨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单纯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纯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接受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对照组(38例)接受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心功能等差异。结果 (1)观察组患者接受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术中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LVEDD、LVEF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均可治疗单纯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其中导管介入封堵具有小创伤、恢复快、术后心功能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方法及安全性,为PDA患者选择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102例患者中87例应用常规Amplatzer方法封堵,13例因PDA形态特殊、开口变异不能采用常规封堵方法而采用建立股动脉-PDA-肺动脉-股静脉轨道法进行封堵,2例应用单静脉入路法.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lOO%,术后即刻及随访观察均无残余分流,达到完全封堵治疗目的 .无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封堵PDA是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及安全性好的治疗方法.不同病例应采取不同入路封堵.  相似文献   

14.
1病例分析 临床中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已经是治疗部分先心病的首选,心律失常作为术后并发症,在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并不罕见,但是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出现束支传导阻滞并发症少见,而且从理论上不易讲清。在2006~2008年,完成196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其中出现3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经导管治疗PDA的疗效。方法13例患者(男5例,女8例)成功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了PDA封堵术。年龄10岁至24岁。PDA最窄处直径为2-8mm。输送长鞘为6-10F。术后即时、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观察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12例即时心血管造影显示完全封堵,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13例显示完全封堵。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对PDA进行介入治疗,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共6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伴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VSD伴PDA1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原则为:先行PDA封堵,再行ASD或VSD封堵。术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及心电图检查,以后每年定期随访。结果6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均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较单纯型复杂,但如指征掌握恰当,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同样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随着Amplatzer封堵器的引进及近几年国产封堵器的广泛应用,介入封堵术已成为该病的首选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一个较常见的问题是导丝及导管无法经肺动脉通过PDA进入降主动脉,碰到此种情况,国内较多采用的是逆行导丝法即导丝从主动脉侧通过PDA进入肺动脉,再用圈套器套取导丝出股静脉建立动一静脉轨道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碧蓉  汪太平  徐岩 《安徽医药》2007,11(10):908-909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可能的处理。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187例4种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13例严重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5%(13/187),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组为3.92%(2/51),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组为8.89%(4/45),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组为6.25%(1/16),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组为8.00%(6/75)。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是相对安全的、严重并发症低的介入手术方法,术中、术后应作严密监测,警惕封堵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西藏地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方法 1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临床和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并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完全封堵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西藏地区经导管置人国产封堵器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心脏彩超检查筛选52例先心病患者,在心脏彩超配合X线监测下行介入封堵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结果 51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6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1例ASD因术前评估测量有误,封堵失败。1例VSD术后出现三尖瓣中至大量反流。结论心脏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监测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